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元章拜石圖附一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畫元章拜石圖附一詩》是一首古詩,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
中國古詩詞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著名的古詩詞作品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中國古詩詞文化不僅在中國本土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也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在當今世界,中國古詩詞文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並且還在不斷發展和傳承[1]。
“ |
吾聞周人拜,九辯各有則。 空稽猶簡易,振肅儀已極。 禮達百不煩,力致一可惜。 蘇卿抗匈奴,鄭從厲絕域。 亞夫辭介冑,汲黯服長揖。 生死矢不移,寵辱安所恤。 雲胡後來者,軟媚等難劇。 望塵伏床下,不復論曲直。 黠以諂公卿,愚以祈老佛。 頹流逐靡風,掃地盡古蹟。 元章夙奇盪,動止異俗習。 強項難苟俛,捫膝不輕屈。 自從辭君親,久不為是役。 落落無為鄉,寥寥不齊邑。 伊誰與為禮,見此孤立石。 颯焉松風生,隱只雲霧出。 踞如猛虎化,厲若老蛟蟄。 彷佛入魯廟,正我緘口客。 又疑千秋亭,翁仲失其一。 終知混沌鑿,倏忽委靈骨。 欣然命袍笏,雅拜情孔適。 物我了相忘,恭傲吻無隙。 清狂詎如許,深意將有激。 全勝彼昏人,僕僕賈危慝。 但恐違中庸,行怪不可率。 |
” |
— [明代]張寧 |
目錄
中國古代詩歌英譯
以古代詩歌為代表的文化典籍是對外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古典詩歌在國外的譯介中詩外譯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歷史。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黨爭勝綜合多位文史研究家的研究提出,中國古代詩歌的譯介歷史從時空概念上始於公元1世紀前後絲綢之路開通之時,興於7-8世紀的唐朝和19世紀的清朝,繼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改革開放後「漢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復興。而在國家大力倡導和推動中華文化[2]「走出去」的當下,譯好中國古代詩歌無疑越來越成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據現有漢學書目統計,中國典籍譯本絕大多數是由國外漢學家或獨立、或在中國合作者幫助下承擔完成的,且大多數西方學者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工作持否定態度。英國漢學家葛瑞漢曾說:「按照一般規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律很少例外。」雖然中國學者進入典籍英譯領域時間相對較晚,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中國詩歌的理解,中國人強於外國人,而中國人用英語表達的能力未必在英美譯者之下。尤其是,一批近現代學貫中西、才氣縱橫的大師以魔力般的通感,完成了古代詩歌英譯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32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英韻》(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Rhymes)是第一部由中國本土學者獨立完成的英譯中國詩集。書名中的「唐詩」泛指中國詩歌。《唐詩英韻》所收作品均譯自宋人謝枋得所編《千家詩》,大都描寫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蔡廷干冀望以此讓西人了解中國人民崇尚自然、熱愛和平的秉性。
參考文獻
- ↑ 詩詞的異同,個人圖書館,2022-01-17
- ↑ 100種 · 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搜狐,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