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水庫庫區(現稱太極湖)北岸。東距省會蘭州54公里,東南距永靖縣城水 路34公里,並有一鐵路線從旁邊通過,交通極為便利。公園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包括水面1.8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成群的恐龍足印為主體,科研價值極高。[1]

地理環境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約十五平方公里。一九九八年八月,經過野外地質勘察發現了國內罕見的恐龍足印化石群。截止目前,在化石比較集中的二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發現十處恐龍足跡化石點,計四十六組共四百零四個恐龍足印。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化石是中國乃至世界恐龍足跡研究的重大發現。該化石群化石類型豐富,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且雙層面出現,均屬世界之最。

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創建於2001年12月,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無論就足印的多樣性,還是就保存的完好程度方面,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都為世界所罕見。其中翼龍類、鳥腳類、蜥腳類、獸腳類等多種恐龍足印的大規模集中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是一處珍貴的地質遺蹟,同時也是非常寶貴的旅遊資源。

該公園於1998年發現到現在已揭露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有恐龍足印10類150組1724個,經國內外專家鑑定,這些足印清晰度之高、足印之大、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其中一個長1.5米、寬1.2米的足印,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印。

公園歷史

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恐龍足印化石是研究恐龍生理和生活習性的珍貴材料,其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如個體大小、運動方式(四足或兩足行走)、生活方式(群居或獨居)等,同時能夠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和生物類別提供重要依據。由於恐龍類別多樣,形態古怪,並以體軀巨大而著稱,在成功地統治地球長達一億六千萬年之後,又在距今約6千5百萬年前全部消失,其從發生到繁盛、從衰落到絕滅的整個演化過程充滿着傳奇和神秘色彩。相信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肯定會吸引眾多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考察,使其成為最受青睞的、津津樂道和普遍關注的地質公園。

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臥跡、拖痕和糞跡共存的場面,非常獨特。在已經揭露的總計710平方米的岩層層面上發現了8類30組270個足印,其中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和其它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8個屬種。在同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劉家峽恐龍足印群中最大的一組蜥腳類足印為世界之最,已列入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恐龍足印群候選世界紀錄。而且該類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覆,為國內外首次發現。

黃河三峽恐龍足印群化石地質遺蹟位於鹽鍋峽水電站上游1公里處的太極湖北岸,距縣城水上距離43公里。該遺蹟是在1999年7月至8月,由甘肅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原蘭州地質礦產勘查院)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李大慶博士等地質工作者進行古生物地層調查工作過程中發現的。從1999年8月開始,由三勘院負責開始人工揭露,目前已揭露面積近2000平方米,挖掘出10類150組共1724個足印。其中最大足印為150cm×120cm,為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的成群發現在甘肅省尚屬首次,該化石與其它產地的古生物遺蹟相比,有五個顯著特點:其一是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絕大多數產地的恐龍足印化石是經自然風化作用而暴露於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完全是經過人工仔細揭露出來的,因而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 尾部拖痕及糞跡等,構成了足印、 臥跡、拖跡和糞跡共存的場面,因而非常獨特。

其二是規模大,屬種多。在已揭露的總計2000平方米的岩層層面上至少有兩類巨型晰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一類翼龍類和其它三類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9個屬種。在同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物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其三是足印大而獨特。以前在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足印是1982年韓國慶尚道一帶的海岸邊發現的長120厘米,寬64厘米的晰腳類(腕龍)足印。專家們確定留下該足印的是一個龐然大物,它兩步就可以跨過一個籃球場,體長至少有20米,體重接近50噸。而且該類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覆,為國內外首次發現。其四是多層面出現,在已經揭露的1號點同一點上出現上、下兩個產有不同恐龍足印類型的層位,而恐龍類群發生了演替,這種足印產地在世界亦屬罕見。其五是伴有骨骼化石發現。在恐龍足印化石遺蹟產出地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雖然尚未進行系統發掘。總而言之,該恐龍足印化石規模之大、種類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體感之強,均為世界少有。

恐龍是中生代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它的滅絕至今仍是科學上的一個謎。新生代動物遺骨形成化石已屬稀罕,中生代恐龍足印形成化石堪稱奇蹟中的奇蹟。據專家考證,永靖縣恐龍足印化石形成於一億七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或早白堊紀時代,是在當時泥濘的土地上留下的,腳踩下後帶出的淤泥也保存完好,經過上億年的演變成了現在的化石。專家們根據足印有從南往北,有從東向西,相互交叉方向,形象地描繪了當時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億七千萬年前, 黃河還沒有形成, 這一帶是一個古湖泊的沙灘。那時的湖泊正處於枯水期,沙灘露在外表上,還是半潮濕的。龐大的恐龍家族爬出湖泊,經過沙灘向岸上走去,沿山爬行,後面兇猛的靠後肢行走的虛骨龍追隨而至。鬆軟的沙灘上就留下了它們的足印,越往岸上足印越清楚。以後沙灘進一步脫水、乾燥,在足印的表面形成一層硬殼,等到下一個季節,水位上漲,迅速淹沒了這片沙灘,湖水帶來的泥沙覆蓋了足印。

劉家峽恐龍足印地質遺蹟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生物研究專家的廣泛關注。2001年3月,在國內被稱為「恐龍王」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專家趙喜進教授野外現場鑑定後認為:「該恐龍足印群是一處世界罕見的,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恐龍遺蹟化石產地。其足印之大,類別和屬種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稱世界之最,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地質遺蹟保護價值」;2002年4月份,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馬丁·羅克里教授在現場考察研究過程中,識別出翼龍和鳥腳類恐龍足印化石,這在我國是首次發現;同年10月,日本福田縣恐龍博物館博士東洋一教授一行5人到恐龍足印化石考察時,驚嘆地說:「這是我在亞洲看到的最好的恐龍足印,此次發現,屬世界第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劉家峽恐龍足印地質遺蹟的發掘,不僅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也是一處非常罕見的自然景觀。為了保護挖掘恐龍足印化石潛在的科研科普和觀賞旅遊價值,於2001年1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群省級自然保護區」,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興建「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投資9600萬元,建成開放式恐龍博物館,將帶着人們走近遠古時代,再現白堊紀恐龍生活場景。

亟須保護

(所屬類型:奇石類) 在甘肅省永靖縣,活靈活現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共有10類172組,距今約有一億萬年。這些舉世罕見的「東方瑰寶」,具有世界級的科研價值和展覽價值。由此,永靖縣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西部貧困小縣,因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足印化石而聲名鵲起,被譽為中國古生物的「伊甸園」,成為永靖縣繼炳靈寺石窟、劉家峽水電站、黃河三峽(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之後的又一張名片。 但是,由於受資金之困,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遺蹟的保護、開發、產業延伸等面臨一系列難題。全面保護與管理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價值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境內,黃河三峽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的鹽鍋峽水庫庫區北岸,距鹽鍋峽大壩1公里,占地面積為15平方公里,是由世界罕見的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群、恐龍臥跡、尾部拖痕、糞跡以及白堊紀晚期地層剖面、第三級夷平面、古生物化石點、泥裂和波痕等沉積構造、正斷層和褶皺構造等構成的自然地質遺蹟景觀,具有極高的科研、科普和旅遊觀賞價值。

八項國內外之最

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是由甘肅省地質局第三地質礦產勘察院蘭州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於1999年8月首次發現並進行了初步揭露和研究,到2002年底,已揭露面積達2800平方米,產10類172組1831個足印,還發現了多處古生物、節肢動物和蟲跡化石。2001年3月,經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趙喜進教授現場鑑定,這些恐龍足化石群地質遺蹟保存完好,清晰度高,立體感強,為國內外罕見;足印分布密集度之高,為國內外所獨有;足印之大為世界之最!

足印保存之完好

清晰度之高,國內外罕見。絕大多數產地的恐龍足印化石都是經自然作用而暴露於地表的,足印往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完全是經過人工仔細揭露出來,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體感強;同時,在同一岩層層面上還保存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構成了足印、臥跡和糞跡共存的場面,因而非常獨特。

足印規模之大

屬種之多,國內外獨有。經專家考證確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至少包括兩類巨型蜥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似鳥龍類、一類翼龍類、一類虛骨類和其他形態獨特、尚未歸屬的足印,代表至少9個屬種。這些足印是生活在距今l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時代的恐龍所留,屬種數量之多和分布密集程度之高,為國內外所獨有,從現有發現已經顯示,進一步揭露將會出現更多數量和新的類型;而在同一地點出現如此多樣的食植物類和食肉類恐龍足印,在國內尚屬首次,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足印之大世

界之最。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中最大的一組蜥腳類足印,其後足印長l.5米,寬1.2米,足有半個乒乓球桌子大小;前足印最大長達l.1米,寬l米。這比此前在我國四川、內蒙古發現的巨型恐龍足印,以及在韓國發現的長1.2米的巨型恐龍足印都要大得多。它前後兩足印步幅為3.75米,兩條後腿間的距離為3.45米,兩步就可以跨過一個籃球場。專家根據它的步幅分析,留下足印的這隻恐龍體長在20米以上,體重接近50噸,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隻恐龍足印。更為驚人的是,這組足印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足印成對出現並有規律地部分疊壓,在國內外尚屬首次發現。

足印產出層面之多

舉世罕見。在已揭露的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1號點上,同時出現了上、下兩個產有不同恐龍足印類型的層位,且恐龍類群發生了演替,這種足印產地在世界亦屬罕見。

獸腳類足印

國內罕見。2001年4月,新揭露出的一塊恐龍足印化石上端三指印痕清晰可見,下部掌痕也很清楚。令人稱奇的是,其中指上骨竹節印痕特別清晰,整個足印大小為0.48米×0.47米,屬於白堊紀的禽龍足印化石,是一種獸腳類的恐龍,在國內比較罕見。

翼龍鳥腳類足印

填補國內空白。2002年4月,世界著名恐龍足跡專家、美國克羅拉多大學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馬丁?羅克里教授實地考查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在1號化石點上新識別出13隻翼龍後足足跡,行跡總長為5米,並在1號點和6號點上也均發現有鳥腳類恐龍足印,填補了國內沒有翼龍和鳥腳類恐龍足印的空白。據專家介紹,在恐龍統治地球的同時,還有另外一些生物統治着天空,這些生物就是翼龍。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鳥類並非由這些飛行的爬行動物演化而來,是在翼龍之後演化出來的。事實上,早期鳥類的骨架和它們某些恐龍親戚的非常相似。有些翼龍如知更鳥般大小,甚至更小;其它的翼龍則有小型飛機那麼大。有些翼龍長有強健的肌肉,可以展翅飛翔,其它的只能藉助氣流滑翔。而在甘肅永靖劉家峽發現的翼龍屬於較小的類型,據分析它展翼後寬2米,形體似禿鷲大小。我國國內曾有翼龍骨骼發現,但其足印此前還沒有發現過,並且在世界上翼龍足印也不多見,只有兩三個發現點。

蘭州龍

——世界最大牙齒恐龍。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已經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雖然尚未進行系統挖掘,但至少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在距劉家峽恐龍足印群數十公里處的同時代地層分布中,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恐龍尾椎化石,包括下頜骨、頸椎、脊椎、肋骨、尾椎、坐骨、恥骨等103塊化石,被命名為「蘭州龍」。經中國科學院鑑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也是新發現的新屬新種恐龍,它代表了鳥腳類恐龍進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個新的類型,填補了恐龍學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劉家峽黃河巨龍

——國內最胖恐龍。劉家峽黃河巨龍發現於甘肅省劉家峽水庫附近。2002年開始發掘,前後歷時3年,2006年完成對黃河巨龍化石的研究。研究成果顯示:黃河巨龍以其臀部寬大和前肢較長為特徵,是國內已知最「胖」的恐龍。黃河巨龍長約20米,薦椎(臀部骨骼的中間部分)不足半米高,卻寬達110厘米,123厘米長的肩胛骨最寬處可以達到83厘米,而國內以前發現的最大恐龍——馬門溪龍最長可達30餘米,但是身材細長,推測其體重不及新發現的黃河巨龍。據介紹,黃河巨龍屬於原始的巨龍型蜥腳類恐龍,其時代為白堊紀早期,而巨龍型蜥腳類是最成功的一類蜥腳類,它取代了繁盛一時的侏羅紀的各類蜥腳類,如馬門溪龍類和梁龍類等,主導了白堊紀。劉家峽黃河巨龍的發現為亞洲早白堊紀巨龍型蜥腳類恐龍再添新成員,對研究巨龍型蜥腳類的起源和早期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現狀

古生物遺蹟對於古生物的研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人類的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的自然遺產,所以對恐龍足印化石足跡的保護的意義特別重大。

為了保護髮掘恐龍足印化石群潛在的科研、科普、觀賞價值,甘肅省政府以「科教興省」省長基金資助項目來支持大規模的挖掘清理工作,永靖縣也及時成立了劉家峽恐龍管理局,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投入60多萬元資金,共同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保護性開發,並在發掘地建立了15平方公里的省級古生物足印化石保護區,同時禁止周邊地帶的植被被破壞。

在省、州、縣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2001年11月27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土資源部的評審。2001年12月4日,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建立「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並於2002年2月28日在北京由國土資源部授匾,列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也是目前甘肅惟一一處由多種恐龍足印化石群構成的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

基本情況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分為核心區和試驗區兩大部分,總投資為9600萬元。核心區占地2平方公里(含0.15平方公里的水域),建有恐龍博物館、恐龍主展館、古生態景觀復原點、地學展區、管理服務區、綠化生態區、恐龍主體雕塑廣場以及其他科學研究設施等;試驗區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綠化區、休閒區、360度環形影院等。其中恐龍博物館投資2300萬元,對6000平方米的1號恐龍足印發掘點進行全封閉式的建設,以恐龍足印群岩層層面為獨特的自然背景,包含甘肅省內和國內著名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骨架以及其它與恐龍生活相關的各類古生物化石(真品及仿真品),再現白堊紀代恐龍的生活場景。

建設情況

2002年3月20日,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6月,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全面開工。2005年10月,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向世人開放。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質遺蹟的保護,2005年11月,經省、州兩級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為永靖縣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在國家、省、州國土部門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永靖縣委、縣政府狠抓國家地質遺蹟保護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使公園的保護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為推動永靖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第一、規劃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地質公園基礎資料。幾年來,縣上多次邀請省內著名專家、規劃師對該地質遺蹟進行了總體規劃與科學布局,相繼製作完成了《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及核心區詳細規劃》、《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綠化、給水及電網工程設計及概預算書》、《甘肅劉家峽恐龍博物館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地質公園建設夯實了堅實的項目基礎。

第二、高度重視地質遺蹟保護工作,不斷強化保護措施。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把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六年多時間裡,投入包括地質遺蹟保護資金700多萬元,相繼修建了1號保護棚及其附屬工程及,有效對1號點足印群進行了重點保護;對2公里以內的核心區用鐵柵欄進行了圈圍;對2、4、6號點足印揭露後及時用砂土進行了填沒,防止了風吹雨淋造成風化;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生物保護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台了《安全制度》、《保衛值班制度》、《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措施辦法,為保護好這一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組織人力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三、加快建設地質公園基礎設施。根據「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逐步實施,因地制宜,建管結合,提高效益」的建設原則,於2003年6月全面開工建設了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工程。目前,已完成1963平方米的1號保護展館、1號保護棚擋土牆工程及展館內的裝飾收集工程,修建了公園正門及標誌碑,建成管理辦公用房9間,用紅磚鋪設園區道路880平方米,建成550平方米地質遺蹟研究中心主體工程,修建了通訊基塔一座,同時還實施了電網改造和綠化工程,正在修建專用碼頭和縣城通往地質公園的一條專用公路。地質公園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有力地促進了黃河三峽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於2007年初成功躋身「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500強」行列。

第四、開展科研科普工作。為了不斷提升地質公園的科普教育功能和水平,縣上投資50多萬元製作了地質公園標示系統,在一號展館內購買觸摸屏和54英寸大屏幕電視一套,印刷導遊說明書2萬冊,製作科普類光盤100盤,聘請相關專家三批次25位,對地質公園多角度、多方位進行科學研究,培訓解說人員30多人次,對5萬多名遊客免費講解恐龍地學知識。同時,在1好保護棚內複製安放了「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骨骼化石,極大地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學習,有力發揮了地質公園的科研和科普知識功能。

突出問題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在六年多時間的開發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與整個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相比,差距還很大,步伐仍然緩慢,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大量恐龍足印地質遺蹟還面臨多種威脅。由於資金匱乏,地質公園內的2、4、6號點的大量恐龍足印遺蹟在揭露後只能用砂土填埋方式進行保護,使這一珍貴自然遺蹟仍然面臨着風化、侵蝕和黃土塌方掩埋等多種威脅,而一些自然裸露在外的其它古生物、節肢動物和蟲跡化石,至今仍遭受着風吹日曬、雨淋雪蝕,風化十分嚴重。

第二、道路建設進展緩慢。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由於地處鹽鍋峽水庫北岸,交通十分不便,只能走水路,而且也很危險。為了方便遊客,便於管理,縣上於去年8月開工建設了全長23公里,總投資950萬元的太極鎮孔寺村至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公路,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因資金不到位,工程進度十分緩慢。

第三、地質公園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服務嚴重缺乏。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黃河三峽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越來越受到中外遊客的青睞。但是,隨着永靖黃河三峽旅遊業的發展和遊客的逐年增多,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及其配套服務功能的嚴重不足,與遊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目前,園區內尚未建設餐飲、娛樂、服務、購物等基本服務設施,而園區內的給排水、電網工程也很薄弱,廁所衛生設施簡陋,等等,嚴重影響着黃河三峽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制約着公園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第四、挖掘研究面臨資金困難。專家指出,在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1號點400餘平方米的範圍內,10組足印中有6組是非常清晰連續的,足印的布局表明,當時恐龍主要是沿湖岸或由水邊向陸地方向行走。有關專家還推測,這些足印很可能是一大群食植類恐龍在覓食或飲水過程中留下的,當時周圍還環伺或尾隨有食肉類恐龍。從目前保存足印的行走方向看,既有向山上的,也有向山下的,通過繼續挖掘,肯定會有新的發現,但這需要大量的經費。

據統計,從2002年到2006年,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地質遺蹟保護及地質公園建設經費只有700多萬元,而地質公園的實際投資卻高達2480多萬元。

為此,永靖縣卻背負了1700多萬元的財政負擔。由此可見,資金已經成為開發與保護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的瓶頸,嚴重製約着地質公園的建設進程。

綜合價值

由於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7億年之後,又在距今6500萬年前突然神秘消失,其從產生到繁盛,從衰落到絕滅的整個過程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恐龍及其足印化石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蹟,也是地球歷史的鑑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它不同於文物,是重要的地質遺蹟,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具有不可估量的綜合價值。因而,恐龍足印化石不僅僅深深吸引着許多專家和學者,還吸引着眾多的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使其成為最受青睞的、津津樂道和普遍關注的一類古生物化石。

提供依據

對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環境和類別提供重要依據。恐龍足印形成的環境條件比較特殊,而恐龍足印化石的形態、排列方式和組合特徵能夠真實地反映恐龍相當一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專家認為,當時的環境應該是裸露於湖面之上的含有一定泥沙的湖灘,由於其裸露於地表,逐漸脫水,處於一種半濕半乾的狀態,當恐龍行走時,留下的腳印能夠成形。體積大、重量大,留下的痕跡就深,反之,就小就淺。如果當時地表泥沙太稀,所留下的腳印就不可能成形;如果太干,就不可能留下腳印。化石中呈現的龜裂構造可以證明當時是這樣一種環境。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化石群的直接發現者——甘肅省地勘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開發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大慶博士認為,一億七千萬年前的甘肅永靖境內氣候濕潤,水草豐美,既有廣泛水域的湖泊,也有星羅棋布的小面積河湖,同時還有大片的沼澤地,生長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這就為生活在這裡的各類恐龍,提供了獨特的生存環境。特別是「蘭州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的發現,為揭示早白堊世蘭州——民和盆地恐龍動物群面貌提供了寶貴材料。因此,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不僅為研究恐龍生活環境和古生物類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研究我國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地理學、古氣象學等學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引發思考

研究恐龍演化過程會引發新的思考。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的結果,發現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的這一套地層的河湖相沉積,屬距今約一億年左右的早白堊紀。同時,從已發現的恐龍足印化石推斷,這時期大量的蜥腳類恐龍活動仍很頻繁。而在此之前,很多專家都認為蜥腳類恐龍的繁盛期是在距今約一億七千萬年前的中晚侏羅紀。有關專家在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遺蹟進一步清理後認為:恐龍足印化石遺蹟的沉積構造清楚地顯示,這些恐龍足印是在湖泊附近的湖灘上留下的,它再次證明了蜥腳類恐龍是可以離開水體生活的觀點。但從目前已開展的研究來看,尚存很多疑點,這勢必會引發出科學家們對恐龍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的再認識。同時,對地質年代的不同認識,會在恐龍的演化或是否出現新的蜥腳類恐龍方面引發新的思考。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地質遺蹟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及實地。

與馬門溪龍的關係

研究劉家峽巨型恐龍與馬門溪龍的關係。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於1947年曾在甘肅蘭州紅古海石灣地區最早發現了馬門溪龍蜥腳類恐龍化石和巨型的鱷類化石,其產出的岩層上與甘肅永靖劉家峽恐龍足印的產出為同一類岩層,兩地也相距僅幾十公里,地質區域同屬蘭州——民和盆地(中生代時期的湖泊,被公認為恐龍曾經生活過地區),在時間跨度上屬早白堊紀(距今約一億三千七百萬年至一億年前)。而馬門溪龍是已知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四趾四足行走食素類巨型蜥腳類恐龍,在全球恐龍研究機構和恐龍愛好者中知名度甚高,但其足印形態尚不清楚。因此,甘肅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中的巨型四趾四足行走,且前後肢足印成對出現的足印是否為馬門溪龍所遺?造成這種足印的恐龍與其它四種三趾兩足行走和三趾四足行走恐龍之間有何生態關係?如果研究證實劉家峽巨型恐龍足印不是馬門溪龍所留下的,那麼就很有可能在中晚侏羅紀或是早白堊紀時期,恐龍足印化石的產出區域曾生活過一種迄今尚未發現的巨型蜥腳類恐龍。諸如此類,都必將在學術界引起普遍關注。

指導找油

恐龍足印可指導找油。遠古時代的甘肅曾是個恐龍王國,除了在劉家峽發現有恐龍足印化石群之外,還在海石灣、肅北、通渭、慶陽等地發現有「馬門溪龍」、鸚鵡嘴龍、原巴克龍、鴨嘴龍、巨齒龍、蜥腳類恐龍、翼龍等恐龍的化石。據地質工作者對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的推斷,當時這裡曾是一個暖熱潮濕、多水濱湖相結合的古構造盆地,這一帶的地層可能屬於有重要成油層的侏羅紀地層。據了解,早在1947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先生曾在海石灣地區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工作,以後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家曾在1948年、1955年、1956年間做過石油地質調查,甘肅省地勘局也曾在民和盆地一帶做過石油天然氣的初步勘查工作。幾次勘查發現,在臨夏雙林盆地、民和盆地都有比較好的油氣層,有油氣的跡象,有油氣顯示。因此,劉家峽恐龍足印化石群的發現,不僅對研究當時的古地層、古地理、古構造、古氣候有着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尋找石油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