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蓮洞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石路407號,地處柳州市東南郊白面山南麓,為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因洞口有一塊白色鐘乳石,形似蓮花蓓蕾而得名。

白蓮洞遺址洞口朝南,高5-6米,洞內寬18米,總面積達150多平方米。白蓮洞遺址所處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152米。遺存文物有人類用火遺蹟火坑、人類牙齒化石、石器、陶片,動物化石、動物牙齒化石等。白蓮洞遺址提供了探討華南地區古人類演化及其生產活動,特別是原始農耕與動物馴養活動產生的環境背景。

1961年,白蓮洞遺址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白蓮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內容

中文名:白蓮洞遺址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號:6-0169-1-169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石路407號南端

批准單位:國務院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

1956年,白蓮洞遺址被發現。同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華南調查隊在裴文中教授率領下對白蓮洞遺址進行發掘,在白蓮洞擾亂上層發現石器4件,骨器2件。經賈蘭坡、邱中郎兩教授鑑定,白蓮洞內的堆積物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1973年-1982年,白蓮洞遺址經過多次發掘清理,採到了多種標本,並通過堆積物可白蓮洞遺址分成五個連續的文化層。

1981年,柳州市文化局籌建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1985年5月,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正式成立,對外開放的洞穴遺址及延伸部分面積近7500平方米,路程長1850米。

遺址特點

白蓮洞遺址主要堆積可分為上、下兩套沉積物,上部灰黃色沉積,下部棕紅色沉積。兩套沉積物之間為橫貫全室的厚鈣華板。

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根據洞穴內堆積,可劃分出三期文化。分別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晚期3個文化期,時間跨度為距今3.7萬-7000年。一期文化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6000年。二期文化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時期(中石器時代),[1]距今25000-19000年。三期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5000-12000年。

科研成果

2007年12月,周國興發表了《白蓮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個案的研究》。

文物保護

1961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將白蓮洞遺址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白蓮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