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階怨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階怨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玉階怨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一位女子寂寞和惆悵的心情。前兩句寫她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卻還在痴痴等待;後兩句寫寒氣襲人,女子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痴情;後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

原文

李白〔唐代〕

玉階生白露,夜久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譯文

玉石砌的台階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獨立很久,露水浸濕了羅襪。回房放下水晶簾,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瓏的秋月。

賞析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首兩句是說,玉石砌的台階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獨立很久,露水浸濕了羅襪。前兩句寫女主人公無言獨立玉階,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濕了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見人之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之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三國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洛神賦》)的意境。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末兩句是說,回房放下水晶簾,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瓏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獨之苦,乃由簾外而簾內,及至下簾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若人不伴月,則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亦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於怨也。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為詩家秘傳。此一轉折,似斷實連;似欲一筆盪開,推卻仇怨,實則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無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後,卻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下簾。簾下來以後,卻更難消受這悽苦無眠之夜,與更無可奈何之中,卻更去隔簾望月。此時憂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卻下」二字出之。「卻」字直貫下句,意謂:「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返復,所謂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歌藝術中有「空谷傳音」之法,似當如此。「玲瓏」形容水晶簾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經意之筆,實則極見功力,以隔簾望月,襯託了人之幽怨。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乎也無動於衷,只以人物行動見意,引導讀者步入詩情最幽微處,並且為讀者保留想象餘地。使得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以此見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真意。以敘人之筆抒情,常見,易;以抒情之筆狀人,罕有,難。

  在寫作理論上,俄國作家契訶夫有「矜持」說,也就是說作者應該與所寫的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寫的好處是比較客觀,無聲嘶力竭之弊。本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藝術上有幽邃深遠之美。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餘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創作背景

  西漢班婕妤失寵後退居長信宮,作《自悼賦》,有「華殿塵兮玉階苔」之句,南朝齊謝朓取之作《玉階怨》詩。李白此詩即為擬謝朓詩而作,其具體作年不詳。

簡析

  《玉階怨》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一位女子寂寞和惆悵的心情。前兩句寫她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卻還在痴痴等待;後兩句寫寒氣襲人,女子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痴情;後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只是抓住宮女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及一時的心理動態,便概括地反映出宮女生活的孤獨清淒,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遠之美,堪稱古詩中的珍品。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