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命之光,人體器官捐獻者的讚歌(江繼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生命之光,人體器官捐獻者的讚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生命之光,人體器官捐獻者的讚歌》中國當代作家江繼祥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命之光,人體器官捐獻者的讚歌

今年七月十七日,我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公眾號,鄭重地提交了一份意義非凡的申請登記,成為第6834842位捐獻意願登記者。我自願在生命的終點,捐獻我的遺體和器官。這一決定,或許在外人眼中帶着一些不解與疑惑。我的這份決定,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我早就有這個想法。特別是看到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公眾號上那些無數感人的故事後,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大愛無疆」的真諦,讓我堅定了決心。

這些令人動容的故事,記錄了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們。其中包括立過赫赫戰功的老戰士,年幼的孩子,年邁的老人,以及正值青春的年輕人,還有在各自領域努力工作的人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們選擇以捐獻器官或遺體的方式,將生命的火種延續下去,為醫學研究貢獻力量。他們用各自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他們的故事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於淑荷,這位歷經風雨、功勳卓著的女戰士,年輕時懷揣着對國家的無限熱愛與忠誠,她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先後投身於解放戰爭的硝煙與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之中。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她不僅以非凡的勇氣衝鋒陷陣,更以精湛的醫術無數次挽救了戰友的生命於危難之間。

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嚴寒如刀割,氣溫降至零下三十多度,戰士們卻依然英勇無畏,衝鋒不止。每當夜幕降臨,防空洞裡漆黑一片,只能依靠微弱的燭光勉強視物。於淑荷,這位勇敢的女護士,不顧個人安危,穿梭於傷員之間,憑藉着過人的膽識與高超的專業技術,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僅憑手感便能找到傷病員的血管進行打針治療,為戰士們帶來生的希望。更讓人感動的是,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她不惜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那些因嚴寒而凍傷的戰士的雙腳,以實際行動展現了戰友之間那份超越生死的情誼。

歲月流轉,戰爭的硝煙已散,但於淑荷的初心未改。離休之後,她並未選擇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公益事業之中,繼續發光發熱。她深知,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在2019年8月,她毅然向南京紅十字會提出了捐獻遺體和器官的申請。在她看來,這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更是對醫學研究的一份貢獻,也是她對祖國和人民最真摯的情感表達。

2024年的元旦前夕,92歲的於淑荷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地閉上了眼睛,走完了她光輝而偉大的一生。按照她的遺願,家人沒有為她設立靈堂,也沒有舉辦追悼會,而是默默地幫助她實現了捐獻遺體的心愿,將這份「生命的厚禮」獻給了祖國的醫學事業。

從年輕時的醫療戰士到年邁後的公益志願者,再到離世後在另一個「戰場」上繼續為其熱愛的醫學事業服務,於淑荷的一生是奮鬥不息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她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大愛無疆」的真正含義,以及「將一生獻給祖國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靜靜,一個還未滿周歲的孩子,是今年年齡最小的器官捐獻者之一。2月17日,陽光本該溫暖如初,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蒙上了陰霾。剛剛結束走親戚的王先生一家,在開車返程的路上遭遇了不幸。車輛猛然側翻,瞬間打破了平靜,一家人的歡聲笑語被從天而降的疼痛與恐慌所取代。在這場災難中,八個月大的兒子靜靜成為了受傷最重的那個,稚嫩的生命在生死邊緣徘徊,每一秒都顯得那麼脆弱而珍貴。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車禍,高昂的住院醫療費用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喘不過氣來。在絕望之際,王先生想到了社區的力量,他在微信小區群里發布了求助信息,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兒子生命救治的渴望與對社區幫助的期盼。消息一發出,立即引發了大家的熱烈響應,紛紛伸出援手相助。

從清晨到夜晚,王先生的手機屏幕不斷閃爍,每一條信息都傳遞着關懷,每一筆捐款都散發着溫暖的氣息。在短短几天內,王先生就收到了來自社區內外兩百多位好心人的捐款與鼓勵。這些捐款不僅減輕了他家經濟上的壓力,更如涓涓暖流,驅散了他們心頭的陰霾,滋潤了他們的心田,讓他們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與關愛。

有的鄰居都沒見過面,甚至連對方的姓名都不知道,王先生很是感動。原本打算等孩子出院後,帶着他挨家挨戶登門道謝。可就在住院不久,靜靜的病情急轉直下,進入腦死亡狀態。看着病床上毫無氣息的孩子,一家人萬分悲痛。在醫院了解到器官捐獻的意義後,孩子的父母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又偉大的決定——捐獻出靜靜的器官,讓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上,將這份來自社會的愛心傳遞下去。

2月27日上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走廊上,氣氛顯得格外莊重肅穆。在悲傷與不舍的淚水中,靜靜的父母與兒子進行了最後的深情告別。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所有的情感都化作無聲的祈禱與祝福。隨後,靜靜被緩緩推進手術室,開始了器官摘除手術,他的心臟和肝臟為兩名等待移植的患兒帶來了新生。

88歲的老人王慶忠,曾是湖北省孝感市漢川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的一名醫生,早年畢業於湖北醫學院醫療系(現武漢大學醫學部)。他一生致力於救死扶傷,憑藉精湛的醫術成功診治了許多疑難病症患者,讓他們重獲新生。他善待世間的一切生命 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對待病人像對待家人一樣。

他總是設身處地為患者着想,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無論是病痛的折磨,還是生活的艱辛,甚至是內心的迷茫與掙扎,他都從不輕視。在他的精心治療下,很多患者不僅身體逐漸康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治癒。他們學會了面對困難時的堅韌與樂觀,學會了在逆境中尋找希望與光明。這些改變,都源自於王慶忠老人那顆溫暖如春的心,以及他那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

早在2012年,一個不平凡的決定在王慶忠老人的心中悄然生根——他決定在自己離世後,將遺體捐獻給母校,用於醫學教育與研究。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家人的不解與糾結,但他沒有放棄,耐心地與家人溝通,講述遺體捐獻對於醫學進步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繼續為醫學事業貢獻力量的心愿。最終,家人被他的堅持與大愛所打動,從最初的反對轉變為全力支持。

今年春節過後,王慶忠老人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面對病魔的侵襲,他並未表現出過多的恐懼與絕望,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捐獻遺體的決心。住院期間,老人已感時日不多,再次對孩子們提起遺體捐獻:「我的一生沒有對黨、對人民做出太大貢獻,死了之後,將我的遺體捐給武漢大學醫學部做教學之用,以報答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之恩。」

4月17日這一天,王慶忠老人的生命之火緩緩熄滅。在紅十字會的協助下,他的遺體被莊嚴地接收,並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遺體捐獻儀式。他用自己生命的寬度,續寫了生命的長度,不僅為醫學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更以實際行動激勵着更多人投身於這份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之中。

18歲的花季少女易小稀,自幼便如同春日裡最燦爛的花朵,不僅以她那純真無邪的笑容溫暖着家庭的每一個角落,更以不懈的努力和多樣的才藝在學校的舞台上綻放光彩,成為父母心中的開心果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她的生活,本該是一幅幅色彩斑斕、充滿希望的畫卷,然而,命運卻在不經意間投下了陰霾。

就在一年前,小稀被查出來患有白血病,這是一種「慢性癌症」,幾乎沒有治癒的可能。面對這措手不及的打擊,小稀父母的心仿佛被撕裂成無數碎片,他們簡直不敢相信,那個曾經活力四射、笑容可掬的女兒,如今卻要承受如此沉重的病痛。而天生樂觀的小稀並沒有被病魔嚇倒,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勇氣與堅強,反而用她那雙充滿光芒的眼睛告訴父母,即使面臨死亡,也要勇敢面對。

一年來,小稀的父母帶着她輾轉於各大醫院,四處求醫問藥,從未有過任何放棄的念頭。即便家中的積蓄花光了,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束手無策,他們依然選擇咬牙堅持,哪怕是借錢、籌錢也要給女兒治病,只為那一絲渺茫的生存希望。好在這個社會足夠溫暖,小稀的父母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籌集到了十多萬元的善款。

小稀深深地感激這份來自社會的關愛,表示等病好了,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做一個有回饋社會的人。然而,經過多次的化療,小稀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也沒能挽救小稀的生命,小稀在親人的無盡悲傷中離開了這個世界。臨終前,小稀最放不下的還是那份回饋社會的願望。她再三拜託父母,一定要將她的遺體或器官捐獻給醫科大學,她活着的時候沒能為社會做貢獻,希望在走了之後能以這種方式感謝這個有愛的社會。

小稀離世後,她的父母強忍着悲痛,毅然決然地遵從了女兒的遺願,將她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重慶醫科大學。小稀的媽媽在捐贈儀式上淚流滿面地告訴大家:是小稀教會了我什麼是愛。如果不是社會上那麼多好心人的幫助,我可能連陪她走完最後一程的機會都沒有。現在,她以這樣的方式回饋社會,我相信她是快樂的,她的眼睛仍在看着這個世界,她的愛還在傳遞。

齊洪波,一個平凡的名字,卻書寫着不凡的人生篇章。他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個普通家庭,是一名勤勞的貨車司機,同時也是淄博東方救援隊的副隊長。他的生活軌跡,似乎總是圍繞着「責任」與「奉獻」這兩個詞旋轉。家,對他而言,是短暫的休憩站,而社會則是他無盡奉獻的廣闊舞台。

每當空閒之際,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雨交加,齊洪波總是第一個響應志願服務的號召。他的手機,不僅是聯繫家人的紐帶,更是連接他與需要幫助之人的生命線。24小時不關機,只為那一聲聲緊急的呼喚。從社區的老人關懷,到自然災害的緊急救援,他的身影總是無處不在,用實際行動傳遞着愛心與溫暖。

2021年8月,河南的洪水肆虐,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齊洪波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組織隊伍,驅車數百公里趕往鄭州。在渾濁的洪水中,他駕駛着衝鋒舟,穿梭於生死之間,將一個個被困的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而在隨後的排澇消殺工作中,他又化身為「消殺戰士」,用汗水和堅持守護着災區人民的健康與安全。

時間流轉至2023年12月,甘肅積石山突發地震。在這危急時刻,齊洪波再次挺身而出,他率領團隊毫不猶豫地奔赴災區。在廢墟之上,他們不畏餘震,不懼惡劣天氣,堅定地搜救着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在寒風中,他們用雙手搭建起臨時住所,為那些失去家園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他們的行動不僅挽救了生命,更以實際行動傳承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2024年的5月24日下午,47歲的齊洪波在臨淄太公湖執行志願安保任務時,意外發生了。他因過度勞累突然暈倒,頭部不幸撞上了石凳邊角,瞬間陷入了深度昏迷。儘管救援隊伍和醫護人員迅速趕到,進行了全力搶救,但最終還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這位用生命詮釋大愛的公益英雄,靜靜地走完了他光輝而短暫的一生。

面對這猝不及防的打擊,齊洪波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然而,在這絕望的至暗時刻,他的妻子和兒子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的決定——捐獻齊洪波的器官。他們相信,這是齊洪波以另一種方式繼續他未竟的公益之路。最終,齊洪波的肝臟、腎臟和眼角膜在山東省立醫院成功移植給了需要的患者,為3個家庭帶來了重生的希望,讓2名眼疾患者重見了光明。

張旗,在生前擔任遵義市紅十字會的黨組成員和秘書長。自2017年8月加入這個充滿愛心與責任感的崗位以來,他便將「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深深烙印在心。他毫不猶豫地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不僅以實際行動踐行着這一崇高理念,更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決心,為紅十字事業留下了永恆的印記。

他積極推動紅十字會的各項工作,為遵義市紅十字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工作中,他傾注心血、用心用情做好每一項工作。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他以身作則,與幹部職工、紅十字志願者長時間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無論是排查管控、核酸採集,還是人員轉運、環境消殺、後勤保障,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為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然而,命運似乎對這位無私奉獻的戰士並不寬容。今年2月,在一次身體檢查中,張旗不幸被確診為癌症。面對這意想不到的噩耗,他並未陷入消沉,也沒有選擇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病床上,他對前來探望的同事和親友說:「我是紅十字的一員,紅十字的人道事業是我奮鬥的事業。若我不能戰勝病魔,願意捐獻我的遺體,以此報答黨和組織對我的關懷。同時,我也想為醫療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病重之際,他深知自己與這世界的時光已所剩不多,但那份對科學和醫學進步的渴望與貢獻之心卻愈發強烈。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微弱卻清晰的聲音告訴身邊的家人和來訪的同事,一定要在他離世後實現捐獻遺體的意願。他的每句話都如同一記重錘,深深打動了他們的心,不僅令人感動,更令人敬仰。儘管心中充滿了萬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對他無私奉獻精神的理解與支持。

6月20日,這個不幸的日子,張旗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60歲。第四天上午,在莊嚴的殯儀館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遺體捐獻儀式。紅十字會的工作者、志願者以及張旗的親朋好友們紛紛到場,向他致以最後的敬意和送別。在儀式結束後,張旗的遺體被送往遵義市紅十字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他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紅十字精神,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為紅十字事業的發展奉獻了自己最後的力量。

在陝西榆林這片充滿生機與堅韌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胡少傑的詩人,他的生活經歷如同一首穿越重重逆境、永不屈服的詩篇。他的故事,如詩般動人,深深觸動着聽聞之人的心弦。胡少傑因早產時大腦缺氧,自幼年起就全身肌肉緊繃,只有一條腿勉強能動。由於身患重病,他從未上過學,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是爺爺教他識的字。嚴重腦癱限制了他的行動,讓他的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然而,正是這份命運的挑戰,鑄就了他超乎常人的堅韌與毅力。

2018年,胡少傑進入網絡學校開始系統學習古典詩詞創作,用腳趾觸擊手機鍵盤,通過一首首作品記錄心靈的沸騰、呈現生命的濃烈。他的詩歌,既有着粗獷不羈的力量,又蘊含着細膩溫婉的情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爭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那些文字,如同荒漠中綻放的野花,雖不起眼,卻頑強地展示着生命的美麗與不屈。

他病情嚴重時,呼吸困難,有時候會因缺氧而暈厥。然而身體所承受的困難越多,他越能從生活的點滴中發現美好,從詩歌中獲得力量。身體雖不能動,但詩歌給了他心靈的自由,這種力量足夠衝破身體的桎梏,讓他的心靈翱翔於天地間。隨着時間的推移,胡少傑的作品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他不僅是中華詩詞學會、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更被授予了「榆陽好人——自強勵志青年」的榮譽稱號。他的故事,像一股清流,滋潤了無數人的心田,激勵着人們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

詩歌對胡少傑而言,意義非凡,就如同生命一般重要。他曾經說過,寫詩就是在寫生命。真正的詩人,在創作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個字裡行間,從而使詩賦予了靈魂。雖然病魔隨時都可能奪走他的生命,但他堅信,只要用詩歌留下對生命的熱愛,記錄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那麼人間便值得。他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哪一天身體不行了,捐獻自己的器官,給有需要的患者帶來希望。這對他而言,是給這個世界留下的寶貴禮物。他早已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信念和承諾。

2024年7月29日夜晚,胡少傑因身體嚴重不適一度昏迷,被救護車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診斷,他患有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高乳酸血症等多種疾病。不幸的是,8月8日,年僅26歲的胡少傑經醫院搶救無效而離世。在家人以及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醫護工作者的見證下,他捐獻了肝臟、腎臟和眼角膜。成功挽救了3個人的生命,讓2個人重見光明。他的生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繼續綻放着光彩。

人體器官捐獻者的故事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在寂靜與莊重中,以無與倫比的光芒照亮了生命的暗夜。他們的數量之多、情感之深,超越了言語和文字所能表達的範疇。每一則故事都是對人性光輝的生動詮釋,令人動容和震撼。每一個捐獻者及其家庭都展現出了無私的大愛,他們的器官如同連接絕望與重生的橋樑,讓許多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患者重獲新生。

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僅是數字的累積,更是無數志願者心靈的洗禮。他們大多在決定成為人體器官捐獻者的那一刻,都進行了深刻的生命意義思考,並勇敢地做出了抉擇。他們或許看似平凡,但在生命的盡頭,卻以非凡的方式延續了他人的希望與夢想,讓愛與責任在人間傳遞。

讓我們向這些無私奉獻的人體器官捐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深深的感激。儘管他們已經離世,但他們大愛無疆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燈塔,永遠照亮着人類前行的道路。讓我們銘記這份偉大,傳承這份愛心,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充滿希望的社會。

[1]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