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新覺羅·福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ile:我樂.jpg|500px|縮略圖|float [

88553859.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圖片 '愛新覺羅·福全 愛新覺羅·福全,順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時出生,清朝宗室、名將,傑出的軍事統帥,順治帝次子,康熙帝異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寧愨妃出,康熙六年正月,封裕親王。入封鑲白旗。 康熙六年,封為裕親王、議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授撫遠大將軍,聯合恭親王愛新覺羅·常寧分道討噶爾丹,率領清軍古北口,攻打烏蘭布通,大敗叛軍噶爾丹,取勝還師。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去世,終年五十一歲,諡號為憲。

個人基本信息

愛新覺羅·福全 別名 裕親王 國籍 中國 民族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53年9月8日(順治十年) 逝世日期 1703年8月10日(康熙四十二年) 職業 政治家,軍事家,親王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跟隨康熙帝討伐噶爾丹 父親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母親 董鄂氏

親庭成員

妻妾 嫡福晉:西魯克氏,二等侍衛明按塗之女; 側福晉:瓜爾佳氏,艾塔之女; 庶福晉:楊氏,楊安之女; 庶福晉:索爾托氏,烏實之女; 庶福晉:塗塞禮氏,西德諢之女; 庶福晉:納喇氏,商納邁之女; 庶福晉:楊氏,默色之女; 庶福晉:富察氏,訥爾塗之女。 子女 第一子 第二子 第三子 裕親王保泰 第四子 第五子 悼親王保綬 第六子 第一女 第二女 第三女 第四女 第五女 郡主 第六女 郡主 第七女

人物生平

福全幼時,順治帝問其志,他說:"願為賢王。" 康熙六年正月封裕親王,命與議政。康熙二十七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依仗勢力強盛,勾結沙俄,製造分裂,次襲了喀爾喀部;二十九年(1690年)又進擾內蒙古烏朱穆秦

清政府決定回擊噶爾丹,康熙帝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又令順治帝第五子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分道進擊,共討叛逆。出征前,在紫禁城太和殿敕印,康熙帝親自送出東直門,還按福全所請求,調大同鎮馬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從征;又令理藩院派蒙古大軍助戰,還指派宮中得力的內大臣阿密達等人出塞,各率所部與福全會師。不久,康熙帝親自出塞督戰,詳細分析了敵情,告與福全:大軍臨近敵兵,應偵察清楚對方情況;設法籠絡住噶爾丹,使他不生異心;等盛京、烏拉科爾沁各部大軍趕到,全殲叛軍。 福全接到康熙帝的信,馬上採取行動,特派濟隆等人帶着書信,趕上一百隻羊、二十頭牛去敵營,先穩住噶爾丹。福全派出濟隆之後,見協助作戰的阿密達等大軍到達,立即把所有部隊調配為三隊,準備出擊。康熙帝也親自部署戰術,分為前隊、次隊、兩翼,向噶爾丹部進發。八月初,在赤峰附近烏蘭布通與噶爾丹部厄魯特兵相遇。黎明出發,黃昏接火,在山下鳴槍響炮,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戰鬥。開始時,厄魯特兵士依仗天險,在隔河的密林中布陣阻擊;又在高岸上把一萬多頭駱駝捆住臥地,駝背上搭上箱垛,蓋上浸濕的氈子,擺成一條掩體防線,稱為"駝城";厄魯特主力部隊從"駝城"垛隙放槍射箭,進行頑抗,使清軍傷亡慘重。

為轉變戰局,天昏黑時福全命清軍左翼自山腰插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打得敵軍狼狽逃竄;右翼在河岸泥淖處拚死硬攻,終於攻入"駝城",大敗厄魯特軍。這次著名的戰役得到康熙帝的嘉獎。噶爾丹雖遭慘敗,並不死心,又派人至清軍大營前索取土謝圖汗等人。福全毫不退讓,斥責噶爾丹入侵無理,將來人造回。第二天,噶爾丹部胡士克圖率弟子七十人來遊說,並讓濟隆陪同;他們先承認錯誤,再為侵入境界找藉口,福全針鋒相對,駁斥了說客。他說:即使土謝圖汗有罪,皇帝自會處理,不能光聽信噶爾丹一面之詞就來要人;而且誰能保證噶爾丹不會乘機侵擾我境內的人民呢?濟隆表示;保證噶爾丹不敢妄行。福全准許了濟隆的請求,下令各路大軍暫不追擊,放來人回去。福全當時分析了形勢,認為各路大軍還沒會合,據險逞凶的厄魯特部已被擊潰,先爭得時間讓自己的士兵養精蓄銳,等盛京大軍來會師時再與噶爾丹決戰,全殲殘敵。康熙帝對福全的戰略部署很不滿意,批評他坐失戰機;噶爾丹派人遊說的用意是緩兵再戰之計。福全經康熙帝的指點,認識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即派侍衛吳丹等人與濟隆一道去追趕噶爾丹,當面辯理,噶爾丹理屈詞窮,只好跪在威靈佛前叩頭髮誓,低頭認輸,還派了使臣拿着奏章和保證書前來請罪;表示願意撤出邊境,聽從發落。康熙帝雖然應允了噶爾丹所請,仍告誡福全要加強防備,噶爾丹是個十分狡猾的人。

十月初,福全所派侍郎等人傳信給噶爾丹,逾月未歸,他估計噶爾丹早已出邊逃循,且當時軍中糧草不足,只能維持幾天,鑑於此,便自作主張,下令回師。部隊歸至康熙帝軍中,康熙帝對福全不請示就自行撤回十分不滿,決定先回京再議罪。康熙帝先行回京,福全等留後。福全又將偵察噶爾丹行蹤的情報送交康熙帝過目,叛敵確實出邊,也-一認了罪。康熙帝當即命福全還師京城。十一月福全至京,隊伍止於朝陽門外。康熙帝指責福全不遵從命令,自行其事,還讓皇長子胤禔出面作證。福全沒有爭辯,他流着淚說:"我復何言!"全部領了罪。王大臣等共議福全的錯誤,應奪去爵位,康熙帝考慮到福全擊敗厄魯特的功績,沒有奪去他的爵位,改以罰俸三年,撤三佐領,還取消了議政權。

噶爾丹敗逃後,派人到莫斯科向沙皇提議締結同盟。但沙俄當時無力出兵參戰,只是派人到噶爾丹那裡進行陰謀活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噶爾丹再次要求清朝把當年被他打敗後投奔清朝的土謝圖汗等人送交給他處置,並煽動內蒙古諸部背叛清朝;第二年又率兵侵入巴顏烏蘭大肆搶掠。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又掛帥親征,福全亦隨上迎敵,也一次徹底擊敗了噶爾丹。第二年,康熙帝第三次親徵到寧夏,追殲殘敵,噶爾丹在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服毒自殺,時年五十四歲;部下將他的屍首送交清軍,投降清朝。[1]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生病,康熙帝親臨其府內看視。後來康熙帝出巡塞外,得知福全病重,特命隨行諸皇子策騎還京看視。六月二十四日福全病故,終年五十一歲。康熙帝趕回京都,親自祭奠;出殯時又親往福全王府,慟哭不止。命御史羅占黃花山為福全監造墳瑩、建碑,規定除常年祭祀外,另有加祭。

福全自幼與康熙帝共同孝敬祖母孝莊文皇后,每次陪同祖母出遊時,這兄弟二人總是前引後扈,祖母病重時他倆又精心護理,直至孝莊文皇后奉安,弟兄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福全死後,康熙帝特命畫工精繪一張像,為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圖寄以衷腸,表示了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1.裕親王保泰 保泰(1682~1730),福全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封為世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襲裕親王。雍正二年(1724)革王爵。 悼親王保綬 愛新覺羅·保綬(1684~1707),福全第五子,追封悼親王。 2. 裕親王廣靈 愛新覺羅·廣靈,保綬次子,雍正二年(1724)襲裕親王,雍正四年(1726年)革王爵。 裕莊親王廣祿 愛新覺羅·廣祿(1706~1785),保綬第三子,雍正四年(1726年)襲裕親王,卒諡「莊」。 3.裕僖郡王亮煥 愛新覺羅·亮煥(1740~1808),廣祿第十二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襲裕郡王,卒諡「僖」。 4.貝勒文和 愛新覺羅·文和(1780~1815),亮煥孫,嘉慶十三年(1808)襲貝勒。 5.貝勒祥端 愛新覺羅·祥端(1798~1836),文和長子。 6.鎮國公繼善 愛新覺羅·繼善(1828~1861),祥端過繼子,曾任正白旗總族長,宗人府右宗人。 7.鎮國公榮毓 愛新覺羅·榮毓(1845~1897),繼善子。

參考資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