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伯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熊伯齊 | |
---|---|
出生 | 1944年03月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熊光漢 |
職業 | 書法家 |
知名作品 | 《熊伯齊印選》、《熊伯齊書法集》 |
熊伯齊:原名光漢,號容生、天府民,齋號三硯室,別署玉壘軒,一九四四年生於四川井研。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理事、中國文聯牡丹書畫藝術委員會副會長、西泠印社理事、北京印社副社長、《中國書畫》副主編、《中國篆刻》執行主編、國家一級美術師。著有《熊伯齊印選》、《三硯室印存》、熊伯齊詩書畫印集》等。
擅篆刻,書法,寫意花卉及詩詞。作品入展全國歷屆書法篆刻展及其他重大國內國際展,並多次任評委。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展覽,有數種出版物及數篇論文發表,作品為國內外多家機構收藏。
作品風格
熊伯齊書法寫瘦金體,近年以篆及行草見長,其篆寫《石鼓》、《泰山刻石》、秦漢金文及清人鄧石如、楊沂孫等,並參之己意,字形略顯扁方,結體開合,筆勢險勁,間作飛白之筆,更顯蒼鬱古茂,既得縱橫飛動之韻致,又具端嚴雄健之氣象。
其行草習北朝寫經、孫過庭、黃庭堅等,用筆灑脫散逸,少作連綿纏繞之態,然筆筆規範,駕輕就熟而極守法度,通篇洋溢着文質彬彬、瀟灑自如的君子之風。
熊伯齊的篆刻以雍容大雅、凝重朴茂之印風頗為海內外篆刻界所矚目,成為當代印壇的表率,線條、章法渾成自然而樸實生動,他那書意的張揚以及遒勁渾厚的刀法給人以強烈的古拙勁勢,顯現出感人的力量和金石氣息。
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書展、中青展、篆刻展,並擔任評審委員,著有《熊伯齊印選》、《三硯室印存》、《熊伯齊詩書畫印集》等。
作品賞析
瘦金書法
熊伯齊的瘦金書在國內久負盛名,有「瘦金第一人」之美譽。然而熊先生說自己剛開始接觸瘦金體時並沒有對它產生特別的興趣,而是在畫畫時用瘦金體題字。「如果自己畫的畫還要找別人題字的話,有些說不過去。我就自己琢磨了這種字體。」熊伯齊介紹道。
熊伯齊寫瘦金書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從歷史上來看,能寫好瘦金書的人並不多。現在人們學習瘦金體臨的帖大都是宋徽宗的。熊伯齊也曾臨過一段時間,但是沒多久就開始探索自己的風格。文革期間不能畫畫,他就專心寫字,從那段時間開始喜歡上了瘦金體,並且潛心鑽研。如今再來看,同是瘦金體,熊伯齊與宋徽宗的書寫風格迥然不同。
說起他的創作經驗,在<熊伯齊談書法>一書中有所提及。「對於搞書法的人來講,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要避開一個『浮』字。一般學書法的人都有一個從生到熟、從熟到巧到精的過程,但更重要的還要使筆墨沉實,不能使之『浮』。解決『浮』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可多練習紮實的黃山谷的線條,糾正這個『浮』的毛病。」
不僅創出了熊氏風格的瘦金體,熊伯齊的書法還以篆及行草見長。他的篆書既得縱橫飛動之韻致,又具端嚴雄健之氣象。其行草用筆灑脫散逸,少作連綿纏繞之態,駕輕就熟而極守法度,通篇洋溢着文質彬彬、瀟灑自如的君子之風。
俗話說「書畫同源」。中國畫能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和修養,然而書法因為少了具象的物體作為支撐,更能從中看出一個人的素養。如果要說熊伯齊的書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什麼特別原因的話,那只能是歸功於他的博學。「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越高,其書法內涵也就越豐富,因為書法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修養高的人,其書法平淡中和,蕭散簡遠,沒有火氣逼人的怪味。」熊先生非常認真地說。
創新思維
創新只是在一萬上面加一點
問:有些人的書畫、篆刻追求標新立異,您對此怎麼看?
熊伯齊:搞藝術實際上就是搞自己的東西,如果搞了半天是搞別人的東西,那實際上在藝術上是失敗的。所謂自己的東西,也是不能拋開傳統的,如果自己閉門造車地胡搞一通,那不叫藝術。有一些搞藝術的,誤以為反傳統就是創新。中國的文化藝術起碼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你用人生的幾十年,去對抗幾千年,實際上是以卵擊石。所以只要在傳統裡面有自己的一點東西,就是大成功。藝術像一條大河,我們好比是在河裡的魚。魚為了表現要跳出水面,讓四面八方都看得見,當然跳得越高越好,但是跳得不好跳到岸上去了,你還有生命嗎?歷史上有好多激進派,搞非常怪的東西,最後還是流傳不下來,被藝術淘汰了。有好多現代派搞流行書風、流行印風——街上流行紅裙子,流行一年就沒氣候了,所以搞書法、篆刻是趕不了時髦的。上海有個篆刻家說「傳統一萬歲,創新一萬零一歲。」就是說,創新實際上是在一萬上面加一點兒。我的觀點是,作為藝術追求,我們還是得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個性。
問:有些家長讓孩子學畫練字,希望能在書畫藝術上有所發展。您覺得應注意什麼?
熊伯齊:選擇學習書畫、篆刻,要注意到四個方面:首先他要明確學習的目的,第二是他的天資,第三是他要走的道路,第四是他要勤奮。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秉性和天賦是不盡相同的。對於成功的人來講,勤奮與天資二者缺一不可。我們有些家長,憑着自己的願望,非讓孩子用大量的時間學畫練字,我不贊同。如果他不是材料,你非讓他去干那個,他既痛苦又耗時,而志大才疏的結果是事倍功半。我覺得,最先打基礎時應該多下點工夫,臨摹名家的帖,但到後來你臨10遍能夠像80%也就差不多了。你把其他時間去練別的,也許你都寫出自己的風格了。因為臨摹無數遍,你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像。
作品欣賞
篆刻雍容大雅
除了「瘦金第一人」的美譽,熊伯齊還是全國一流的篆刻家。[1]
與書法一樣,熊伯齊剛開始也沒有對篆刻有特別的偏好,也只是畫上必需。後來見到慶雲堂賣舊印章,他便湊過去瞧了瞧。這一看,可被眾多精美的印章吸引住了。在這些印章裡面竟有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的作品,讓他愛不釋手。「篆刻家就是畫家,篆刻作品就像一幅畫。」熊先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臉上的表情顯示出他仿佛又看到了當時那麼多精品印章。
熊伯齊1973年就到了榮寶齋,從事篆刻工作,那時他已經小有名氣。然而篆刻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以其深邃的文化語境、高古的審美內涵成為中國藝林中的一朵奇葩。這門古老的民族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積累過程已經發生了種種變化。熊先生認為,對於如此有深厚底蘊的藝術,繼承是必然的,創新更是不可忽略的課題。「繼承傳統,最大力量地學習,然後最大力量地跳出來。」正是他的主張。
經過不斷地鑽研,熊伯齊的篆刻以雍容大雅、凝重朴茂之印風頗為海內外篆刻界所矚目,成為當代印壇的表率。線條、章法渾然天成而樸實生動。他書意的張揚以及遒勁渾厚的刀法給人以強烈的古拙勁勢,顯現出感人的力量和金石氣息。
正如著名書法家啟功對他的評價,「刃欲剛,毫欲柔,備於一手傳千秋。」
詩畫怡情
熊伯齊是很少見的精通於多種藝術的藝術家。自己畫一幅畫,用瘦金體寫上一首自己創作的別致的小詩,加上一個自己獨特設計的印章。整幅作品渾然天成,讓人久久玩味。在他看來,所有這些藝術形式都是相通的。
他十幾歲就開始學習繪畫。對於繪畫、書法和篆刻之間的關係,他說:「篆刻雖由刀石完成,但其文字書寫仍需筆墨,故古人有『印從書出』之說,趙之謙也有論篆刻的詩句云:『古人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列於筆墨傳統的繪畫與書法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筆。而前代蒙童的文化學習是從寫毛筆字開始的,日常書寫亦基於用毛筆,所以古人有熟練的毛筆使用習慣。當用同樣的工具來作畫時,這種習慣也會下意識地帶到繪畫中去,因有『書畫同源』之說。」
當問他精通於多門藝術,有什麼經驗時,熊先生笑着說:「在藝術的道路上,能否成功首先是藝術目的;其次是資質;第三是藝術道路及其環境,也就是走的路正不正;第四才是自己的勤奮努力。我們不能鼓吹什麼『天才論』,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人的秉性和天賦是不盡相同的。對於成功的人來講,勤奮與天資二者缺一不可。」
對於有些人一味地埋頭苦畫苦寫,熊先生表示,「藝術既要腳踏實地,又要異想天開」。這是說一方面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又要有自己的創新,用藝術的思維去創作。不能一味地重複自己。
熊先生藝術成就斐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淡然的心態。熊先生喜歡與自然接近,也喜歡寫遊記,沿途美景都收錄在他的詩詞當中。
參考資料
- ↑ 2015西泠印社書畫篆刻院熊伯齊篆刻工作室首屆研修班,20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