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般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相似般若[ xiāng sì bān ruò ] 相似般若則指似是而非之智。[1]
禪林用語。真實之智慧稱為般若,相似般若則指似是而非之智。禪林中每以『相似』一詞貶稱似是而非之事物,如相似禪、相似禪徒、相似言語(謂似是而非之宗義)等用辭常見於禪宗語錄。碧岩錄第七十八則(大四八·二○五上):『千個萬個,更近傍不得,所謂以無所得是真般若,若有所得是相似般若。』
禪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處。北周 庾信 《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春園柳路,變入禪林;蠶月桑津,回成定水。」 倪璠 註:「言本住宅,改為佛寺。」 唐 陳子昂 《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序》:「入禪林而避暑,肅風景於中林。」 明 葉憲祖 《丹桂銦合》第一折:「薄游 吳郡 ,僑寓禪林。」 清 趙翼 《題九蓮菩薩畫像》詩:「要今人識清修業,特賜禪林法相尊。」
目錄
參考文獻
- ↑ 福州五大禪林 哪5個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