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的 河(138)(袁明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 命 的 河(138)是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 命 的 河(138)
如果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的話,那麼,「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則是這條滔滔不絕的大河上洶湧澎湃的浪花。
時光的塵埃,早已無情的湮沒了歷史上一個又一個曾經的盛世。「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怎麼也想不到,兩千多年以後,在關中平原厚重的黃土下,20世紀70年代中國重大考古發現——西漢景帝與王皇后合葬的陽陵陵園,把世人帶進了歷史這條生生不息的長河,把世人帶進了曾經的盛世王朝。
在這裡,世人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在地下沉睡了兩千餘年的巨大文物寶庫,體驗現代科技與古老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完美融合的震撼。參觀漢陽陵,讓我的心為之所震盪,為之沉思翹首,為之驚心動魄。
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從西安市向西北方向驅車大約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漢陽陵博物館。它是依託20世紀70年代中國重大考古發現——西漢景帝與皇后王美人合葬的陽陵陵園建成的,是中國目前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目前,對其中五處發掘遺址,文保工作者採用金屬支架,以透明鋼化玻璃覆蓋的方式,形成半封閉區域,以保留原真的歷史痕跡,極具歷史價值與觀賞價值。
悄無聲息地行走於這座現代化的地下博物館內,透過腳下透明走廊俯視腳下考古工作者發掘清理過程和出土文物,讓人不由得驚奇,感動,震撼。那條流淌了兩千餘年的長河瞬間在眼前、在腳下流淌着、拍擊着、翻滾着,遠逝的歷史隨即變的靈動起來,那些被塵封了兩千餘年的故事又從厚重的黃土下生動的向參觀者款款走來。
充滿生機的地下動物世界
漢陽陵的陪葬坑還出土了數量可觀的動物和家畜傭。公雞在引吭高歌,盡顯生命的活力;小狗昂首豎耳,透出滿身的機警與靈氣;馬牛羊成群結隊,彰顯「文景盛世」的富足與安康。
更為有趣的是,在這個巨大的充滿生機的地下動物世界裡,還有小乳豬和大腹便便的懷孕母豬的形象。
在遺址保護展示廳內,發掘出土的眾多陶製動物密密匝匝,成千上萬。它們栩栩如生,數量之龐大,種類之繁多,堪稱「六畜興旺」,構成了一個陣容龐大的,充滿生機的地下動物世界。
掀起「東方維納斯」的神秘面紗
在地下展廳,出土了各種身份的陶俑陪葬,十分引人注目。這些陶俑有男性,有女性,有武士,有嬪妃,有宮女,有樂師,還有宦官等等。這些陶俑兩千多年前在下葬時都身着各種服飾,但由於年代非常遙遠,服飾都已經朽毀,所以,展廳內的陶俑大多呈現裸體的形態。武士個個嚴陣以待。他們神態各異,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情嚴肅,有的容貌尋常,有的英氣逼人。武士傭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他們赤身裸體,沒有雙臂。這些兵傭在剛剛出土時,身上都穿着絲綢製成的各色美麗服飾,胳膊是木製的,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圓孔,以便胳膊可以靈活轉動。而今,玻璃牆內的陶俑,已經經過千年歲月的浸蝕,衣服和木胳膊都已腐爛,只剩下裸露而又殘缺的身軀。當初塑造這些陶俑大都是按照人體寫實塑造的,尤其是男女性別特徵全都完整地塑造出來,即使是宦官傭也清楚地刻畫出閹割後的特徵,甚至像耳孔、鼻孔、肚臍眼這樣的細節都仔細的刻畫出來。武士傭的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她們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勻稱,有一些顴骨突起,面貌奇特,很有可能是當時有着蒙古族血統的士兵。男性陶俑天庭飽滿,面龐圓潤,眉目清秀,唇上有須,呈八字外撇狀,緊閉雙唇,顯得安靜閒適又恭謹唯命。
女傭粉面含春,丹鳳眼目視前方,鼻樑挺直,櫻桃小口點朱丹,黛色眉毛似柳葉,髮髻施黑彩,容貌俏麗。其姿勢為坐跪狀,雙手平伸,可能原持有物器,器物早已隕歿,似在侍候主人宴飲,是訓練有素、恬靜端莊的仕女形象。
陶俑中,也有一些非裸體的彩繪俑。他們從身體到服飾都是陶製的,面容刻畫和身體塑形更加完整生動,服飾色彩也保存完整,特別是細節刻畫非常傳神,女性服飾挽於腰部並纏裹於身體之上,身姿窈窕,服飾流暢華美,體現了漢代女性審美的經典。
在地下博物館內,還可以看到武士俑和騎兵俑。武士傭還能依稀看得見鎧甲的痕跡,騎兵俑兩腿呈弧狀分開站立,身體保持着騎馬的獨立姿態。
還有文雅的侍從奴婢,神情專注的樂師,裙裾飄舞的舞俑。
這些陶俑面貌從容,安詳,平和,為後人了解「文景之治」時代安詳的社會氛圍打開了一扇窗。
這些陶俑栩栩如生,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具有很高的科學精神和藝術技巧。我們的祖先比歐洲藝術家們早1000多年就諳悉繪畫與雕塑藝術。這無數的斷臂陶俑堪稱「東方的維納斯」,掀起「東方維納斯」的神秘面紗,站在這一群群兩千多年前的陶俑面前,令參觀者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他們親切交談。
一條長長的玉河
玉,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先民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
玉,承載了中國先民最浪漫的想象。在這種想象里,中國人開拓了自己的文明。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玉石在改變着我們先民的生活方式,更體現出一種精神寄託。
在長期緩慢的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成為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在漢陽陵地下博物館裡,參觀者能有幸看到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各個朝代的典型玉器。
「以玉作禮器,以禮天地四方」,那個墨色的玉琮,無聲地向後世顯示着森嚴的等級制度;白色的玉蟬,首、腹、背、雙翼、尾、雙目,線條流暢,輪廓分明,正優雅的吮吸着樹上的甘露;精雕細琢的白玉船上,人物眾多,諸多人物栩栩如生;青玉蘇武牧羊畫面感十足,蘇武鬚髮斑白,長袍飄身,手持殘節,讓人肅然起敬;白玉繩紋如意結佩溫婉逼真;小小玉牌,竟鐫刻着山水、人物故事和書法,將書畫的精髓濃縮於方寸之間;如夢似幻的白玉碗……
我從步入漢陽陵地下隧道的那一刻起,如同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來到漢代。當我第一眼看到這些玉器的時候,我是禁不住輕輕「呀——」了一聲的。
我的眼前流淌着一條長河,一條玉的長河……
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默默地雕琢,無聲的打磨,耗盡了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才磨出了這巧奪天工的曠世奇珍。
那隻小玉碗,潔白,晶瑩,圓潤,凝視着它,感覺像是走進了恍惚迷離的境界。透過薄如蛋殼的碗壁,像透過薄雲現出的一輪明月,閃爍着夢一樣朦朧的清輝。就仿佛,它不是一隻玉碗,而是穿越時空,從遠古款款而來的一隻小精靈,緊緊地攫住了我的魂魄,讓我的心不由自主的顫慄。
漢文化承載了兩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精髓和根基。由漢陽陵作為再現漢文化博大精深的實物的載體,讓參觀者穿越兩千多年的時與空,身臨其境的親近文化,體驗文化,感悟文化,弘揚文化,讓人震撼,同時,也讓人感動。[1]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