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肅丹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肅丹參 原圖鏈接

甘肅丹參 甘肅丹參別名紅秦艽、紫丹參、甘西鼠尾。上粗下細,長10~20厘米,直徑1~4厘米。表面暗棕紅色,根頭部常由1個至數個根莖合着,根部呈辮狀或扭曲狀,外皮常有部分脫落而顯紅褐色。質松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可見淺黃色筋脈。氣微,味微苦。[1]

形態特徵

甘肅丹參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全株密被柔毛。甘肅丹參葉均為單葉,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戟形,稀長圓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戟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輪傘有花2-4朵,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或橢圓形,兩面被長柔毛,花萼鍾狀,外被腺毛,二唇形;甘肅丹參花冠紫紅色,筒部較寬短,平伸,筒內具毛環,花絲扁平。甘肅丹參小堅果倒卵圓形,灰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2]

生境分布

甘肅丹參生于山坡、林緣、路邊、溝邊及灌叢下草叢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米。模式標本采自華北。甘肅丹參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的環境。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氣溫較低,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育不良。在年平均氣溫為17.1℃,平均相對濕度為77%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適宜在肥沃的砂質壤土上生長,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鹼性土壤均可種植。甘肅丹參分布於湖北、四川、甘肅、雲南等地。[3]

功能主治

甘肅丹參主治祛瘀止痛、活血調經、養心除煩、排膿生肌。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4]

種植技術

甘肅丹參種植需要將土地進行深翻處理,結合有機肥,做成高畦或平畦。根據不同地區的栽培環境,可選擇扦插繁殖、種子繁殖方式,田間管理主要以中耕除草為主。追肥以及排灌需要注意生長情況。於6月-7月進行扦插繁殖。取甘肅丹參地上莖,剪成 10厘米一15厘米的小段,剪除下部葉片剪去1/2,隨剪隨插。在已做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開淺溝,然後將插條順溝斜插,插條埋入土中6厘米。扦插後要澆水並遮陰。待再生根長至3厘米左右時,即可移植於大田。也可以將代根的枝條直接栽種,注意澆水,也能成活。採用條播或穴播。穴播行株距同分根繁殖,每穴播種子5粒-10粒。條播保持溝深1厘米左右,覆土0.6厘米-1厘米,畝播種量0.5千克左右.如遇乾旱,則播種前應先澆透水再播種。播後半個月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進時行間苗定苗。[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