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祝由科
「祝由」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推其原意,應指某種治療的方法。至於這種療法的具體內涵,近代的辭典編者或認為是以符咒治病,或認為是以「祝說病由」或祝禱的方式治病。但是,傳統學者對於「祝由」一詞的意涵,則有相當分歧的看法。或將「祝由」釋為神名或人名;或認為是「以祝為由」治病(用祝治病);或釋為「祝說病由」;或說指「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或謂「以祝移 病」;或謂「斷絕病由」。 [1]
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醫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見於醫書《素問》,謂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針服藥,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搞定。
祝由療-法在中國起源甚早,先秦時期就已很普遍,並在民間一直流行、延續數千年。[2]
以現代醫學觀點看待,屬於心理學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
祝
是指「恭恭敬敬講解說道」,不但給人治病,也給自然萬物 (包括中醫所講的神) 治病。
由
是指疾病產生的緣由或者來由;合起來就是恭敬地運用祝由之法查明病人的病因,即通過藥、咒、法術、心理疏導等方法的相互結合來化解、緩解疾病。
醫術流派
古代治病,除了用藥石、針灸的方法,中醫還有用符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唐代太醫署中設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際太醫院設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後來傳說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辰州多有巫師使用此類方法,所以又名辰州法,並不是簡單的化學魔術。 祝由是一人
發展歷程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展現了藥品和方術兩種治療方法,證實「祝由」除運用語言手段「祝」祈禳詛咒時,還伴隨一些其它方法,如符(諱秘字)、唾、噴、禹步、呼氣、替身等。
東漢後期道士葛洪曾說:「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他認為禁咒法可以治病,也可以防身(防瘟疫、虎豹蟲蛇、兵器等),運用手段不僅有行氣、咒(祝)語,還有存思行氣、符印、掐訣等。
隋朝醫學教育第一次劃分專科為醫、祝禁、按摩,方術治療被列為三個專業科目之一,其命名包括了祝由和禁咒。 「祝由科」的稱呼始於元代,到明隆慶五年(1571年)離開國家醫學教學體系。從此道教成為「祝由」生存、發展的主要空間,民眾對方術醫療的需求則由道教來承擔。
《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是清代以來流行的祝由書,現存的早期版本之一是道光年間四川全真道中心青城山的「空青洞天藏版」。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道教協會據民國三年(1914年)的石印行本印製了一批供「各觀內流通」的《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到1990年此書又收入《藏外道書》。
代表人物
祝由,郭樸等人。
有一種說法,祝由是一人,是湘西辰州(即今沅陵)人,他的法術並未失傳,即後世所謂「辰州術」。此術神通廣大,妙手回春不用說,還能起死回生,即有名的「趕屍」也靠這門法術來操控。
近代以來,信者頗眾,大學者錢穆即其中一員。據其自述,少年時曾目睹其事,謂,某人腿腫,求巫師治病,巫師在牆上畫了幾道,然後持刀劃壁,即有鮮血從壁上流出,及血流盡,患者腿腫亦登時消除。他不禁感嘆:「其理為人所不知,卻不得謂之是邪術」。
另有要求
對祝由醫師的要求
1 、心正無邪,功德高尚,醫風正派,不圖名不圖利。
2 、操作時應全身放鬆,處於氣功狀態,或站立或坐,要身體端正。心無雜念,目不旁視。
3 、操作過程應盡量簡單,不要帶有神秘色彩或封建迷信動作,要靈活變通,讓人易於接受。
4 、應懂得中醫基礎理論和一般內科學、解剖學,以便準確診斷,治療疾病。
對病員的要求
1 、不信氣功,不信祝由者,懷疑祝由醫師和氣功師者不治,勉強者效果亦不理想。
2 、重病,外傷嚴重者,晚期擴散性癌症、遺傳性疾病、心臟病急性發作者,精神病患者不宜治,以免貽誤。
3 、病人全身放鬆,方便調理和溝通訊息,尋找病灶,或暴露病灶。
4 、辯證施法,若長期無效,則不要執著,應變通法術,再無效,請轉中醫醫院治療,以免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