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意桂西南邊陲有洞天(賴維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畫意桂西南邊陲有洞天》是中國當代作家賴維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畫意桂西南邊陲有洞天
沿途風光旖旎,岩溶地貌明麗,使人如穿童話世界:峰叢蔥蘢,山巒連綿;峰林挺秀,平野開闊,在五月的陽光朗照下,格外鬱鬱蔥蔥!這裡的峰叢、峰林保存完好,頗具原生態的自然、優美,比不少地方的喀斯特地貌通透、空靈,使人心曠神怡。花季已過,群芳漸褪。然而,油菜花花期較長,熱風吹送,它猶迎風起舞,花蕊把春的畫意帶進夏天,映得田野金光燦燦,引來蜂蝶光顧頻頻。村落端莊,炊煙裊裊,或依翠峰,或起青野,小河、田壟、民宅、樹林、峰巒、雲朵,由低而高,逐層呈現,引人浮想聯翩。芭蕉舒展寬大的綠葉,河床喜迎歡騰的雪浪,老牛踱步鄉間的小道,群鴨戲水幽靜的深潭,桂西南盡展「世外桃源」祥和景象。
「看!這是我國碩龍口岸,近期升為一級口岸;那是越南里板口岸,相信也在升級之中。兩個口岸同步建成後,將分流友誼關大批人員、物資。」來自北海的黃吳偉導遊對此地機構如景點般熟悉,三言兩語道出其地位、作用。
碩龍口岸是大新縣唯一一級口岸,也是崇左市5個一級口岸之一。由於該市地處華南、西南、東南亞三大經濟圈交匯點,碩龍口岸與其兄弟口岸遂成我國開放前沿、中越交流通道、南(寧)新(加坡)走廊北端、絲綢之路節點。中越界河——歸春河款款繞過里板口岸、碩龍口岸,串起兩國綿長的友誼。
在碩龍鎮前,旅遊車待檢。上來兩名警察,逐一審核遊客身份證,使我想起在新疆公路接受兩名特警登車驗證的情景。邊疆省區敏感度高,對外來人員身份查驗歷來嚴格。值此停車時刻,我瞭望歸春河畔兩國口岸的雄姿:大樓都顯英挺,丰采都透綠葉,使人肅然起敬;差別在於碩龍口岸牆體白色,里板口岸牆體黃色。郭沫若說:「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我認為,建築亦然。那麼,兩國口岸牆體色差,表徵什麼不同的文化?形象什麼不同的思想?當我看到里板口岸迥異於碩龍口岸的格調、色彩時,我確信已至邊境,異域風情始呈眼前。然而,差別僅在建築而已,彼山彼水與此山此水並無二致,「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杜潤:《越南——中國》),於此已得印證。
穿過房舍較密的碩龍鎮,一片平原展現出南國稻田的廣闊,使乘客心境豁然開朗。公路從平原中間穿過,蜿蜒伸向無盡的遠方。碧綠的田野,繞過明鏡般的水塘,沿着悠長的溝渠,往左右兩邊遠遠的峰叢、山巒擴展。峰叢、山巒懷前的民宅,遠望像疏星點綴在青繡之上,近看如碧玉鑲嵌在綠衣之中,透出農家特有的安逸。難怪東晉詩人陶淵明情傾桑梓,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也理解解放初甘祖昌將軍功成身退、解甲歸田之舉措。廣袤的農村,詩意的家園!在您看似簡單質樸、實則豐富清新的世界裡,有物產的豐饒,也有風情的魅惑;有自然的雲煙,也有人文的底蘊。城鎮化的浪潮不能淹沒您的原生形態,現代化的步履不能踩掉您的淳樸民風。未來中國應該是生態大國,綠滿華夏;泱泱中華仍應是文明古國,和溢神州。
車行一小時,終抵名仕河上游碼頭。本團遊客分乘兩筏,順流而下。河道平緩寬敞,清流婉轉曲折。筏工動作嫻熟,竹排並行不悖。茂林修竹連岸,山光水色相映。時見虹橋飛渡,時聞山歌悠揚。
當竹筏有如風行水上時,我的思緒飛至陽朔遇龍河。遇龍河面比名仕河寬,但風比名仕河大。2015年正月初九,我與團友同游遇龍河,至下游時,凜冽的風越吹越勁,吹得我們不想再游,遂棄筏上岸。但名仕河清風徐徐,使人留戀。
在遊客興猶未盡時,竹筏漂至該河下游碼頭。但見兩岸青峰,一河如帶,在蔥蘢河岸上,一座展示館壯族風情濃郁,《花千骨》劇照在展示館四壁光彩照人,風車等娛樂設施笑迎遊客,奇花異卉盛開在多處叢林。往裡走去,更見屋頂高尖的餐廳、爬滿青藤的驛站、棕櫚挺秀的園景、樹木蔥翠的山巒和九曲迴廊的水上通道、篝火中燒的文藝廣場、波光瀲灩的巨大湖泊、白雲繚繞的遠山群峰……《祖國邊陲風光》特種郵票之一《桂南喀斯特地貌》,電視劇《酒是故鄉醇》《花千骨》等,都取景名仕田園的秀峰麗水、古道長橋。
沐浴夕陽餘暉,遊客遍搜美景。九曲迴廊式水上通道,數十個石柱中鑿圓孔,許多遊客面對柱孔蹲身拍照,近湖遠峰化成一幅幅圓框山水畫,平添名仕田園魅力,呈現祖國邊陲別有洞天景象。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恰為此時名仕田園風景寫照。夜幕降臨時分,名仕田園餐廳華燈璀璨,屋外綠葉茂盛,簇擁出題寫「翠山堂」的懸空木牌,使人感受到了如杏花春雨般的盎然詩意。稍事休息以後,遊客穿過流光溢彩的水上通道,登上壯族博物園,參加篝火晚會。悍勇的八桂戰舞,明快的壯族山歌,燃向夜空的篝火,傳至四野的鼓聲,引爆眾多遊客的熱情,使之不分男女老少,踴躍加入與壯族演員攜手前行的圈舞,展現社會主義大家庭各民族大團結的動人場景。當遊客都回到驛站,以為一天的行程已告結束,忽然,名仕田園餐廳之前炮仗「嘭」「嘭」炸響,夜空頻閃火樹銀花……
名仕田園位於大新縣堪圩鄉,西距越南10公里。邊陲祥和,得益於中越睦鄰友好。祝願兩國永久和平[1]
作者簡介
賴維斌,男,1962年12月生於福建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