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珠樹,中藥材名。為杜鵑花科植物白珠樹GaultherialeucocarpaBl.var.cumingiana(Vidal)T.Z.Hsu的根或莖葉。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珠樹

漢語拼音:Baizhushu

別名:老虎尿、老虎面、滿山香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珠樹

拼音名:Bái Zhū Shù

別名:老虎尿、老虎面、滿山香、牛頭藥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ultheria leucoarpaBl,var.cumingiana(Vidal)T.Z.hsu(G.cumingiana Vidal;G.lecocarpaBl.f.cumingicna(Vidal)Sleum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珠樹的根或莖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常綠灌木,高1-1.5m。小枝細長,多彎向一側,幼時綠色,老時紫紅色,常具縱紋。單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厚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8cm,寬2-3.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矮鈍鋸齒,兩面均無毛,主脈和網脈均明顯隆起。總狀花序腋生,長達5cm,有花1-5朵,花梗長4-5mm;苞片小,卵狀披針形,漸尖頭;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邊緣稍有睫毛;花冠白色,鍾狀,口部5裂,裂片稍張開;雄蕊10,花絲扁平,被微柔毛,藥室先端伸長成2芒;子房扁球形,微5裂,花柱長4mm。漿果狀蒴果扁球形,具宿存的花柱,宿粵深紫色,肉質。種子多數,細小。夏季開花。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或灌木叢中,喜砂質壤土。

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湖南廣東海南等地。

性味

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30-60g;或浸酒。外用:莖、葉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

臨床應用

滿山香沖劑滿山香根1000g,糖粉適量,取滿山香根,按水提取乙醇沉澱法,濾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後低溫濃縮至相對密度1.38-1.40(熱測)。加適量糖粉與糊精,制軟材,制顆粒,低溫乾燥,整粒,分裝,每袋重6.5-7.5g,約相當於滿山香根8g。

功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腦炎,口服或鼻飼,每次:歲以下半袋,2-4歲1袋,5-10歲1袋半,11歲以上2袋,每日2次,[《中草藥通訊》1979,(7):22][3]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珠樹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珠樹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珠樹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