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白鯨與其他鯨類相比,惟一明顯不同的是:當夏季皮膚呈淡黃色的色調時,可以蛻換。

遊動時通常比較緩慢,在海浪和浮冰中難以辨識。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面或貼近海面的地方;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與哈德遜灣西部的丘吉爾河河口。

生活習性

遷徙

每年7月,成千上萬頭白鯨從北極地區出發,開始它們的夏季遷徙。它們少則幾隻,多則幾萬隻,浩潔蕩蕩游向目的地,一路上一邊悠閒遊玩.一邊不停地表演。

它們的遷徙目的地大都集中在緯度靠北的地方。不過有些調皮的白鯨似乎有離群獨立漫遊的癖好,有時白鯨會獨自南下,游上幾百公里,在黑龍江口、蘇格蘭福斯河口或萊茵河中露出尊容,帶給人們意外的驚喜。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白鯨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分布區域 北冰洋及附近海域 亞 目 齒鯨亞目
別 稱 貝魯卡鯨、海金絲雀 脊索動物門 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1776年 白鯨
動物界 鯨目 一角鯨科 拉丁學名 Delphinapterus leucas
英文名 Beluga Whale,White Whale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白鯨屬

外形特徵

​軀體粗壯,呈白色或黃色,頭圓、喙短,沒有背鰭。成熟的白鯨整個軀體會呈現獨特的白色,頭部在比例上顯小,上有額隆,噴氣孔後有輪廓清晰的褶皺。軀體表面常布疤痕,也可能有褶皺與脂肪褶層。

所以背脊取代背鰭,位於上部中後位置,尾鰭後緣或呈暗棕色,中央缺刻明顯,尾葉外突隨年齡增長愈加明顯。

頸部可自由活動,能夠點頭及轉頭。胸鰭寬闊呈刮刀狀,活動自如;唇線寬。雄性胸鰭上彎,隨年齡增長愈加明顯。

身體大部分皮膚很粗糙。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稍帶淡黃色,但蛻皮後消失。

白鯨體色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從初生時的暗灰色轉變成灰、淡灰及帶有藍色調的白色;當白鯨長到5至10歲性別特徵成熟時,就會變成純白色,而背脊、胸鰭邊緣以及尾鰭終身都保持暗色調。

發聲時額隆改變形狀,並可能產生共鳴。齒式:16~22/16~18。初生仔鯨長1.5~1.6米,重80公斤,成體約3~5米,重0.4~1.5噸。

群居

白鯨是群居動物,成百上千頭的白鯨會結成群體,鯨群組成方式尚不確定,似乎年齡和性別在組群中起主導作用。

發音

白鯨是鯨類王 國中最優秀的"口技"專家,能發出幾百種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變化多端。

為了解白鯨的聲音,科學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鯨遷徙目的地進行了現場水下錄音,結果非常出乎想像,他們竟聽到了猛獸的吼聲、牛的哞哞聲、豬的呼嚕聲、馬嘶聲、鳥兒的吱吱聲、女人的尖叫聲,病人的呻吟聲、嬰孩哭泣聲,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白鯨還可以發出鉸鏈聲、鈴聲、汽船聲等。白鯨不停地"歌唱",實際上是在自娛自樂,同時也是同伴之間的一種交流,這是它們夏季遷徙的一個重要內容。

天敵

已知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北極熊以攻擊海豹的方式攻擊白鯨,一般等待在白鯨受困冰層的出氣口周圍,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它們拖到冰面上食用。虎鯨8月左右到來,白鯨通常能辨別出它們的聲音,另外,虎鯨突出的鰭肢阻礙了自身在冰層中的靈活移動,所以虎鯨攻擊白鯨的方式有所不同。

攝食

白鯨會享用各種獵物,包括胡瓜魚比目魚杜父魚、鮭魚和鱈魚,也食用無脊椎動物,如蟹、蛤蚌、蠕蟲、章魚魷魚以及其它海洋底棲生物。由於沒有太多的鋒利大牙咬食獵物,它們一般把食物整個吸入口中,所以獵物不能太大,否則有可能被噎住。

其他行為

白鯨群進入河口遷徙目的地時顯得十分興奮,雖然已經進行了長距離遷徙,但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還用自己寬大的尾葉突戲水 ,將身體半露出水面,姿態十分美麗。

白鯨還可以藉助各種"玩具"嬉耍遊玩。一根木頭、一片海草、一塊石頭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遊戲對象。它們可以頂着一條長長的海藻,一會兒潛泳,一會兒浮升,嘴裡不停地發出歡快的聲音。

有時它們迷上了一塊盆子大小的石頭,先是用嘴拱翻石頭玩,接着把石頭銜在嘴裡躍出水面,更絕的是它們會把石頭頂在頭上像雜技演員那樣在水面上表演。

白鯨不僅體態優雅,也極愛乾淨。許多白鯨剛游到河口三角州時,全身附着許多寄生蟲,外表和體色顯得十分骯髒,這時它們紛紛潛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滾,不停地翻身。還有一些白鯨則在三角洲和淺水灘的砂礫或礫石上擦身。

它們天天這樣不停地翻身,一天長達幾個小時。幾天以後,白鯨身上的老皮膚全部蛻掉,換上白色的整潔漂亮的新皮膚,體色煥然一新。

繁殖成長

繁殖季一般在2月末到4月初,妊娠期持續14個月,不過,也可能有胚胎延遲着床的現象。幼獸在5~7月的夏日誕生,初生幼鯨全身暗灰色。

雌鯨分娩時,有護衛鯨群在周圍巡視,分娩完成後,鯨群主力撤離,僅留下年輕的育幼雌鯨,育幼地一般選在水溫10℃左右,靠近河流的水域,這對幼鯨很重要,因為它們沒有成年鯨那樣多的禦寒鯨脂。

幼鯨被兩個成年雌鯨護在中間,由雌鯨順水流拖着遊動。白鯨哺乳期1.5~2年。

雄鯨7~9年,雌鯨4~7年發育成熟,生殖間隔2~3年,雌鯨二十出頭停止生育。

地理分布

沿環北極、亞北極的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蘭、挪威和俄羅斯的沿海分布。

種群現狀

已分辨出5種主要的白鯨種群:棲息在白令海楚科奇海與霍姆次克海的種群約有2.5~3萬頭;加拿大北極高緯區與西格陵蘭種群約1~1.4萬頭;加拿大哈德遜灣與詹姆斯灣種群約9000~1.2萬頭;斯瓦爾巴海種群約5000~1萬頭;加拿大聖勞倫斯河灣種群約300~500頭。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1]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 附錄Ⅱ。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08年評估。[3]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它鯨類)

視頻---跟着白鯨去游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