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佛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佛松 | |
---|---|
| |
出生 |
廣東興寧 | 1933年5月23日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武漢大學 |
職業 | 研究員 |
研究領域 |
定向聚合 稀土催化 導電高分子 |
王佛松[1]
高分子化學家,1933年5月23日生於廣東興寧。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200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曾任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PPF)主席、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主任等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教育背景[2]
- 1951年,廣東省興寧縣第一中學高中畢業
-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 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3]
-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
- 1955年,被錄取為留蘇預備生
- 1956年,被選派到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師從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和合成橡膠專家波.亞.多爾哥普羅斯克院士
- 1960年--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
- 1966年,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
- 1979年,應意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Porri教授的邀請,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個月。
- 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
- 1984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
- 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助理
- 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
- 1988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 1988年--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 1998年,當選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 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13年11月15日,與企業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
- 2014年,受聘為嘉應學院榮譽教授
- 2015年,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成立,應邀擔任協會顧問,並題詞寄予厚望
研究方向
- 王佛松院士主要從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導電高分子研究。
科研研究及成果
- 於20世紀首次發現了稀土催化劑可用於異戊二烯的定向聚合,並開發出橡膠新品種———稀土異戊橡膠
- 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展導電高分子研究,與國外幾乎同時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支撐膜;
- 針對定向聚合生產中溶劑回收能耗大的問題,提出了稀土異戊二烯本體聚合的研究,並開發出合成雙烯橡膠新技術,取得專利。
- 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
從1960年底開始,王佛松作為「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國內首先開闢了「丁二烯順-1,4定向聚合催化劑」研究。通過一系列合成試驗和聚合機理研究,他弄清了鈷體系順丁橡膠中的凝膠是陽離子型交聯反應造成的,並提出添加給電子試劑來抑制凝膠。他與同事一起確認分子量分布窄是當時順丁橡膠加工性差的原因,決定採用鈷鎳混合催化劑來調節分子量分布寬度,從而形成有特色的國外未見報道的催化體系,得到的「順丁-4」像膠性能達到國外樣品水平。在1965年中科院組織的鑑定中被推薦為首選推廣體系,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擴大試驗。之後,王佛松又參與並領導了「順丁-5」(鎳體系)的小試會戰及帶隊在石油六廠推廣擴試。以上工作為中國順丁橡膠的中試和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 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該體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試,找到了連續聚合中掛膠的原因與防止方法。1970年發現合成高順式異戊橡膠的稀土催化劑,證明了催化活性與稀土元素的種類及價態有關,與烷基鋁及烷基鹵化鋁性質有關;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雙金屬絡合物」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弄清了異戊膠分子量及其分布與加工性能的關係,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雙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質。這些基礎工作與系統研究,開發了世界上繼鈦膠和鋰膠之後的新膠種————稀土異戊膠。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年產30噸中間試驗,通過了石化部組織的鑑定。
- 本體聚合技術
20世紀80年代初,王佛松發現稀土催化劑可有效催化異戊二烯本性聚合,進而開發了相應的本體聚合技術,獲得了專利,省去了溶劑及其回收,降低能耗,產物性能可與美國IR-10媲美。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導電高分子研究。他們採用稀土催化劑進行乙炔聚合,製成的聚乙炔膜的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均不同於日本白川方法製得的膜,且在相同溫度下製備時,順式含量較高,首次觀察到有單晶微區。他研究了聚乙炔順反異構化動力學,提出了「曲柄旋轉」熱異構化機理,採用「催化劑高溫陳化、低溫聚合」方法,合成的自支撐膜電導率達10S/cm量級。在聚苯胺研究中,他們首次開展取代苯胺聚合工作,突破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膜的製備技術,首次發表了聚苯胺的溶液核磁共振譜和無散射干擾的紅外光譜,證明了1,4偶聯的鏈結構和鹼式樣品中的苯/醌比例,提出了摻雜態聚苯胺鏈結構的「四環BQ變體」模型。這些結果發表後在國際上頗有影響。著名導電高分子科學家Epstein書面評述說:「你們的廣泛的研究活動已經取得了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富有成果的基礎研究項目」。
- 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研究
20世紀90年代初,王佛松與漆宗能教授合作,開展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成功地應用插層聚合方法合成了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稀及高抗沖聚苯乙稀層狀硅酸鹽納米複合材料。用這一方法得到的插層聚合物無機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高耐熱性、高模量、高強度和良好的阻隔性,其綜合性能大大優於傳統的複合材料。其中尼龍-6納米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可與尼龍-66的相媲美,這將大大地擴大尼龍-6的應用範圍。
主要獎項及榮譽[4]
- 2002年,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
- 2002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 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 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 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1983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