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培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培東(北京畫院專業畫家)
出生 1941年3月)
河南舞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北京畫院專業畫家
知名作品清氣長存
高秋時節
秋之旋律

王培東北京畫院專業畫家)

王培東,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畫家,1941年生,1961年考入北京中國畫院研究生班,從師於著名畫家王雪濤先生。畢業後一直在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歷任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創作室主任等職。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當代中國書畫網藝術顧問。王培東的大寫意花鳥畫,繼承了中國寫意繪畫的優良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厚重、奔放、潑辣的繪畫風格,體現着時代精神。

2008年被評選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收藏升值潛力的中國畫金鼎十二家」。2010年被評為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與市場潛力十二大年度人物。

人物經歷

王培東,河南省舞陽縣人,1941年3月生人。著名花鳥畫家王鑄九之子,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兼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當代中國書畫網藝術顧問、中國美術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藝術交流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友聯畫院畫家。歷任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藝術評價

=== 《以心寫心的生動筆墨》 ===:

「大覺堂主人」,大名王培東。他的畫作、他的人品都頗有河南人那種純樸厚重的味道。王先生愛花,更愛荷花。1982年,他的大寫意中國畫墨荷《清氣長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君子內涵和他的獨具創意,把荷花的意境、意趣、意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北京畫院與日本南畫院聯合畫展中受到中日兩國觀眾的讚賞。

著名花鳥畫藝術家王培東,現任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兼創作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自幼隨父著名花鳥畫家王鑄九先生學習繪畫。1961年考入北京中國畫院研修班,拜著名畫家王雪濤為師。主要作品有《秋之旋律》、《龍騰鳳舞》、《高秋時節》、《珠璣圖》、《清氣長存》、《乾坤清氣》等優秀作品。發表有《寫意畫——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等多篇論文,是位不僅注重繪畫藝術實踐,同時又注重繪畫理論探索的繪畫大家。

當今,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畫家內在氣質與文化修養都可以通過畫的表現形式顯露出來,時代的風貌和民族的情節也被一一體現出來。王先生也正是這樣用他的熱情、真情實感用心體會着,直接的抒發,把自然和忘我的狀態匯集成筆尖那一泓堅強的力量,求時代之韻,寫生活之感把藝術形象變為生動的筆墨形象。王培東先生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堅持在傳統的基礎上以求藝術的創新。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走自己的路,並在一直摸索,堅持體裁要深入生活,在表現形式上要大膽創新。」

近些年來,王培東在作品中駕馭筆墨,隨心賦彩,以心寫心,創造意境,抒發感情等多方面,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的作品已在中國藝術界獨樹一幟。[1]

《心系自然 大朴不作——王培東的花鳥畫藝術》

2011年,王培東先生 70周歲。這一年也是他在北京畫院從藝 50周年。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為他成功舉辦了《心系自然——王培東花鳥畫藝術展》。畫展學術研討會上......美術界著名評論家、畫家紛紛給予他高度的評價。(部分摘要)

從寫實轉向大寫意

劉曦林(著名美術史論家、書畫家):北京中國畫院(北京畫院)是花鳥畫家的大搖籃。從名譽院長齊白石到院長葉恭綽再到副院長陳半丁、王雪濤、王鑄九老先生以及汪慎生、于非闇等等都是花鳥畫大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研究北京的花鳥畫,研究中國的花鳥畫,離了這塊沃土,離了這個搖籃,可能就只是半壁江山。這個搖籃不是硬打造出來的,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王培東也不是打造出來的,他的作品風格沿襲齊白石、王雪濤、王鑄九等老一輩的傳統,自然而然呈現出來。

他的畫經過了一個轉換過程,經歷了一個從寫實到寫意的轉換,這個轉換也是從重視寫實到重視寫意的美學的轉換。

王培東有兩個基礎,一是造化,二是傳統。這兩點是辯證的、自然而然的、缺一不可的。王培東的傳統文脈非常好,從造化這個角度來講,他研究大自然,與自然心心相印,和自然界建立了天人合一的關係。王培東的很多畫,技法是從老一輩慢慢習來的,但很多新的技法是他研究自然的過程中創新出來的。特別是他將南國的花木畫得真是新鮮,包括我們曾經常畫的藤蘿花剛開時像谷穗的樣子,很少有畫家畫它,他非常真實地把它畫下來了。這個發現,與筆與墨的經營一樣,體現了一種新的美學感受。一個花鳥畫家,能說出代表作是不容易的。他有好幾張好畫比較經典,如 1982年的那張丈二的《清氣長存》,確實體現「藕大如船花十丈、門外野風開白蓮」的境界。他的畫渾樸、凝厚、充實、有力,筆筆送到,讀他的畫要一筆一筆地讀。

師從自然 形神兼備

李樹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培東是第一批進畫院的畫家,到如今已經 50年了,是建國後畫院培養的第一代人,也是老一代畫家親自教過的。王培東源於家學,我對王鑄九先生的一副大葫蘆畫,印象深刻,既不同於齊白石,也不同於任何人。王培東還是王雪濤先生的學生,王雪濤先生對他也有直接的影響。他生活在這個時代,所以他作品的風格就很現代。說他「心系自然」,因為感覺他畫的東西,都是大家經常接觸的,比如蘿蔔、白菜、高粱、老玉米等都入畫中。這些題材使人感覺他的作品不但是關注自然、關注造化,而且確實是從造化裡邊又補充了很多新的東西。

另外,他始終是傳承。繼承老一代,但又在老一代基礎上發展。他沒受西洋畫的構圖、技法、三大面、五調子等表現方法的影響,一直保持傳統,保持着中國畫的元素,從章法到表現、到用筆、用色等,可以說原汁原味地把傳統接下來,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這一點我很讚賞。就像潘天壽老先生強調的「中西畫還是拉開點距離為好」,對潘先生的觀點,我始終信奉。我覺得應該拉開距離,不要完全都揉在一起,在這方面,培東做了很突出的貢獻。

如今有人錯誤地認為,好像寫意就可以胡來。其實,真正寫意的畫家是十分重視形的,形神兼備,是中國的傳統。我覺得中國寫意畫就是要表現這個「心」,有「心」才能有「意」,才能有意境的創造,才能有意趣,才能有可欣賞的東西。

敦厚溫醇 畫出真性情

趙力忠(國家畫院畫家、研究員):看王培東的作品,有 4點感受。一是很敦厚,二是很溫醇,三是平實,四是真性情。所謂敦厚就是從畫面感覺和內容上、表現上是一種很豐富的、有層次的,有一定的重量感。而溫醇,主要表現在他的畫給人感覺很和藹、很可親、宜人,它親近人、吸引人,而不拒人於千里之外。平實是不空泛,不張揚。真性情,就是作品源於心,他的畫不造作。為什麼會有這 4點感受?根據我 20多年對他的了解,我認為他做到了另外 4點:一是專攻,心無旁騖。二是潛心,不隨波逐流。三是踏實,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四是自然,乃王培東的終極目標。

王培東的畫不跳、不打眼,但仔細琢磨後,如品茶、味很醇,耐人尋味,讓人學到東西。而那些吸人眼球、打眼的東西,如喝可樂,打個嗝一口氣就出去了,沒東西了。從藝術角度來說,我更喜歡這種醇厚的飲茶。 大朴不作 滿紙生機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編審、美術評論家):對於這個展覽我總結幾句話:第一是家學淵源,第二是功力深厚,第三是滿紙生機,第四是大朴不作。

我認為弘揚中國文化,花鳥畫是一個品牌、一面旗幟。在中國畫的詩、書、畫、印,綜合的文化就在花鳥畫裡邊體現得最完美、最充足和最獨特,如果說中國畫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花鳥畫立於世界之林。 看一個畫家有沒有發展潛力,看他的畫面是否不呆、不板、不滯、不死。王培東的畫很有活力,功力深厚。他的畫,包括竹子、樹幹,包括題字,都很穩,是筆筆送到,字正腔圓,他不腐、不滑、不油、不糊弄、不蒙人。他的畫,畫如其人,很樸素。王培東這種踏踏實實很樸素的作風,我認為在今天特別值得提倡。

弘揚國粹 自覺自信

尚輝(《美術》雜誌執行主編):舉辦這次展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東先生在大寫意花鳥畫上有自己的獨特的貢獻,他的畫裡面,既有齊白石的傳統,也有是從海派流傳過來的碑學入書、碑學入畫的傳統,還有明清文人花鳥畫用筆的意趣,他把兩種筆法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另外,他在花鳥畫題材方面,把傳統題材和現代題材有機結合在一起,他是一位在承傳中進行整合和發展的畫家。

王培東成長的年代,發生了變革,受到了西方文化、西方美術的衝擊,包括寫實性和現代性。這是王培東這一代人在承傳傳統的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文化課題,也是必須解決的文化課題。在王培東身上看到的恰恰是對於傳統的一種堅守,對於傳統意象的觀察方式、意象的造型方式的一種堅守。

在建設文化強國,尤其要關注、研究和弘揚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的今天,通過王培東,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花鳥畫家的承傳,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畫家發展的一條路徑。所以,我覺得王培東畫展的意義,首先在於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繪畫自身發展的軌跡和路線。

這個展覽叫「心系自然」,「心系自然」是表現自然的這種生態,這種生命的一種意識。心系自然」也毫無疑問是自自然然地表現自我,是王培東自我的一種個人呈現。我個人認為王培東的個性風格可用朴茂和華姿來概括,朴茂就是談到他的平實,其實這種朴茂裡頭有華姿。他的這種樸實、平實,讓我們在他的花鳥畫中,看到更多的他的這種大寫意花鳥畫的精神,也正是王培東個性的自我的呈現,非常平實之中透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實際上正是中國傳統或者中國大寫意精神最高的一種境界。[2]

作品出版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王培東》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