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季午 | |
---|---|
出生 | 1908年6月9日 |
國籍 | 中國 江蘇省 |
職業 | 傳染病、寄生蟲病學的研究 |
知名於 | 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傳染病學專家和醫學教育學家。 |
知名作品 |
|
王季午 (1908年6月9日-2005年6月5日) 內科學、傳染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畢生致力於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培養了幾代醫藥衛生科技人才。對中國傳染病的防治研究成績卓著,在幾種中國常見的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總結了國內外傳染病研究最新成就,主編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是中國編著傳染病教材的奠基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王季午[1]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蘇州市
出生日期 :1908年6月9日
逝世日期 :2005年6月5日18時50分
職業 :長期從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的研究
畢業院校: 北平協和醫學院
主要成就 :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傳染病學專家和醫學教育學家。
人物簡介
王季午,1908年6月9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6月5日18時5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歲。
王季午先生是家我國著名的內科學、傳染病學專家和醫學教育。第一、二、三屆浙江省政協常委、第四屆省政協副主席,第二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七屆中央常委、第八屆、九屆參議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浙江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委、第二至五屆名譽副主委,原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會主任委員
1934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留學美國。
1941年回國。曾任貴陽醫學院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
建國後,歷任浙江醫學院副院長,浙江醫科大學校長、名譽校長,浙江省科協主席、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理事、浙江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國際傳染病會議理事。長期從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的研究。
1935年首創血塗片診斷黑熱病新法,並驗證新銻波霜為該病的有效藥物。五十年代提出對肺吸血蟲病防治方案,已廣泛應用。
1952年首次證實鈎端螺旋體病在浙江的流行。
1984年領導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在子宮內的傳染獲得成功。主編《傳染病學》、《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分卷》等。
人物生平
1908年6月9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他出身書香門第,讀的是洋書,中學、大學上的都是教會學校。兄弟4人,王季午排行最小。[2]
他自幼聰穎,讀書成績優異。童年時,慈母死於傷寒,姨母死於肺結核,自己多次患瘧疾。一連串的遭遇促使他決心從醫。少年時代,他目睹上海西藏路時疫醫院的病人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情景和江南水鄉血吸蟲病人的慘狀,發奮要成為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1926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醫預科。醫預科課程十分繁重。僅基礎課就有20多門,課本、講授、做習題都是用英文。
他對生物學、微積分、三角函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等基礎課程都學得十分紮實。他勤奮好學,僅用3年的時間就讀完了4年的醫預科課程,
1929年考進北京協和醫學院,於次年獲東吳大學理學士學位。在協和醫學院時,他的全部生活是在宿舍、實驗室和病房裡度過的。每逢臨床病理討論會,他都事先作好充分準備,把學過的微生物學、寄生蟲學、藥理學等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密切聯繫起來,在會上積極發言,認真記錄。病房實習時寫病史,做常規化驗等,都細心認真,從不敷衍了事。
1934年,他又以優異成績在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得美國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40年協和醫學院派他去美國圖蘭大學熱帶病與寄生蟲學院為訪問學者,追隨原協和醫學院教授C.E.Faust。王季午在該校協助講授熱帶醫學和進行學術交流。他的優秀學業成績,精湛的醫療技術,很快得到圖蘭大學的賞識,他被授予「名譽講師」之銜,
1941年成為美國熱帶病學會會員。在美一年期間,考察訪問了全美各有名的醫學院校與熱帶病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及其所屬醫學院,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胡佛基金會鼠疫研究所研究蚤類生活史。了解了美國醫學教育概況和科研動態。
1941年,自美返國後,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停辦,他應邀擔任貴陽醫學院內科教授兼內科主任、附屬醫院院長、醫學院教務長等職。抗戰勝利後,王季午接受竺可楨校長的邀請,負責籌辦浙江大學醫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1952年起,他擔任院系調整後單獨建校的浙江醫學院(1998年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1960年浙江醫學院改名為浙江醫科大學後他任副校長、校長。又任內科學、傳染病學一級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等職務,
1984 年起任該校名譽校長。
1954年以來,歷任浙江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浙江分會會長、名譽會長,《中華傳染病雜誌》總編輯,《浙江醫學》、《浙醫學報》主編等60多個職務。
在這幾年裡,王季午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20餘篇具有相當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
業務成就
王季午發現推血片快尋瘧原蟲時,將推片推到載玻片一端,並將推片一端略提起,使推片與載玻片之間角度變大,就可使比重較高的瘧原蟲集中於載玻片邊緣,易於找到,從而提高檢出瘧原蟲的陽性率。他勤奮好學的精神博得上級醫師肯定和讚揚,稱他為「活郭霍」(科赫,Koch)。
30年代初期,黑熱病的診斷是靠脾臟和骨髓穿刺尋找病原體,操作繁瑣且有一定危險性。王季午反覆試驗,終於用穿刺周圍腫大的淋巴結和檢查人體周圍血液巨細胞找到利杜體,創始了一種嶄新的診斷方法。他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血塗片檢查黑熱病病人利杜體)的論文。
當時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物尚未問世,他多次進行動物實驗,論證了新斯銻波霜等藥物有較好的療效。他研究黑熱病的成果多次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他在美國留學時,哈佛大學的美國同行稱他為(研究黑熱病有成就的人)。
1952年他在浙江省臨海地區發現一種黃疸出血性的流行病,便親臨現場,細心調查研究,綜合流行學和臨床資料,首先提出了鈎端螺旋體病的診斷,後來在屍體腎組織切片內找到了典型的鈎端螺旋體,又從病人的血、尿和腦脊液中分離到此種病原體,並獲得了純培養,從而證實了鈎端螺旋體病在浙江省的流行。此後,廣東、四川以及全國各地陸續報道本病在各地區的流行。該病的證實以及直接從人體組織中找到和純培養鈎端螺旋體成功,在國內尚屬首次。
1954年,許多志願軍戰士患肺吸蟲病,他接受衛生部任務,對肺吸蟲病進行了大量臨床和治療研究,制定了氯喹和吐根鹼合併療法,這是當時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後來在全國各地及朝鮮推廣應用,對當時肺吸蟲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他又首次證實浙西地區急性血吸蟲病的流行,並制定措施及時予以控制。
1983~1985年,他與何南祥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首次證實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存在。這一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1986~1988年,他和馬亦林教授等指導博士生,進行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實驗感染獼猴的研究,這居國內領先地位。
1941年他到貴陽醫學院任內科副教授,後任教授、教務主任,貴陽醫學院雖然條件艱苦,設備簡陋。王季午卻以嚴謹治校著稱。在他主持下,學院辦得很有特色,享有「小協和」的聲譽。
50年代,中國高等醫學院校都採用外國的傳染病學教材。王季午決心要編寫出一本適合國情的傳染病學教材。
50 年代中期,他自編了一本《傳染病學》講義,在浙江醫學院試用,教師和學生反應均很好。
1958年他編寫的《傳染病學》講義受到學生批判,他毫不計較。
1959年,在衛生部統一組織下,由他主編,並聯合吳朝仁、錢悳、曹鍾梁、戴自英、楊超前等傳染病學教授,編寫和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傳染病學》,自1959年第一版問世以來,深受全國廣大師生歡迎。這部教材自1959年至少校正修訂了5次。
1973年他主持重編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傳染病學》,該書1974年完成,就被批判為「大、洋、全」,「專家路線」,不能出版。王季午還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分卷、《內科理論與實踐·傳染病篇》、《鱟試驗在醫學上的應用》、《實用肝臟病手冊》、《醫學繼續教育》教材等。
1979年王季午又主編了中國第一部傳染病學參考書《傳染病學》,為中國高級醫藥衛生人才進修學習,提供了一部高級專著。為了編寫好傳染病學教材和參考書,王季午幾乎獻出了後半生的全部課餘時間和假期。
主要論著
一百四十九例肺吸蟲病藥物治療的初步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5,41:1122~1143.
王季午, 徐慕韓.肺吸蟲病防治研究的成就.見:慶祝建國十周年醫學科學成就論文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下卷60-70.
王季午,主編.傳染病學(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版,1959;第2版,1961;第3版,1964;第4版(新1版),1980;第5版(新2版),1985.
流行性乙型腦炎、鈎端螺旋體病講座會資料.寧波:寧波地區防疫站印,1972.1~ 主編.傳染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1979;第2版,1988.
王季午,劉克洲.國外關於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近況.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81,8:241~245.
王季午,加強對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評述].中華內科雜誌,1981,20:705~706.
王季午,何南祥,主編.鱟試驗在醫學上的應用.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王季午,吳征鑒(主編),毛守白,王季午(副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王季午,主編.內科理論與實踐.傳染病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錢惠、楊超前(副主編).王季午,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傳染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王季午.腸道原蟲病概論.見:鍾惠瀾主編.熱帶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730~732.
王季午.阿米巴類感染.見:鍾惠瀾主編.熱帶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733~745.
王季午.醫學院的創建及醫學教育.浙大教育文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105~108.
王季午.加強對艾滋病的研究.大眾健康,1987,(3):4.
王季午.從醫學生到內科總住院醫師.見:政協北京市委員會編.話說老協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35~41.
王季午.我為什麼學醫.中華內科雜誌,1987,26:625~626.
王季午,何南祥,主編.實用肝臟病手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紀念篇
懷念我的父親王季午
我的父親王季午去世已經整整7周年了,每當看到家裡牆上那張父親的遺像時,總覺得父親好像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他的音容笑貌還是那麼清晰地停留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父親出生在蘇州城東菉葭巷一個書香門第,我祖父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蘇州護龍街(今人民路)舊居大廳背後的天井額上端,刻有磚雕「為善最樂,讀書便佳」八個大字,這是祖父給後輩留下的家訓。記得父親和我講起過他還沒上小學前,祖父就請家庭教師來給幾兄弟上英語課,可見祖父的思想相當開放、有遠見。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家中四兄弟,父親排行最小,但是讀書的天賦最好。中學以後讀的都是教會學校,課本和授課都是全英文的,因此父親的英文功底是相當紮實的,為日後的深造求學奠定了基礎。記得父親晚年時每天都還能自如地閱讀英文報刊,這要歸功於兒時的童子功。
天資聰穎外加踏實勤奮的學習態度使得父親提前讀完醫學預科課程,順利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協和嚴格的淘汰制,完成了五年的醫學課程。從協和畢業,獲得了美國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且留校任教。由於父親工作認真、精益求精,畢業第三年就被協和聘為第一住院醫師,次年,任住院總醫師。這一年他剛剛29歲,可以說是當時最年輕的住院總醫師。當時的教學醫院,尤其是協和醫院,住院總醫師是業務競爭最為激烈的職位,當上住院總醫師才能繼續留校工作並有出國深造的機會。記得母親說起過父親當住院總醫師的時候24小時都在醫院裡,家裡根本顧不上的。不過舊時的協和醫院住院醫師享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宿舍是雙人間,設有文娛室,可以打橋牌。院內有5個網球場,冬天還有滑冰場。每人發4件制服、7條褲子,包括內衣、手帕,統一由醫院洗衣房漿洗。伙食完全由醫院供給,一日三餐及兩次茶點均非常高級。夜間皮鞋放在門外,第二天早晨上班時,已有專人將鞋上油打光。然而,由於工作緊張、任務繁重,住院醫師絲毫不能鬆懈。父親也曾表示,協和的住院醫師培養制度為培養高級醫務人才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沒有紮實的基礎,便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達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境界。在協和擔任住院醫師的6年裡,父親一邊工作一邊進行臨床研究,共發表了22篇頗有影響力的論文,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父親在事業上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離不開有一個穩定和諧的家。父親和母親是自由戀愛,這在他們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是不多見的,對於母親這個有婚約的人來說更不易。母親毅然「大逆不道」地選擇了逃婚,離開了那個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家、放棄了自己助產士的工作,追隨父親去了北京,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他們自1934年結婚後,母親就一直相夫教子,承擔了所有的生活瑣事,使得父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1940年父親去美國作訪問學者一年。1941年至1946年,父親獨自一人在貴陽辦學,當時的貴陽是抗戰大後方,人文薈萃。父親三十出頭,英俊瀟灑,一口流利的英語,蹁躚的舞姿,再加上眾所周知他在醫學界的名望,在社交界尤為令人矚目,不乏追求者。然而,他始終牽掛着母親和我們三個女兒,潔身自好,埋頭於工作中,因為他深感責任之大。直到1947年應竺可楨校長之邀來浙大辦醫學院和附屬醫院,我們全家才得以團聚。父親和母親風雨同舟六十載,伉儷情深,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最令我欽佩是的父親樂天知命、榮辱不驚的生活態度。經歷了「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承受了兩度「莫須有」的罪名,遭受了嚴重的迫害和摧殘。父親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參加教學、醫療、科研工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愛,再大的災難也打不垮他,父親就是這樣!無論是處於逆境還是順境,他都能始終保持着一顆平靜、平和的心,坦然地過好每一天。恢復名譽後,從來就沒有聽到父親抱怨過任何迫害過他的人或任何發生在他身上的不公事,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仰。自1959年起,他多次遞交入黨申請書,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終於在1985年他77歲時,經中央組織部同意入黨,實現了他幾十年的夙願。
恢復職務和待遇後的父親生活寬裕了起來,但他過慣了簡樸的生活,家裡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從蘇州老家帶到杭州來的,用了都幾十年了,雖然簡單但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能利用的材料就絕不隨便浪費,平時父親的信件比較多,他就把舊的信封拆開翻個面重新用膠水粘好進行二次利用,現在看來父親的舉動真是響應了當今的「低碳環保」啊!雖然母親一直都是家庭婦女,沒有退休工資也沒有公費醫療,但是父親和母親都不看重錢財。1984年父親從醫從教五十周年之際,在母親的支持下,父親將多年的兩萬元積蓄拿出來捐獻給學校作為「王季午獎學金」,獎勵給優秀教師。幾年後又以母親的名義捐獻了一萬元作為「張簡青後勤獎」以獎勵優秀的後勤人員。也表達了父親對母親多年默默付出的一種感激之情。 多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使得父親晚年的生活作息及其規律。父親的長壽離不開這些規律:每天凌晨三點起床,手持電筒,出門鍛煉。晚上八點必定已經上床,腦袋碰到枕頭5分鐘內肯定睡着,睡眠質量非常好。父親非常注意養成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和保持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每天早餐前必定已經把體內的毒素都排乾淨了,這樣身清氣爽地迎接新的一天也就應付有餘。飲食也注重規律,每天一個蘋果、一個梨和一個香蕉是365天雷打不動的。他常說:An Apple a Day,Keep Doctors Away。還說:喜歡吃的東西要少吃點,不喜歡吃的東西要多吃點。只要是父親認準的事情,他就一定會一直堅持做下去。父親每天還要看很多報刊,不斷閱讀國內外學術期刊上新發表的論文,關心學科發展的新動向。每到此時,總有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花貓「喵喵「地陪伴在他的身旁。這隻活到18歲高齡的老貓是父親最好的夥伴,它陪伴父親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妹妹王開英風趣地說:「我們家連貓都長壽。」
對於三個女兒的成長,父親採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不多管。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們要出人頭地,也從不強求我們要取得多少高的成就,只要問心無愧地做人就好。在我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教重於言傳。我們三姐妹在自身的努力下也都上了大學,大姐和妹妹學了農和林,我則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學了醫。我們各自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獨擋一面,做出了一番成績。
父親一生淡泊名利,對身後之事更是看得很淡。母親去世後,在他的認可下我們參加了民政局組織的骨灰灑江儀式,隆重而莊嚴。因此2005年父親去世後我們也讓他和母親一樣融入江河、回歸大自然。
2007年浙醫一院六十周年院慶之時,醫院修繕了古色古香的老樓作為院史陳列館,為父親定製了銅像,還設了專門的陳列室,裡面有父親生前用過的書桌、文房四寶以及溫馨的家庭合影。每當走進這座懷舊小樓,父親當年建院初期的情景歷歷在目。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父親為了把全院的工作人員都凝聚在醫院裡,每個周末都在醫院禮堂舉辦舞會,請來學校的樂隊,連竺可楨校長都來捧場。父親主要是考慮到一旦醫院裡有危重病人要處理,醫務人員馬上就能趕到。真是煞費苦心啊!今年在醫學院百年院慶時,學院又為父親定製了全身銅像,安放在紫金港的校園裡。又多了幾個可以緬懷父親的場所,作為他的後人,我們感到萬分感激、萬分驕傲!
父親為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和傳染病防治研究奮鬥了70餘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醫界人才在他的培育下勇攀醫學高峰,他們不僅活躍在醫療、教學、科研第一線,而且傳承着父親開創的嚴謹求實、團結合作、刻苦鑽研的優良傳統。他的幾代學生而今已成為醫學界的著名學者、專家或業務骨幹。如今,他初創的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鄭樹森院士的領導下不斷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已發展成為全國名列前茅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他創辦的傳染病研究所在李蘭娟的帶領下現已躋身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行列。真是可喜可賀啊!
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慶六十五周年之際,我相信父親的在天之靈一定會為醫院現在的蓬勃發展而感到欣慰的。
父親永遠都是我心中最尊敬的那個人。
我們永遠懷念他……
參考資料
- ↑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0/wangjiwu351210428.html 王季午同志生平,蘇州人物網,
- ↑ 懷念我的父親王季午 貴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