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根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甜瓜根腐病
甜瓜黑點根腐病,病原拉丁學名為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 et Ueekez,植株呈萎凋狀,拔出根部根系呈水浸狀褐變枯死,鬚根脫落,在枯死的根上散生有很多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囊殼。台灣調查發病率27.5~58%。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甜瓜黑點根腐病
外文名: Muskmelon black—dot root rot
病原中文名: 坎諾單孢菌
病原分類地位: 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甜瓜
主要為害部位: 根部
發生症狀
甜瓜根腐病一般在定植後緩苗前發生,在發病後如果不當防治,會造成甜瓜的大片死棵,感病後的甜瓜根部及莖基部會出現水浸狀,逐漸擴大、下邊靠土近的主根出現凹陷腐爛。
甜瓜的地上部分也會出現枯萎的情況,地下不再生新根,三四天後甜瓜的植株會枯萎而死,拔出根部檢查,可見根系呈黃褐色壞死腐爛,主要侵染根和根莖,隨病害發展病部略收縮變細,僅剩下絲狀維管束組織。[1]
症狀表現
此病主要侵染根和根莖,染病部位初呈水漬狀,以後呈黃褐色壞死腐爛。濕度大時根莖表面產生白黴,其病部腐爛處維管束變褐,但部向上發展而區別於枯萎病。隨病害發展病部略收縮變細,植株或幼苗葉片由下向上逐漸褪綠萎蔫枯死。後期病部全部腐朽,僅剩下絲狀維管束組織。
傳播途徑
病菌以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據試驗在PDA平面培養基上生長8天的菌絲體切碎後拌入滅菌土壤中後,栽植農友香蘭甜瓜幼苗,經35天後植株發病死亡,病部又形成子囊殼,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10年。厚垣孢子為引起發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發病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澆水傳播蔓延,進行重複侵染。高溫高濕利於發病,連作、地勢低洼、土壤黏重、地下害蟲嚴重,或施用未腐熟肥料根系等發病嚴重。
病菌特徵
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 Pollack et Ueeker稱坎諾單孢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根用自來水沖淨後吸乾,置於瓊脂平板上,25℃培養72小時後可見長出菌絲,在病根上的子囊殼直徑300~400微米;子囊初為棍棒狀,後變卵形,大小60~80×40~50微米,初期子囊內生出2個子囊孢子,大都只有1個能繼續發育;子囊孢子球形,未成熟時無色至褐色,成熟後黑色,大小30~50微米,每個子囊殼裡生有子囊孢子1l~61個。在PDA培養基上,產生少量初為白色。後變灰色至暗灰色的氣生菌絲,30天後可形成黑色子囊殼,每cm2可形成19~25個。該菌在5~30℃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最適溫度30℃,子囊殼形成所需溫度20~30℃,25℃最適。
防治方法
對根腐病較重的甜瓜大棚,特別是種植甜瓜5年以上的棚,應與非瓜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
施用腐熟的基肥,精細整地,採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有條件的建議使用滴灌。注意防治地下害蟲。發病後及時鬆土,增強土壤透氣性。
化學防治要掌握用藥時機和用藥部位,做到提前預防。應於定植前蘸根,先蘸根後定植,可用劑適樂時1000倍液+普利登魚蛋白300倍液蘸根;對當前正在發生根腐病的甜瓜棚,應減少澆水,連續灌根1~2次。灌根時要特別掌握藥劑足量和用藥的部位。在根部先用竹竿扎眼,再灌根,防止藥液流失。藥劑可選用精甲·咯菌腈1500倍液+普利登魚蛋白500倍液,每棵灌藥液300ml;也可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1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1500倍液,同時加入普利登魚蛋白500倍液,每株澆灌藥液300ml,7天後再灌一次,效果較好。[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