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睢(拼音:huī、suī)是漢語二級通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

本義為動詞,表仰目,即發怒仰視,引申作形容詞為仰視的樣子、歡樂的樣子之義,讀huī。

睢作名詞時指水名,故道在今河南;縣名,今河南睢縣;姓氏,均讀su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睢


拼音; huī、suī

部首; 目

五筆; hwyg

倉頡; buog

鄭碼; lni

字級; 二級字(編號:5437)

平水韻; 平聲·四支、去聲·四寘

注音字母; ㄏㄨㄟ、ㄙㄨㄟ

四角號碼; 60015

統一碼; 基本區 U+7762

異體字; 眭、क�

總筆畫; 13

部外筆畫; 8

筆順編號; 251113241112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睢"字早在戰國金文中從目,隹聲的正體就已經出現,俗體目或訛作日,隹或作鳥(鳥、隹古體為同一字)。隸變後楷書作睢,主要是筆勢的變化。

"睢"是形聲字,左邊"目"指眼睛,有看、視的意思;右邊"隹"為短尾鳥的總稱。"目""隹"合為"睢",表示仰頭看天空中飛翔的鳥,故"睢"的本義為仰目,引申作形容詞為仰視的樣子、歡樂的樣子之義,讀作huī。用"睢"字構成的詞,有睢盱、姿睢等,但在古詩文中並不多見。

"睢"字常用作名詞,表示地名,如戰國時代所開鴻溝(古運河)有一條支流叫睢水,故道從現今河南東部經過安徽北部到江蘇北部,金元以後逐漸淤塞,現今河南東部的睢縣,也是由睢水得名。

唐朝初年曾設置睢陽郡,郡城在現今河南商丘縣南,為當地交通要衝,安史之亂時遭叛軍圍攻,當地官員張巡率眾苦守十月,每次上陣督戰,他都要破口大罵,最後把牙齒也咬碎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列舉歷代節義之士,有"為張睢陽齒"之句,說的就是這件事。"睢"字也是一個姓氏,如宋朝畫家睢世雄,元朝散曲作家睢景臣等。

另外,"睢"在古文中也有"wěi"音,用作"天睢",星名。《史記·天官書》:"(歲星)以九月與翼軫晨出,曰天睢。"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該讀音與用法。[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