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獅 是獅子的特殊變異色型,由基因突變而產生,並非患白化病的獅子。白獅在南非最為常見,尤其是蒂姆巴瓦蒂地區,該地最早記錄到白獅是在 1938 年。[1]
白獅一詞泛指基因變異造成毛色較淺的獅子,並不一定為純白色,可在淺棕色、金色至白色之間過渡。與白虎不同的是,白獅可在野外正常生存且相對常見,可能的原因是獅子所處環境的總體色調較淺,白色的不利影響較小,同時獅子群居,即使難以捕獵也能依靠同伴獲得食物。
白獅因獨特的外貌而備受珍視,自 1970 年代起,人們開始有計劃地從野外捕捉白獅和攜帶白獅基因的棕色獅子(其父母為白獅),導致 1994 年以來的十幾年間白獅在野外消失。全球白獅保護信託基金會認為,白獅基因是南非獅遺傳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該基金會致力於將白獅重新引進野外。
由於白獅基因遠比白虎基因常見,圈養白獅的近親繁殖問題並沒有後者嚴重。基金會找到了一批沒有經過近親繁殖的健康白獅,於 2004 年投放到野外與普通獅子交配,使後代攜帶有白獅基因。基金會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從 2006 年開始,蒂姆巴瓦蒂地區幾乎每年都有白獅幼崽出生。2014 年,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也出現了白獅幼崽。這些白獅與普通獅子生活在同一個獅群中,並有能力獨自捕獵,捕獵效率也達到了與普通獅子差不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