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年柴草記(玖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年柴草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百年柴草記》中國當代作家玖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年柴草記

家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要生活就離不開他們。

據說唐伯虎也留有一首詩: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開門七件事」都不能具備,可見日子有多拮据。但作為詩人,他要保留骨子裡最後的一點清高——「竹堂寺里看梅花」,餓肚子可以,不能餓了精神。

柴被放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沒有柴草,生米做不成熟飯。

我們家鄉那時是水稻產區。雖然出產稻草,但是我們卻不燒稻草,因為稻草一方面不趕火,一燒一個黑洞。另一方面稻草是耕牛的過冬糧草,燒不得。牛都不夠吃,哪裡可以做柴燒?

印象中的柴草主要是猴子茅草。我的三叔經常回憶他小時候在對面山上砍猴子茅草的情景。常常是頂着霜冒着雪去砍這些柴草。由於一大家人,柴草消耗量大,燒柴特別多,常常出現灶里斷了柴草,所以幾乎每一個冬季,天天都要砍柴。因為白天要出工掙工分,掙口糧,還有許多別的事情要做。因此砍柴,只能在清晨,冬天的清晨往往不是霜就是雪。非常的冷,那種徹骨的寒冷,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猴子茅草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蓋房子。我的父親回憶他小時候,帶着兄弟四人利用早晨的功夫砍猴子茅草,主要是又餓又冷,那種苦與累,他終身難忘。

猴子茅草有粗壯的莖杆,比較耐燒。燒起來產生的熱量大,但這種猴子茅草只有對面高腳寺那一面坡上有。那一面坡與鄰村交界,常常有鄰村的牛群過來啃食。猴子茅草和莊稼一樣,是需要養護的,不能讓牛吃,牛啃過的猴子茅草長不高,到時候就砍不到柴了。

農業學大寨那幾年,到處改梯田,因此沒有了柴禾的山林,也沒有了放牛的山坡,那幾年柴禾非常緊張。生產隊專門派了一個壯勞力,原來的民兵連長,我多次看到鄰村的十幾頭牛,過來啃食猴子茅草。我親眼看到護坡員揮舞着長長的竹竿,抽在牛身上,啪啪作響,將牛群趕出了坡地。還把放牛娃痛罵一頓,警告他這是我們生產隊的柴草坡,不能放牛。當然,我們生產隊的牛群是不會在那裡放牧的。都在水庫灣里,那裡有大片的水草地,還有大雁灣里松樹林裡。柴草坡的猴子茅草,一直要養護到水稻收割。收割完水稻,又要分柴草的山坡。將像扯布一樣,每家都可以分到一片山坡。趁農閒,或者早晚的時間砍柴。砍下的猴子茅草鋪在坡上曬一天或幾天。由於這時的猴子茅草已經乾枯了,這時候可以趁着天晴早上砍,晚上就可以收了。

這時山坡上的猴子茅草,就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猴子茅草已經成熟的茅針點綴在猴子茅草頂端,閃着金屬一樣的光澤,一陣風吹過,猴子茅草隨風搖擺。在陽光下閃着幽暗的,金屬一樣的光澤,仿佛置身于海洋的波濤之中。

由於砍柴的時間不一樣。砍過的和沒有砍過的,形成鮮明的對比。遠遠的看去,就像山坡鋪上了一片條帶地毯。人們將綑紮好的柴草,順坡滾下來,再用釺擔挑回家。釺擔是一種兩頭尖的扁擔,就是扁擔的兩頭個套上兩個尖尖的金屬端,這樣便於直接插進茅草捆,它主要是用來挑草頭(稻穀捆)的。釺擔的使用是有技巧的,必須把握物體的重心,否則就會旋轉,挑不好。

挑回家的柴捆,會堆成房屋的樣子,便於排水,我們稱它為「柴籮」。這個「柴籮」就是一年的燒柴。如果不夠,還要將田間地頭的草棵子砍一些,曬乾一併堆到「柴籮」里。

堆好的「柴籮」,就真的像一座房子。表面蓋好稻草防止過水受潮。每天燒火的時候。就從「柴籮」的一頭扯出一個來,每天如此。如果要準備好一年的燒柴,那至少要準備三百多個。如果不夠,那就會去借,柴通財,一般是不會借的。為了防止缺柴草斷炊,就會在平時收集一些農作物的秸稈,比如油菜梗子、麥草。油菜梗子不好燒,必須干透才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前一年準備,干過一個夏天,等到來年再燒。小時候我們家的孩子多,即使準備的柴草夠數,也有缺柴草的時候。我在八歲的時候就可以炒菜做飯。特別是瀝米湯的那種米飯,燒柴特別多,而且還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大人都煮不好,往往會涵漿,煮成夾生飯。而我就會做這種飯,一時傳為佳話,大人們都羨慕我的母親,說她有福氣。

我們人小,往往從下面拉扯,下面拉多了,拉出了一個空洞,常常導致「柴籮」塌陷。「柴籮」塌陷以後,天晴還好,要是遇到連陰雨,塌下來的柴草就會淋雨,受潮,甚至腐爛。那麼這一年的柴草就不夠燒了。我因此在陰雨天感到特別難受,受潮的柴草不好燒。一會兒是撈火叉,一會兒又要用吹火筒,煙霧爆爆的,汗水連連,一頓飯下來,總會弄自己個大花臉。

砍柴的日子,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雖然也拿了刀一起砍,但是孩子的天性決定了他們的心思不在砍柴上。他們往往沉迷於柴草中間的火棘。那紅紅的火棘果是他們的最愛,酸酸的面面的。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柴草下面找到蘑菇。更有趣的是他們會謎上茅針。開始的時候,是自己摘自己身上粘的茅針,後來發現這個茅針可以用來作弄其他的孩子。他們會將茅針一根一根,或者一把一把地塞進其他孩子的褲腿。然後這些茅針就會順着褲腿隨着他的運動,慢慢往上爬。一直爬到腰際,扎的他們哇哇大叫。那些孩子就會看着他哈哈大笑,或者過來幫他摘這茅針,一不小心又會產生新的捉弄對象。

分田到戶以後,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茅草坡被分配給了一家一戶。因此也就沒有了護坡員,經常有牛群放牧,然後還有人盜砍。因此,茅草坡迅速退化,被根系更發達的絲茅草代替。後來絲茅草又被雜樹荊棘代替,就這樣茅草坡消失了。

有幾年,有一個人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紅土村,我三爹的一個姨老兒,每年都會騎着蚱蜢摩托車,帶着家人到我們這邊來砍柴。然後用拖拉機拖回,吸引很多人羨慕嫉妒恨。

住在林區的我的姑姑。出嫁到了畈上以後,每年都會回到林區的娘家砍柴幾個星期或者半個月,再用拖拉機將柴草拖回去。一路吸引無數羨慕的眼光。

我八歲就開始學做飯。那時做飯不是用電飯煲,而是柴火灶。柴火灶煮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放多少水下多少米?都是有規矩的。而燒開一鍋水,就會消耗很多的柴草。如果水放多了,半天燒不開費時費柴。水少了就會涵漿,瀝不出米湯,那飯就煮不熟了,要吃夾生飯。柴火灶煮飯,真的還是個技術活。

最不好辦的是炒菜。炒個菜,要不斷抽空往灶膛里加柴草。鍋里炒幾下灶里搗一下。由於猴子茅草易燃但不熬火。還未等你轉身,火就哄地一下子燒過了。後來發明了一個辦法,就是將猴子茅草挽成一個個柴把子。那樣燒起來會更有效,更持久。而且還可以節省不少的柴草。因此挽柴把子便成了我們小孩子的必修課。

有一天放學後回家,我趁天明在屋後的壩子裡挽把子,我弟弟偷偷地在我身後喊了一嗓子:哥哥,鬼來噠!

我只聽到後面樹林裡嘩嘩作響,我扔掉手中的草把,轉身就往屋裡跑,然後迅速關門,沒想到門外的弟弟哇哇大哭,邊哭邊捶門。一時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我,趕緊把門閂上了,任憑門外怎麼捶打都不開門。後來弟弟在外面帶着哭腔喊哥哥:哥哥快開門!

我這時才緩過神來,把門打開,哭成淚人的弟弟黑暗中走了進來,渾身是汗。他本來是想嚇我一下,沒想到我把他關在門外,倒是把他嚇得不輕。爸媽回家後,我講給他們聽,他們聽後哈哈大笑,告誡我要照顧好弟弟。

挽把子首先將猴子毛草折成一尺來長的小把,再用稻草,或者絲茅草紮起來。這樣還可以把乾的雜草也挽進去,節省不少柴草。家裡有老人的,燒的柴草基本都是這種柴把子。因為老人在家,有的是時間挽柴把子。

記得我初中畢業的時候,我的媽媽聽說我有可能考取中專,那樣就可以跳出農門。然後她每天晚上趁着月夜挽柴草把子,沿着山牆堆了很高。我曾經問她:「挽這麼多柴草把子幹什麼?」

她說:「等你考上了中專。我們請廚師。過來總不能燒這個散的茅草吧。」

原來我的母親挽柴草把子,其實挽的是希望。可是我那年中考並沒有考上中專。但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是遇到柴草不夠,我們就會到樹林裡撿枯枝敗葉做補充,但那都是權宜之計。

冬天火塘不可少,火塘里少不了,沒有硬柴不要緊,但必須有一個大的樹蔸子,每天烤火的時候加一點柴,烤完,就會用鋸末、穀殼或者其他的一些細碎燃料煨着,一直不熄火,慢慢地熏着火塘上方的臘貨。大人們總會抽時間挖回幾個大樹蔸。有的人專門挖黃荊樹蔸用來烤火。我們小孩子挖不了樹蔸子,只能到坡上揀柴,最多的時候就是帶一把小錘子,專門敲取松樹的節疤,有的家庭會用這些帶有松脂的牛眼節疤燉菜吃,儘管黑煙直冒,也不妨礙他們吃的熱氣騰騰。

撿回的枯枝多半用在了晚上的火塘,邊烤火邊聽爺爺講故事。

後來為了節省柴草,推廣過省柴灶。但依然覺得柴草不經燒,常在春夏之交砍些熱棵子做補充。所謂的熱棵子,其實就是正在生長的雜樹棵子。這時的雜樹棵子。主要是嫩枝和葉子。砍下後必須趁晴天曬乾,及時收回備用。要是遇上雨天來不及收回,幾天就會爛掉。

砍熱棵子的時間,常常是選擇在炎熱的夏天。稱早晨有露水的時候砍,然後在下午去收,尤其是炎熱的下午去收,效果更好,只是苦了我們。我曾經跟着父親在夏天中午午睡的時候收過熱棵子,趁熱收,趁晴收,那樣才可以燒,才好燒。其實這種熱棵子不經燒。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真正的燒柴還是要趁秋冬季收到猴子茅草雜樹枝,那才是蓄足熱量的柴草。

那時,也有一種較少見的硬柴。松樹丫子,只有在煮豬食的時候用。量少,能量大。能將整鍋的紅薯煮透。之所以少,是因為只有在每年冬季為松樹修剪時才有。把刀綁在竹竿上,割下樹枝。曬個半干,收攏捆成一捆捆挑回家堆起來。為了多些收些柴草,那會兒我們會準備一個竹耙子,將地上的松毛雜草收到一起捆進松枝捆,燒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做引火柴,另一方面方面可以增加火力。家庭勞力足的人家,弄回去的就多一些。因為有松樹林的地方,一般離家較遠,沒有壯勞力根本弄不回去。勞力足的家庭,就可以用這些柴來做飯,可以省下不少的事情。至少不需要像燒猴子茅草那樣,鍋里一下,灶里一下那麼麻煩。

後來我們還燒過穀殼秕穀殼。那必須用專用的豬食灶。大多數時候柴草不夠燒。要是遇到陰雨天就要燒濕柴了,不易點燃不說,點燃後光是煙。一會兒用吹火筒不停地吹,一會兒要用撈火叉不停地搗。一頓飯下來,自己早已成了一個大花臉。

等到我二弟接班燒飯的時候,我們那邊的農場的工人開始燒煤球。我們買回煤爐煤球,開始燒煤球。買一拖拉機車煤球可以燒幾個月。就着平時田間地頭收拾的雜草棵子也能應付下來。這時我們才發現已經很久沒有專門砍柴了。山坡上上的猴子毛草也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絲茅草,一種根系發達的草,它們的根有點像節節根,外面有筍殼一樣的皮包着,有甜味,我們小時候沒有少嚼過。沒有莖幹長得快,卻不禁燒。它的嫩草還是很好的扎秧把的秧草。分田到戶後砍田邊的雜草也不少,有了煤球對柴草的需求量少多了。

緊接着,鄉村興起了沼氣池。畈上最早打起了沼氣池,那東西真好用,燒開水那是一絕,點火後不用管他就能燒好。自從有了沼氣池,畈上的人再也不用到我們這邊偷柴啦。

電飯煲的興起,極大地減輕了對柴草的依賴。不需要用柴火灶煮飯了,家家有了田螺姑娘,幹完活回家就可以吃飯。燒煤需要出錢買,澡氣池要出渣,那一段時間經常有出沼氣池廢渣死人的消息傳出,很多人家的沼氣池因無勞力除渣廢棄了。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氣。液化氣相對更方便,更快捷。我參加工作時,學校沒有辦大食堂。有個經濟食堂太貴吃不起,老師們都自己開火。我去之前,他們有的燒煤球爐,有的燒煤油爐,只有少數人開始用液化氣。煤油爐一點就可以用,比較方便,但是煤油爐很貴,而且煤油也不便宜。所以我選擇了燒煤球爐。燒煤球爐需要發火,先用木炭發火,用起來比較慢,很費勁。之所以還是選擇了燒煤球爐,是因為燒煤球是煤球爐比較便宜,煤球也不貴。

每天上完上午第三節課後,我們就爭先恐後到學校的大灶膛里弄一鐵鍬火石。將煤球爐燒起來,蓋上封火蓋,留一個小孔,再在爐子上放上一壺水。第四節課下後打開爐蓋,炒個菜就可以吃飯。工作一年以後,我用一年多的積蓄買了一套煤氣灶:兩個熊貓煤氣罈子,一台萬家樂脈衝打火灶。開始燒液化氣,偶爾還燒煤球爐燒開水、做火鍋。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電磁爐火了一段時間。電磁爐容易壞,耗電量大,熱量傳播太快,搞不贏。後來逐步被天然氣取代。天然氣在城鎮鋪設管道,不用自己定時灌氣。和自來水一樣,一開就可以用,非常方便。天然氣已經走進了城鎮的千家萬戶,偏遠的地方基本也用上了液化石油氣。

二十一世紀節能減排,柴草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見了炊煙。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和電。中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中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基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

中國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中國將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1]

作者簡介

玖鼎,實名伍良勝,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宜昌市夷陵區文藝理論家協會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