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現實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現實主義(法語:Réalisme ),又可稱作實在主義[1],認為在人類之中的認知,我們對物體之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義為關於現實和實際而排斥理想主義。不過,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別是繪畫文學哲學裡)。它還可以用於國際關係

藝術上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依據這個說法,廣義的寫實主義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

視覺藝術文學裡,現實主義是一個19世紀的一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現實主義的藝術運動在歐洲迅速蔓延。在意大利,現實主義主題由Gioacchino Toma,安東尼奧·羅塔和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承擔,而在米蘭,在下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間,一群年輕的畫家將生活在存在主義現實主義的潮流之中,主題是用現實主義打破思想方案馬里奧·巴爾迪[2]

十九世紀西方寫實主義運動的概念界定

1996年簡·透納主編的34卷本《藝術辭典(The Dictionary of Art)》中對寫實主義詞條——特別針對十九世紀西方寫實主義運動的概念與發展有較詳細的闡述。詞條編撰者、著名學者魯賓(JH Rubin)在開篇即認為:「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藝術運動,它試圖以對當代生活無偏見的觀察為基礎,客觀的表現外部世界。寫實主義是自覺的民主主義,這主要體現在對題材、觀眾行為和社會階層的表現上,而這些內容在此之前都被崇高藝術認為毫無表現價值。」隨後作者對該運動在法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理論及批評回應進行了系統而又精要的概述。同時,他也承認:「關於寫實主義運動存在很多困惑,首先是因為其術語來源於幾乎任何藝術都包含的一個因素,其次是因為該術語所具有的多重內涵常常互相矛盾。在某些情況下,該術語還可以與自然主義概念相互替換。」

2005年,作為最新出版的《新觀念史詞典(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魯賓同樣成為該詞典「Realism」詞條的編撰者,但對該詞條的界定與《藝術詞典》相比顯得更加詳細。魯賓認為:「寫實主義是十九世紀西方文化中的一場運動,宣稱以準確觀察為基礎,表現普通民眾以及他們的日常現實生活。他挑戰了數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即崇高藝術所追求的理想化圖繪形式與英雄題材。寫實主義的支持者認為其視覺真實就是畫家之「真誠」的象徵。寫實主義通過其包容性以及普通民眾對圖像的易接受性——這些民眾對傳統並不熟悉但可以辨別「真實」——從而獲得某種民主的政治尺度。其道德訴求可以從進步論觀以及知識的經驗主義概念中窺知一二。普魯東以及孔德的論著中所涉及的社會理論以及科學認識論,在實證主義中得到融合。寫實主義藝術的領導者是法國畫家庫爾貝。他的出現變革了藝術的歷史。」同時,魯賓也強調需要將作為一種觀念的「寫實主義」與作為一場運動的「寫實主義」區分開來,他認為:「實主義的藝術運動需要和「寫實主義」區分開來——後者是貫穿歷史大多數具象藝術的一個方面。一般來講,這個詞涉及到視覺寫實主義(形式或細節來源於自然,例如前拉斐爾派或照相寫實主義)、心理寫實主義(有時扭曲形式以表達情感,如表現主義)或錯覺主義(通過細膩的描繪技巧使想像的形式顯得逼真,如超現實主義)。寫實主義與攝影術在1839年一同興起,後者為視覺寫實主義提供了新的標準,同時也是以科學技術回應藝術對寫實主義標準的追求。其後產生的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偏向科學探索同時淡忘政治選擇的術語,被小說家左拉以及藝術評論家卡斯塔納瑞加以推廣。」魯賓在此的闡述相對來說比較全面詳細,但作為定義又太長。

文學上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其實際運用時間相當早遠,但直到19世紀50年代才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http: //en.wikipedia.org/wiki/Champfleury 尚弗勒里]作為一個名稱提出來,恩格斯為「現實主義」下的定義是: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4月初致瑪·哈克奈斯信)

文學藝術創作中,現實主義是與浪漫主義並駕齊驅兩大思潮,其註重事實或現實;不受理想主義、臆測或感傷主義影響的客觀過程;客觀地而不憑感情地去處理思想和行動,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繪畫上的現實主義

興起於19世紀的歐洲,又稱為現實主義畫派,或現實畫派

這是一個在藝術創作尤其是繪畫、雕塑和文學、戲劇中常用的概念,更狹義的講,屬於造型藝術尤其是繪畫和雕塑的範疇。無論是面對真實存在的物體,還是想像出來的對象,繪畫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這樣的創作往往被統稱為寫實。遵循這樣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就叫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或者大致可稱為具象主義)相對的概念是抽象主義。人們藉由感官知能接收訊息,加以分析組織,以自然為題材(例如自然風景或時事議題)用任何技法將其具體表現出來,但也因生長環境及認知不同,產生不一樣的經驗,這種組織過後的觀點差別,讓同個題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現。

我們接觸的絕大部分繪畫作品,都是現實主義的,儘管有很多造型很誇張或者變形,甚至無法分辨所表達的對象,比如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但是,這仍舊被稱作寫實主義的作品。真正抽象的作品並不多見,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現代抽象主義的代表。

一開始有巴比松畫派中的「巴比松七星」,即七位隱居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附近巴比松村的畫家,他們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盧梭米葉,盧梭專門描畫風景,米勒的農民畫樸實感人,「晚禱」、「拾穗的人」反映真實的農村生活。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他被選為巴黎公社的文藝委員。

蘇聯十月革命後,不承認現代油畫是藝術,最推崇現實主義,所有蘇聯的畫家都自認為是寫實主義的,甚至將以前俄羅斯的偉大畫家列賓蘇里科夫也攀附為現實主義的。

蘇聯專家曾貶低中國畫的水墨山水,認為是抽象的,但參觀一次黃山後,才承認水墨山水是現實主義的,這是蘇聯人對繪畫的最高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文化大革命前也強調藝術必須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革後繪畫才真正達到了百花齊放。

戲劇上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現代戲劇的主流。 易卜生是挪威最重要的劇作家,因開創現代戲劇的先河而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

在二十世紀激烈的社會變遷中,現實主義能以對當代生活的掌握來吸引一批新的觀眾。一般認為現實主義是18、19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歷史產物。狹義的現實主義是19世紀中葉以後,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興藝文思潮。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是一種理論與實踐,關注民族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甚過理想或道德。與之相對的是「理想主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概論(第五版),吳清山著,ISBN 978-957-11-8263-6
  2. laviemoderne.it. Il realismo.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