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煙柳鶯 |
中文學名: 煙柳鶯 |
煙柳鶯[1](拉丁學名:Phylloscopus fuligiventer ),是柳鶯科,柳鶯屬的鳥類。中等體型(11厘米)的單褐色柳鶯。甚似褐柳鶯但上體煙褐色較重,下體沾黃綠,眉紋偏黃。亞種tibetanus上體色較深,下體較少黃色,眉紋近灰。舊羽標本下體近灰色。下體的黃色不如黃腹柳鶯艷麗且眉紋較短。棕腹柳鶯色不如其深且下體淡皮黃而非黃綠色。灰柳鶯之不同在於上體淺灰褐,腰略沾橄欖色,前眉紋略沾橙。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冬季遷至印度北部平原。
外形特徵
煙柳鶯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深煙褐色,幾乎呈黑色,有時稍染以橄欖色;兩翅和尾黑褐色,羽緣顏色較淡為橄欖褐色。第二枚初級飛羽長度等於第九枚。不具翅上翼斑。眉紋灰白色或油綠色、狹窄而較短不明顯,頭側暗皮黃色和褐色。整個下體灰黃色或棕黃色,有的呈橄欖褐色或暗油綠色,胸和兩脅染以暗褐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中央角褐色;跗蹠赭綠色。
體長110毫米,嘴峰10-14毫米,翅長51-61毫米;尾長42-50毫米;跗蹠21毫米。
指名亞種上體較暗,呈暗煙褐色;下體暗油綠色;眉紋不明顯,較狹窄,呈暗綠色;翅長♂56.5-61.5毫米。
西藏亞種上體亦呈暗煙灰色;下體較暗灰,不具任何黃色;眉紋淺灰白色;翅長♂52-60毫米。
生活習性
遷徙:夏候鳥,部分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灌木低枝間跳躍或在大的亂石堆中來回走動,尋覓食物。常做尾上翹和翼及尾輕彈的動作。有時,也到開闊地區尋覓食物。冬季,常出沒於有水的地方,自由地來回跳動於石塊或水上浮木捕捉昆蟲,亦常見其飛到水面上捕捉昆蟲。
食性: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叫聲:鳴聲為重複的單音tsli-tsli-tsli…或雙音tslui-tslui…叫聲為偏高的tzik或輕柔的stup。也作比褐柳鶯的chett聲略高的chek叫聲[2]。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地區,有時可達5000米高原灌叢中,尤其在高山溝谷和林緣灌叢地區較常見,冬季多下到山腳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塘、農田、沼澤等處的灌叢和蘆葦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灌木低枝間跳躍覓食,不時發出單調的「出利.出利⋯」聲[3]。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堆着石塊的裸露山側和灌叢寬闊地,距地面0.1-0.6米高的樹枝上。巢呈球形,由草或細樹枝構成,內墊以厚的羽毛。巢的進出口位於巢的頂端而不是側面。營巢需時5-6天,由雌鳥獨自承擔,雄鳥多在巢的附近活動,偶爾也協助造巢。巢的大小為:外徑11.5-13.5厘米,內徑7厘米,高14厘米。巢築好後2-3天開始產卵。一般於早晨產下卵。每窩產4枚卵,偶見5枚。卵呈長而尖的卵圓形,結構細而緊密,無光澤。卵呈白色,綴以暗紅色斑點,尤以鈍端稠密。卵平均大小為15.0毫米×12.2毫米,最大為17.3毫米×13.0毫米。孵化期14-15天。雛鳥為晚成鳥,留巢期15天,由雙親共同育雛。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冬季遷至印度北部平原。
分布狀況:亞種fuligiventer(喜馬拉雅山脈)及tibetanus[西藏東南部從Tsari(榨日?)至怒江流域]繁殖於林線以上海拔3500~4500米的多岩石高山草甸及灌叢。一般少見[4]。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名稱 | 命名者與年代 | 分布 |
1 | 煙柳鶯指名亞種 | Phylloscopus fuligiventer fuligiventer | Blyth, 1847 | 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
2 | 煙柳鶯西藏亞種 | Phylloscopus fuligiventer tibetanus | Ticehurst, 1937 | 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