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魂的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魂的巢》是2005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驥才。該書主要收集了作者的近30篇代表性散文

  • 書 名 靈魂的巢
  • 作 者馮驥才
  • ISBN 7506332787,9787506332781
  • 頁 數 277
  • 定 價 ¥18.00 元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5-9-1
  • 裝 幀 簡裝本

作品原文

對於一些作家,故鄉只屬於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裡誕生;一旦長大後羽毛豐滿,它就遠走高飛。但我卻不然,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我太熟悉一次次從天南海北、甚至遠涉重洋旅行歸來而返回故土的那種感覺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聽到航空小姐說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種踏實,一種溫情,一種徹底的放鬆。

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着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一次一位生活雜誌的記者要我為「家庭」下一個定義。我馬上想到這個亮燈的窗子,柔和的光從紗簾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不禁說:「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設防的地方。」

我的故鄉給了我的一切。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間不能忘懷的種種情誼。我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無論是咿咿呀呀地學話還是一部部十數萬字或數十萬字的作品的寫作;無論是夢幻般的初戀還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會。當然,它也給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窮困、冷遇與折磨,以及意外的災難。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樣,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難平復的傷痕。我在這個城市裡搬過至少十次家。

有時真的像老鼠那樣被人一邊喊打一邊轟趕。我還有過一次非常短暫的神經錯亂,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議地糾正回來。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錢肉餡的晚飯當做美餐,把那些幫我說幾句好話的人認做貴人。然而,就是在這樣困境中,我觸到了人生的真諦。從中掂出種種情義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臉後邊的另一張臉。我們總說生活不會虧待人。那是說當生活把無邊的嚴寒鋪蓋在你身上時,一定還會給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識不識貨,是否能夠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我的許多溫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風裡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處街角,一個橋頭,一株彎曲的老樹,都會喚醒我的記憶。使我陡然「看見」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

一次,在法國,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馬賽。中國駐馬賽的領事對我說,這兒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聽說我來了,非要開車帶我到處跑一跑。待與屈先生一見,情不自禁說出兩三句天津話,頓時一股子惟津門才有的熱烈與義氣勁兒撲入心頭。屈先生一踩油門,便從普羅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一路上,說得淨是家鄉的新聞與舊聞,奇人趣事,直說得渾身熱辣辣,五體流暢,上千公里的漫長的路竟全然不覺。到底是什麼東西使我們如此親熱與忘情?


家鄉把它懷抱里的每個人都養育成自己的兒子。它哺育我的不僅是海河蔚藍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斕又獨異的文化。它把我們改造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經注入我的血液中。這也是我特別在乎它的歷史遺存、城市形態乃至每一座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的原故。我把它們看做是它精神與性格之所在,而決不僅僅是使用價值。

我知道,人的命運一半在自己手裡,一半還得聽天由命。今後我是否還一直生活在這裡尚不得知。但我無論到哪裡,我都是天津人。不僅因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決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靈魂的巢。[1]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1942年生於天津,原籍浙江海寧,從小喜愛美術、文學和球類活動。曾當過專業籃球運動員,從事過繪畫。當代作家,也是「文革」後崛起的「傷痕文學」代表作家。1985年後,其「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著)、《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說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