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電子產品 |
中文名稱: 電子產品 分類: 陶瓷電容器,片狀電感線圈等 發展現狀: 迅速發展,更新速度快 特殊類別: 消費類,生產類 |
電子產品是以電能為工作基礎的相關產品,主要包括:手錶、智能手機、電話、電視機、影碟機(VCD、 SVCD、DVD)、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箱、激光唱機(CD)、電腦、遊戲機、移動通信產品等。因早期產品主要以電子管為基礎原件故名電子產品。[1]
分類部件
◆陶瓷電容器:片式電容、中高壓、安規電容、 可調電容、排容、高能電容;
◆正負溫度係數熱敏電阻、高精度可調電位器、高壓電阻
◆片狀電感線圈:高頻電感、功率電感、天線線圈;
◆靜噪元件/EMI靜噪濾波器(EMIFIL)、片狀磁珠、磁珠排、DC/AC用共模扼流線圈、軍工用複合型靜噪濾波器;
◆陶瓷振盪器 ( Resonators):插腳 、貼片諧振器(KHz、MHz)、汽車用諧振器、聲表振盪器;
◆通訊設備用濾波器、聲表濾波器、射頻濾波器、中頻濾波器、鑒頻器 、介質/天線/收發共用器、介質帶通濾波器;
◆高頻元件:高頻用微型片狀電容器、片狀介質天線、介質諧振器、射頻開關、同軸連接線;
◆高頻組件(Microwave Modules)PLL組件;射頻開關;微波振盪器VCO ,Bluetooth藍牙模塊;
◆電源 (Power Supplies)開關電源,高壓電源,超薄型電源 ,C&D 電源模組;
◆傳感器元件(Sensors):陀螺儀,超聲波、衝擊、旋轉、磁性識別、熱電型紅外、溫度等傳感器
◆壓電元件(Piezoelectric Sound Components)蜂鳴器,蜂鳴器振動板等。
發展歷史
電子技術是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最早由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發明電報開始,1875年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發明電話,1902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電子管。電子產品在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管,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範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芯片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競爭態勢
教育電子產業的市場到底有多大、前景如何,一直是行業內關注的焦點。幾年來被普遍認為只有幾十億市場規模的電子辭典、PDA等教育電子產業,隨着技術的更新與數碼時代的來臨,吸引了更多的消費人群,市場規模已經擴充到200億左右。我國有5億人有學習英語的需求,以5%的購買率為例,將達到2500萬台的銷售量,以平均每台800元(電子詞典、數碼學習機售價平均線)價格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個億。教育電子產業的發展速度迅猛。以諾亞舟的銷售為例,2004年,諾亞舟的銷量從2000年的11萬台猛增至200萬台。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數據顯示,在大英語產業中,圖書以及磁帶、VCD等音像產品每年約有350億的銷售額,而英語培訓每年也能創造120億的"輝煌戰績"。2004年以來,教育電子產品通過技術升級,逐漸能替代圖書、音像資料、培訓所承擔的功能,開始瓜分傳統產業的蛋糕。
消費類電子產品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有不同的內涵,在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內涵,我國消費類電子產品是指用於個人和家庭與廣播、電視、通信有關的音頻和視頻產品,主要包括:電視機、影碟機(VCD、 SVCD、DVD)、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響、激光唱機(CD)、電腦、移動通信產品等。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則把電話、個人電腦、家庭辦公設備、家用電子保健設備、汽車電子產品等也歸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隨着技術發展和新產品新應用的出現,數碼相機、手機、PDA等產品也在成為新興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融合了計算機、信息與通信、消費類電子三大領域的信息家電開始廣泛地深入家庭生活,它具有視聽、信息處理、雙向網絡通訊等功能,由嵌入式處理器、相關支撐硬件(如顯示卡、存儲介質、IC卡或信用卡的讀取設備)、嵌入式操作系統以及應用層的軟件包組成。廣義上來說,信息家電包括所有能夠通過網絡系統交互信息的家電產品,如PC、機頂盒、HPC、DVD、超級VCD、無線數據通信設備、視頻遊戲設備、WEBTV等。音頻、視頻和通訊設備是信息家電的主要組成部分。從長遠看,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也將會發展成為信息家電,並構成智能家電的組成部分。
參考來源
- ↑ 解決好電子產品回收隱私安全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