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寧之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寧之死,巴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①。

劫寨將輕騎②,驅兵飲巨甌③。

神鴉能顯聖④,香火永千秋。

【釋詞】

①仇讎(chou):敵人、仇人。歐陽修《伶官傳序》:「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②將:動詞,帶領。

巨甌:盛酒的大杯。甌:小盆,引申為大酒杯。

④神鴉:啄食祭品的烏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俚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三國詩詞《甘寧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甘寧是東吳傑出的將領。小說家在孫權進剿黃祖,鼎足江東,與魏蜀征戰的歷史背景下,選擇了幾個典型細節,極其生動地刻畫了甘寧的性格特徵。這首詩安插在甘寧之死的情節中,對甘寧的故事敘述得有聲有色,成為一篇小型敘事詩。

「巴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少有氣力,好為遊俠,頗通史書。年輕時曾聚合亡命之徒,縱橫江湖之中。「嘗以西川錦作帆幔,時人皆稱『錦帆賊』。」他後悔前非,改惡從善,帶領八百僮客投奔劉表,本想建立一番功名,哪知劉表視他為江湖劫賊,不以重用。他也看出劉表好虛不實,終無所成,便打算投奔孫權,卻在江夏為黃祖留下。黃祖都督蘇飛屢薦甘寧,可黃祖以「劫江之賊,豈可重用」而不禮遇。蘇飛知黃祖之意,便又推薦他做了邾縣長後,才得脫投奔孫權。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孫權江夏用兵,大獲全勝,殺了黃祖,活捉蘇飛,終於為父親報了仇。孫權派人做了兩個木盒,用來盛黃祖和蘇飛的頭,祭祀先考。「蘇飛在檻車內,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曰:『飛即不言,吾豈忘之?』」「甘寧乃入見權,頓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蘇飛,則骨填溝壑矣,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權曰:『彼既有恩於君,吾為君赦之,但彼若逃之奈何?』寧曰:『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 若飛去,寧願將首級獻於階下。』權乃赦蘇飛。」甘寧此舉把兩個政治集團中的一對敵我矛盾化解了,他靠的是自己的功勳和情義。同樣,他靠自己的救人之恩和胸懷大度,又化解了凌統與自己結下的殺父之仇。在大會文武慶功祝酒時,「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寧忙舉坐椅以迎之。權驚視其人,乃凌統也。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他父親凌操,今日相見,故欲報仇」。後被孫權勸住。又有一次慶功奪皖城的酒宴上,「酒至半酣,凌統想起甘寧殺父之仇,又見呂蒙夸美之,心中大怒,瞪目直視良久,忽拔左右所佩之劍,立於筵上曰:『筵前無樂,看吾舞劍。』甘寧知其意,推開果桌起身,兩手取兩枝戟挾定,縱步出曰:『看我筵前使戟。』」呂蒙一見大驚,趕忙持刀操盾,置身其間,把二人分開了。孫權得知,慌忙上馬,直至筵前,才避免了一場格鬥。但甘寧並未記仇。一次樂進和凌統陣前交戰,曹軍放冷箭,正中凌統坐騎,把凌統掀翻在地。「樂進連忙持槍來刺。槍還未到,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射中樂進面門,翻身落馬。」凌統得救,回寨拜謝孫權。孫權說:「『放箭救你者,甘寧也。』凌統乃頓首拜甘寧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這一聯詩記敘了兩件事,表現了甘寧有恩必報,胸懷大度,善解矛盾。

「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這是寫甘寧百騎夜襲曹營。已在第六十八回「百翎貫寨」一詩中讚美了他的膽略和勇氣。而這聯詩卻從另一個角度,敘寫了甘寧作為一名將軍,善於激勵士氣。當時甘寧提出百騎夜襲曹寨,部下一個個「面有難色」。甘寧見狀,拍案而起,怒此曰:「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使眾人深受感動。接着他將孫權所賜的酒肉與百人共飲食盡。甘寧身先士卒,英勇果敢,來激勵部下的士氣,取得了奇襲一戰的成功。

遺憾的是這位屢建奇功的東吳將領之死,卻是如此的平淡無奇。劉備率八路大軍征吳,勢不可當。甘寧正在船中養病,聽說蜀兵大至,火急上馬,恰遇番王沙摩柯,被沙摩柯射中頭顱。甘寧帶箭西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小說家給甘寧的最後形象,連詩作者也隱隱透出為之不平,只好用祝願的口吻寫下對甘寧的懷念:「神鴉能顯聖,香火永千秋。」[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