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蒡子 |
中文名稱:牛蒡子 別 稱: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 門 :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科 菊科 拉丁學名:Fructus Arctii 屬:牛蒡屬 |
牛蒡子本詞條可能涉及藥品內容,網上任何關於藥品使用的建議都不能代替醫囑[1] 。
牛蒡子(因為牛的力量大,故而古代醫家又稱其為大力子)[2] ,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3] 。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4] ,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於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於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5] 。
目錄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厘米,徑可達2厘米,有分枝支根。莖直立,高達2米,粗壯,基部直徑達2厘米,通常帶紫紅或淡紫紅色,有多數高起的條棱,分枝斜升,多數,全部莖枝被稀疏的乳突
狀短毛及長蛛絲毛並混雜以棕黃色的小腺點。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厘米,寬達21厘米,邊緣稀疏的淺波狀凹齒或齒尖,基部心形,有長達32厘米的葉柄,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
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被薄絨毛或絨毛稀疏,有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絨毛及黃色小腺點,但中下部常脫毛。
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樣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葉小,基部平截或淺心形。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粗壯。總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徑
1.5-2厘米。總苞片多層,多數,外層三角狀或披針狀鑽形,寬約1毫米,中內層披針狀或線狀鑽形,寬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長,長約1.5厘米,頂端有軟骨質鈎刺。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4厘米,細管部長8毫
米,檐部長6毫米,外面無腺點,花冠裂片長約2毫米。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兩側壓扁,淺褐色,有多數細脈紋,有深褐色的色斑或無色斑。冠毛多層,淺褐色;冠毛剛毛糙毛狀,不等長,長達3.8毫
米,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脫落。花果期6-9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性頗強。生于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灣的台南,河北、
牛蒡子 |
中文名稱:牛蒡子 別 稱: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 |
培育方法
繁殖播種 種子繁殖,播種期南方於秋季8-9月;北方於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種。如遇乾旱,出苗不易整齊;秋如果太晚,第2年則不能開花結實。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為主。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的溫水
中浸泡12小時左右,過後澇出種子晾至不粘手時再播,這樣有利於出苗。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40~50cm的行距開淺溝進行條播,將種子(播種時最好將種子與火土灰混合成種子灰)均勻地撒在溝內;或按40~50cm
的行距、33~35cm的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4~5粒。播後覆土2~3cm即可。
選地整地
牛蒡子對土壤環境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疏鬆、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為好。對選好的地塊進行深翻,然後耙細,整平,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2500kg作底肥,再作成l~1.5m寬的高畦,四周開好排水溝。
田間管理
待苗有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補苗,6-7月中耕除草,結合施糞肥1-2次,現蕾前重施1次磷、鉀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莖後培土壅根,防止倒伏。幼苗期或第2年春季返青後要進行中耕鬆土,同時前期
要特別注意除草,若雜草過多,可用8%高效蓋草能防除,葉子封行後停止中耕。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開始進行間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壯苗、大苗,如有缺苗處,可選擇間下的苗帶土移栽;苗
長至6片真葉時,條播者按株距25cm左右定苗2~3株,穴播者每穴留壯苗3~4株。基生葉鋪開時,要及時追肥,每畝施入人畜糞水1000kg。植株開始抽莖後,每畝追施人畜糞水1500kg或尿素5kg和過磷酸鈣10kg,
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飽滿。另外,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積水爛根。
病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發病,可噴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另有花葉病為害。蟲害有食子蟲、蚜蟲、紅蜘蛛,以及銀紋夜蛾、地老虎等為害。
1、病害牛蒡灰斑病(Cercosporaacti-ambrosiaeHist.)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近圓形1~5mm,褐色至暗褐色,後期中心部分轉為灰白色,潮濕時兩面生淡黑色霉狀物,即病原物的子實體。防治方法:秋季清潔田園,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合理密植,及時中耕除草,控施氮肥。在發病初期噴1:1:150的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牛蒡輪紋(AscochytaLappaeKabetBubL.)葉片上病斑近圓形2~12mm,暗褐色,以後中心變為灰白色,邊緣不整齊,稍有輪紋,上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同灰斑病。牛蒡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葉兩面生白色粉狀斑,後期粉狀斑上長出黑點,即病菌的閉囊殼。防治方法:徹底清除病株殘體,減少越冬菌源。發病初期噴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2、害蟲主要有紅花指管蚜〔Uroleucongobonis(Matsumura)〕和菊小長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Gillette))。為害莖葉、果實,嚴重時可造成絕產,可噴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1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連紋夜蛾〔Plusiacrassisigna(Warren)〕,以幼蟲咀食葉片,造成缺刻孔洞,可噴90%敵百蟲晶體800~1000倍液防治。棉鈴蟲(HeliothisarmigeraHübner)以幼蟲為害葉片,使葉片造成缺刻,嚴重時花和幼果全部被害,造成大幅度減產。防治方法:採取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減少來年蟲源。利用20w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3齡以前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5%亞胺硫磷300~400倍液進行防治。地老虎:幼蟲咬食葉片或心葉,可用敵百蟲毒餌誘殺,或早晨人工撲殺。
螞蟻:食主根,嚴重時成片死亡。可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澆灌根圍;也可用動物骨頭誘殺。採收加工播種後或「立秋」前後採收。由於種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應分期採收。當果序總苞呈枯黃時即可採收,剪下果枝,曬乾,最後將全株割下曬乾,去淨雜質,收藏。如久不採收,果實過分成熟,易被風吹落。由於總苞上有許多堅硬的鈎刺,採摘時應在早晨和陰天刺軟時進行,不致傷手;若晴天採摘,則應帶上手套。
採收加工 次年春夏季當種子黃里透黑時將果枝剪下,採收後將果序攤開曝曬,充分乾燥後用木板打出果實種子,除淨雜質曬至全乾後即成商品。根挖出後洗淨,刮去黑皮即可菜用,或曬乾藥用。
中藥屬性
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實。
性味歸經
【性味】辛苦,涼。
【歸經】入肺、胃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含漱。
/宜人群
過敏性皮膚炎或者濕疹患者忌食、脾胃虛腹瀉的患者應謹慎食用。
炮製方法
8~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採集。曬乾,打出果實,除去雜質,再曬至全乾。生用或炒黃用。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灣的台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主治功效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
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潤腸通便,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尤宜。
用於熱毒瘡腫尚未潰者,常與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配伍。
適用病症
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症見咳嗽、咳痰不爽、頭痛等,常與荊芥、薄荷、桔梗、金銀花等同用。兼便秘者尤宜。
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或風疹等
常與荊芥、蟬脫、葛根、連翹等同用。
咽喉紅腫疼痛
常與板藍根、玄參、桔梗、甘草等同用。
化學成分
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又含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絡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質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種子含牛蒡甙,牛蒡酚(lap-paol)A、B、C、D、E、F、H。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2]
各家論述
1.《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2.《藥性論》:除諸風,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3.《食療本草》:明耳目,利腰膝,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5.《珍珠囊》:潤肺散氣,主風毒腫,利咽膈。
6.李東垣: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7.《綱目》:消斑疹毒。
8.《本草經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髒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9.《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
諸毒熱壅,馬刀瘰癧,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鬱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於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症,無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於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牛蒡子
11.《本草正義》:牛蒡之用,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別錄》稱其明
目,則風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傷者,以風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
泄導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於透達,而不宜於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泄,早投清降,則恆有遏抑氣機,反致內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且溫熱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殺
其勢,故牛蒡最為麻疹之專藥。
12.《本草乘雅》:此秉風大動搖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獨勝。味辛氣平,為風木乃制為用矣。則凡病從風生,或因風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響,設屬形層之外與上部者,功力尤勝。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
木,便無太過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13.《藥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溫,無毒,入十二經。主風濕癮疹盈肌、咽喉風熱不利、諸腫瘡瘍之毒、腰膝凝滯之氣,潤肺止嗽,散氣消痰一名惡實,一名鼠粘子。
14.《藥鑒》:氣寒,味苦辛,無毒。苦能解毒退熱,而利咽喉之痛,並甘桔為妙。辛能達表潤肌,而散瘡瘍之腫,同解毒尤良。合氣與味,又治腰膝凝滯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黃、桔梗汁煮之,則痘不時起發矣。
15.《景岳全書》: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瘺,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16.《本草備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瀉熱解毒。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性冷而滑利,痘證虛寒泄瀉者忌服。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
藥理作用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淨,絞汁,蜜和服,治中風,汁出乃愈。搗和豬脂,貼瘡腫及反花瘡。肉反出如花狀。
抗菌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牛蒡子水浸液(1:2)在試管內對繭色毛癬茵、同心性毛癬茵、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
芽胞癬茵、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9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菌作用。有資料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具抗愛滋病病毒(HIv)活性。
降血糖作用
牛蒡提取物對大鼠能顯著長時間的降低血糖,並提高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量。正常小鼠以含牛蒡0.25%的飲食或其煎劑代替飲水28d,結果不影響小鼠體內葡萄糖平衡參數,而對鏈球素糖尿病小鼠,牛蒡可加重糖尿病症狀。
鈣拮抗作用
豚鼠結腸帶試驗證明.絡石苷元有明顯的鈣拮抗作用.對高鉀引起的收縮有抑制作用,PA2值6.60,為常用鈣拮抗劑維拉帕米的1/6,對自發高血壓大鼠靜注10mg/kg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對腎病的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引起腎病,腹腔注射牛蒡苷元可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並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提示有抗腎病作用。牛蒡苷腹腔注射對蛋白排泄排泄的增加幾乎沒有作用,但經口給藥則有效,推測可能是在消化道內水解成牛蒡苷元而產生抗腎病作用。
抗腫瘤抗誘變作用 牛蒡中分離出一種抗誘變因子.相對分子質量超過30萬以上.耐熱、耐蛋白酶,對氯化錳處理敏感。
其他作用
牛蒡苷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短暫的降低血壓,對離體兔子宮、腸管、運動神經及骨絡肌均有抑制或麻痹作用。有輕度利尿、瀉下作用。
藥用配伍
1.配浮萍,共奏宣散風熱,透發疹毒,祛風止癢之妙用,用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等症,麻疹透發不暢諸症,風熱隱疹瘙癢等症。
2.配山藥,一補一清,清補合法,故宣肺氣,清肺熱,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強,用治脾胃不健,肺氣虛弱,痰濕內生,停阻氣道,以致胸膈滿悶,咳嗽氣短,喉中水雞聲,身倦乏力等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偏於虛者可用。
3.配連翹,並走於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用治熱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癰腫瘡瘍諸症,風熱痒疹,斑疹等症。
4.配玄參,相須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發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經風熱或肺經鬱火,熱毒上炎的咽喉腫痛,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
6.配薄荷,共奏疏風清熱,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風熱。
7.配桔梗,疏風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等症。
臨床應用
牛蒡子 牛蒡子 1、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該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故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 配銀花、連翹、荊芥、桔梗等同用,如銀翹散;若風熱壅盛,咽喉腫痛,熱毒較甚者,可與大黃、薄荷、荊芥、防風等同用, 如牛蒡湯;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配荊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於麻疹不透。該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荊芥、蟬蛻、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3.用於癰腫瘡毒,痄腮喉痹。該品辛苦性寒,於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痛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該品配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鬱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證,如瓜蔞牛蒡湯;該品配玄參、黃芩、黃連、板蘭根等同用,還可用治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
4、預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後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後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觸後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後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5、治療面神經麻痹:以牛蒡糾偏湯為主,隨證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6、治療咽喉腫痛:牛蒡子、板藍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
藥方選錄
1.牛蒡湯(《證治準繩·幼科》),用治小兒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
2.牛蒡甘桔湯(《外科正宗》),用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而疼痛者。
3.梔子清肝湯(《醫部全錄·頭門》),用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而致的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穴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干。
4.啟關散(《普濟方》),用治風熱客搏上焦,懸壅腫痛。
5.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用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痛。
6.治頭痛方(《方脈正宗》),用治頭痛連睛,並目昏澀不明。
7.治風熱癮疹方(《養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 一匕半,日再。(《廣濟方》)。
9.治咽膈不利方: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並為末,食後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
牛蒡子植物
(《本草衍義》)。
10.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經驗方》)
11.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下立透。(《本草匯言》)
12. 治痰厥頭痛:旋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麵茶清調下一錢。(《聖惠方》)
13.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干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4.治風齲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5.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6.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淨朴硝一匙,溫酒空心服。(《袖珍方》)[3]
性狀鑑別
瘦果長倒卵形,兩端平截,略扁微彎,長5-7mm,直徑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數細小黑斑,並有明顯的縱稜線。先端較寬,有一圓環,中心有點狀凸起的花柱殘跡;基部狹窄,有圓形果柄痕。質硬,折斷後可見子葉兩片,淡黃白色,富汕性。果實無臭;種子氣特異,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顯微鑑別
瘦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大小不等的類方形薄壁細胞,壁彎曲,多破裂;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厚薄不勻,細胞壁稍厚,棕黃色或暗棕色,微木化;於棱脊處常有小形維管束。內果皮狹窄,為棕黃色的頹廢細胞層,細胞界限不清,為1列草酸鈣方晶所充填。種皮最外為1列棚產太細胞,多扭曲,排列緊密,長75-120μm,直徑10-30μm,壁甚厚,層紋明顯;營養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常頹廢不清。胚乳細胞數列,內含脂肪油。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並含有細小的草酸鈣簇晶,偶見小方晶。
理化鑑別
(1)取脫脂該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溫浸1h,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①取濾液2ml,加入1%三氯化鋁的乙醇溶液,則呈藍綠色。(檢查木脂素類)②取濾液2ml,加入等體積的3%碳酸鈉水溶液,於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試劑,則溶液呈紅色。(檢查木脂素類)
(2)取該品粗粉5g,加稀鹽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3份各2ml,置3隻試管中,分別加碘化汞鉀試劑、碘化餓鉀試劑、硅鎢酸試劑各1滴,則分別產生白色、棕紅色及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3)取該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綠色熒光。
視頻
牛蒡子採摘
參考來源
- ↑ 網上任何關於藥品使用的建議都不能代替醫囑,百度文庫 -2015-3-17
- ↑ 牛蒡子(因為牛的力量大,故而古代醫家又稱其為大力子),搜狐, 2014-06-27
- ↑ 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搜狐, 2014-06-27
- ↑ 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搜狐, 2014-06-27
- ↑ 牛蒡子還可用於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健康美食網 - 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