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母皆禍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母皆禍害,這是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網絡討論小組的名字,「禍害」,80後子女形容50後父母。

50後父母用自己的時代特徵留下來的印記用來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維來規定子女的前途路線,從而造成了80後子女的叛逆,80後子女生活的時代已經完全改變,需要有自己的主流思想,這些人偶然相逢於「父母皆禍害」小組,是年輕一代爭取話語權的一種方式。

基本介紹

「禍害」一詞看似尖銳,其實並非小組成員蓄意發泄,而只是引用尼克·霍恩比的長篇小說《自殺俱樂部》中少女傑絲的一句台詞。小組成員主要在此傾訴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體上的傷害,而不是無理抱怨。

小組成員多數在家庭生活中確實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體傷害 ,間接人格傷害 ,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 以及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為嚴重的猥褻子女、性別歧視等精神傷害。是的,只有真正被禍害的小孩才能明白,我們這些人需要被社會看見。

編者走進「父母皆禍害」小組 ,並引用了大量小組裡面失敗教育的案例,出版《父母皆禍害:豆瓣網父母皆禍害小組深度揭秘》。

網絡小組

「父母皆禍害」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長篇小說自殺俱樂部》,少女傑絲在姐姐出走後,與陷入神經質的母親及任教育部長的父親關係愈發緊張,在小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傑絲如是說。

2006年,張坤將這本小說翻譯成中文,並推薦至豆瓣網。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網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組,並擔任小組管理員,組名就叫「父母皆禍害」。張坤接受了任命。作為資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報任文化記者的她並沒覺得這個小組離經叛道,她同時還在混「皮膚過敏」小組,「自取其辱」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這些正流行於各大社交網站的小組,被公認為是互聯網新生代的人際網絡與生活方式,他們熱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組織,或乾脆自己成立一個組織,崇尚腔調,語不驚人死不休。

走紅背景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導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別難過,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豆瓣網上有個「父母皆禍害」小組,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

雖然這個小組的名字聽起來相當大逆不道,但他們在創建宣言裡強調:「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為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這一點需要技巧,我們共同探討。」

50後父母、80後子女的代溝

現實中,50後父母和80後子女之間,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不時上演。特別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為此想要搬出家來獨立生活的,為數不少。網上,常有80後網友發帖講述類似經歷。

這些80後常常是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認識什麼樣的朋友,讀什麼專業,去哪裡工作,找個什麼樣的人結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標準來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達到他們理想的生活狀態。」而長大成人後的80後,迫切希望擺脫這種狀態,為此和父母頻頻發生矛盾。


不少網友表示,雖然知道父母都是為了自己好,但有些做法還是讓人難以忍受。也有網友反思,豆瓣上這個小組的名字,估計大部分父母看了都會怒從中來,然後傷心不已。但如果仔細分析親子關係中負面情緒的來源,或許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管理員張坤認為,這不過是年輕一代爭取話語權的一種方式。

她來自孔子的故鄉山東,家鄉街道的牆上至今還反覆刷新着「二十四孝」的內容,那堵牆,據說曾祖父那代起就一直豎着。「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兩年後,組員發展至近17000人,規模在豆瓣屬中等偏上。

話題每天都在更新,主題旗幟鮮明地集中於一點:如何對付父母?首頁上,幾篇被視為經典且指導性強的帖子長期置頂——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讓我們不要重複他們的失敗人生;你是否在重複父母的錯誤。

禍害表現

教育問題 子女不希望父母過度束縛

50後一代父母最大的問題是:控制欲太強,不尊重孩子隱私。

他們接連經歷各種政治運動、天災、人禍,國家政策與生存需要使他們各自擁有眾多兄弟姊妹,只有互幫互助才能生存下去,這培養了他們對集體主義樸實而忠貞的信仰;

他們喜歡用「不三不四」來責怪他們不理解的想法,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中,世界本來非黑即白,不姓「社」就姓「資」,他們從小就被告誡只能以辯證唯物主義武裝腦袋,解釋經濟、政治、美學、新聞……

典型代表

方馨在現實生活中展開的「戰鬥」一樣,這些虛擬的硝煙都是單方面的。據組內調查,該小組成員的普遍身世背景為:生於1984之後,從小便開始接觸網絡,沒有什麼不可接受的觀點,也沒有什麼不容置疑的權威。 加入「父母皆禍害」網絡討論小組之前,28歲的方馨已經向父母「宣戰」了14年。「戰鬥」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遠離家鄉的大學,不看新聞聯播,不看春晚,不按時吃飯,不入黨。


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爆發於一年半前,導火索是父母認為她該做媽媽了。成為「父母皆禍害」小組的一員後,方馨不再糾結於自己的「大逆不道」。和這個根植於文青大本營豆瓣網之內,擁有近兩萬名成員與一個驚悚名字的討論小組相比,方馨與父母的「戰爭」就「交火」的觀賞性而言,簡直平庸得不值一提。

他們年少時很快就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日後在80後子女面前,他們之間可以交流的話題,和路人甲乙在旅行途中相遇時的寒暄,沒多大區別;

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他們已習慣於生活、就業、房子、生育統統被國家有計劃地安排好,他們也就習慣性地想為下一代安排好一切,而這在下一代的眼中更多的被稱為控制。

深層分析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很大,不能簡單的把「父母皆禍害」看成是一群叛逆且不孝的「逆子」們的反叛宣言,也不能把它當做一次集體情感的非理智表達。與其從正統的道德觀層面去解讀,人們不如把這當成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失敗。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搖籃,是他們心靈的避風港和最終歸宿。但在這個網絡討論小組裡,家卻變成了「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

他們的50後父母經歷了各種政治運動,經歷了天災、人禍,經歷了中國發展進程中的各種變革。生存的需要使他們形成了對集體主義的忠貞信仰。他們接受到的是用辯證唯物主義解釋一切,接收到的是忠貞的愛國主義。他們信奉的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奉獻,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

集體永遠是大於個人的。同樣,他們也用這一套理論教育他們的孩子。在孩子們懂事之後,他們就教育孩子,我們來這個世界上不是來要求什麼,而是要努力去為社會添光輝的。為社會添光輝就是他們的夢想。但是怎樣去添上自己的一筆呢,他們並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未必能做到。

他們整日只會為生活奔波。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依然這樣教育孩子。但80後子女們顯然並不買賬,他們強調自我,信奉的是個人風格的張揚和個人情感的抒發。為集體捨棄自己情感的思想在他們那裡受到了堅決的抵制和嘲諷。80後們渴望被人銘記而不是被淹沒在人群里。於是家長們的教育無一例外的在他們那裡受到了集體性的排斥。

父母難道就真的是禍害?

實際上,何止是對家長,這一代人對中國的整個教育體制都已經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埋沒了他們的自主性,同樣也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他們最幸福的時光不是來自於占他們生命中四分之一時光的學校生活,不是來自於課堂苦讀而是來自於逃課,不是來自於考試高分,而是來自於同齡人的一起瘋狂玩樂。學校教育不能給他們足夠的尊重,這一點同樣體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只會教導他們好好讀書,好好學習。似乎填鴨式的學習就是他們幸福的全部。但只有他們知道,這只是他們生活中的昏暗部分。

他們不會信奉集體主義。相反,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災難。他們渴求與上一輩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溝通。但中國家長們似乎忘記了他們的這種感情需要。他們以為孩子學習好了有一個好的未來就是他們的本分。做好了這一點就是一個好父親,好母親。他們誇大了自己的監督本職,淡忘了自己身為人母,身為人父的那種與孩子血脈相連的感情天分。

在這樣一種功利性的想法裡,他們失去了與孩子感情的緊密相連。即使是一個孩子,他也是一個公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這一點,是家長們所忽視的。而這,恰好是他們成為「禍害」的理由。

批評父母

父母毀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點被老爸從陽台扔下去!我們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這一個個尖銳話題都來自於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這是一個專供網友討論父母問題的話題小組,有上萬名成員,他們大多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滿,並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因為過於離經叛道的小組名稱,也因為小組討論話題的敏感尖銳,該小組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網上網下一片議論,小組表示: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

萬人網上數落父母

「父母皆禍害」,光是這五個字就足夠讓不少人驚愕和憤怒。然而,這樣一個討論小組竟然在網上已經成立了兩年半,小組成員過萬,並有日益壯大的趨勢。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成立了這樣一個從傳統角度看起來「大逆不道」的小組?在這群人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

父母對飲食和減肥的不同:

我天生胖,後來父母也總是讓我吃很多,但是父母還是讓我吃,我想減肥,吃減肥藥不讓,節食不讓,我難道就這樣胖着你們才開心麼?

在一個《誰差點被父母殺掉》的帖子裡,不少小組成員都曝出了自己童年被父母嚴格管教的恐怖經歷。

「我從小被我媽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頂嘴,我爸把一壺剛燒開的水,往我身上潑。肩膀全燙傷了。我媽帶我去醫院,因為要花錢,我媽又在護士面前狂罵我。」

「他們吵架,內容和我沒關係。可是我媽威脅我爸說他敢走出家門就馬上勒死我,繩子都拿出來了。我爸抬腳走了,我媽把我拖到面前拿着繩子對着我比劃了一個多小時。我長大後明白她是想讓我爸回來看到她要勒死我,然後過來阻止,可是我爸沒有回來。那一個多小時是我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那年我上小學三年級。」

不過,小組中討論最熱烈的並不是這些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因為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陰影。《父母毀掉你心裡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一帖就是典型代表。發帖的組員說自己被父母毀掉的是「與人交流的欲望」,因為上學的時候,每次回家說自己在運動會上拿名次了,或者說學校里發生的趣事,父母都會不屑地說:「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次數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麼事情都爛在肚子裡、跟人疏遠的個性。而更多的組員在該帖里都表示,因父母常誤認為打擊子女可以促動其奮進,最終導致他們自信心缺失。

數落只是手段

因為小組內的討論內容被頻繁轉載,「父母皆禍害」小組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數落父母的反傳統態度也引發了社會的激烈爭論。

反方「simba07」認為:「真正做兒女的可以跟父母講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栽培不容易,難道把我們栽培出來就是批判他們的嗎?這麼做對父母不公平。」

支持者「pwst」說:「我們總是說父母就是為了孩子才這樣子,才強行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那,這都是愛。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就像我愛一個人,我就可以用這個理由對他/她為所欲為了嗎?」

而中立方網友「好吃的糖」表示:「中國人這麼多,什麼樣的父母都有!主要看實際情況!(我)小時候平均兩天被媽媽打一次,還不是照樣長大了……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做一些事情本意是善意的,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們本身思想的存在。」

「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的目的究竟是對父母的全盤否定,還是對父母教育不足之處的反思,這一點小組在自我介紹中寫得非常明確。

「達到自我素質的完善。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他們試圖通過子女們的「內心告白」來呼喚「父母自身素質的完善」。

針對此小組表現出的反父母現象,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心理學編輯陸崢分析認為,不少80後步入為人父母的階段,在此時他們參與到這樣的一個討論中來,儘管說的是父母的不是,但從根本上可以說是對教育的一種反思。他們反思自己兒時所遭到的不恰當的教育和對待,從而避免自己在今後的教育中重複父母的失誤。這一點值得肯定。

不過,她也表示小組成員有一點值得警惕,不能將這個小組發展成為一個純粹的抱怨和發泄平台,那樣的話,這個小組只會成為負面情緒的傳染源,而對現實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意義。

[網絡調查]

最反感父母不鼓勵自己

綜合該小組組員抱怨的種種問題,記者整理了一份調查問卷———《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短短3個小時,就從網上收集到了400多份答卷,其中四成被調查者是80後。

在常打擊子女(包括貶低、嘲諷等)、喜歡體罰、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將子女作為「攀比」工具、當眾讓子女出醜等十個選項中,網友最反感的前三項分別是「不擅鼓勵子女,常打擊子女(包括貶低、嘲諷等)」、「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永遠將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而這三項,恰與「父母皆禍害」小組中組員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內容基本相符。

評論

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網絡討論小組引發爭議。小組成員已經過萬,大多是被家長忽視或傷害過的孩子。小組首頁上,諸如《教你如何同父母對峙》《他們將孩子當做一個「物」,而不是人》等被認為具有指導意義的10個帖子長期置頂。而最多的討論內容是自己在父母那遭遇的心理傷害和對父母教育方法的批判。

在這個數千年受「君臣父子」觀念浸淫的國度,「父母皆禍害」是一句離經叛道顛覆人倫觀念的「大不敬」———依據傳統道德而怒斥的聲音,一定很多,然而,怒斥過後,長輩們可曾也來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有如此結論?

在我長大的年代,一首隱約為年輕人叛逆辯解的歌這樣唱到:「我不是你們說的那種壞小孩」,那個時候,叛逆是心虛的、怯生生的、底氣不足的,他們梗着脖子,欲掙脫父母的管教,時不時冒出離家出走的念頭,卻常常因為無法自立,而無力飛天,「只好將臉貼着玻璃窗,沖老闆娘做個大鬼臉」,他們過於早熟的心靈只能承受憋屈,他們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被迫痛苦地接受填鴨灌輸而等待意外開悟的過程。

而到了21世紀,叛逆似乎在升級,當然也升不到哪兒去,只是因為網絡世界的便利,他們可以將訴說與發泄的渠道拓展,在虛擬世界裡,他們的叫囂與反叛似乎來得理直氣壯,肆無忌憚,他們甚至討論了「教你如何同父母對峙」。其實,下了網走回父母身邊,這幫孩子的大多數,我相信仍然是低眉順眼的乖孩子,只是這種乖,參雜了太多的無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