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奠父母的後記(文占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祭奠父母的後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祭奠父母的後記》中國當代作家文占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祭奠父母的後記

(一)立碑與祭奠時間的確定

受疫情的影響與限制,半年來我們姊妹沒有見面,也沒有機會商議父親三周年事宜。前段日子,我和榮弟在微信及電話上拉過幾次,準備放假後,上一趟銀川與大哥和二哥談談坐坐。這一年多來,大哥大嫂在銀川照看兩個孿生龍鳳胎孫男孫女,二哥給其內弟張總的門窗廠做管理,都十分忙碌,平時我們也不願意多打擾,電話微信也很少。

2020年7月9日高考結束後,我集中幾天時間整理了有關父母親的文字。7月13日確定大哥大嫂已回到吳忠老家一段時間了,二哥二嫂也將要回來時,我和夫人駕車去了吳忠。見到大哥大嫂稍作家常後便進入主題,事不宜遲,大哥隨即聯繫了呂大陰陽,呂大陰陽一番推算後,初步確定立碑的日期為陽曆7月18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星期六),祭奠的日期為8月3日至5日(農曆六月十四至十六/星期一至星期三)。

呂大陰陽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事事都為主家着想,和我大哥即是親戚交往也甚密,我們家在吳忠過的幾個白事,都是呂大陰陽為法師,這樣許多事情的聯繫與置辦就方便多了。隨即呂大陰陽為我們聯繫好了石碑及雕刻事宜,也聯繫好了硬燈照和十供養紙活。石碑選擇吳忠小有名氣的小許石碑,小許是富平人,在吳忠經營石碑及雕刻多年,這幾天還在老家,因吳忠經營大型石碑的人不多,只能讓小許及時趕回,同時我也準備碑文。紙活選擇鹽池大水坑的,也是呂大陰陽家前段時間用過的,整體不錯。

下午6點多我駕車去三哥家裡,與三哥三嫂商量祭奠地址事宜。父母中老年時光大多數時間在三哥家,哪裡是他心中的家,因此三哥家一定是首選。與三哥三嫂交換意見後,三哥三嫂的確有許多不方便和難處,這樣祭奠地址只能放在老沙窩大哥二哥家。

7月14日早上返回大哥家後,再與大哥大嫂商議具體事宜,最終商議紙活懸靈、陰陽誦經、法師超渡等祭奠事宜以大哥家為主,客人招待、來客飯食、正日待客等以二哥家為主,廚師未定、待二哥回來後大家商議再定。由於大哥大嫂要照看兩個孫男孫女,一刻也不能離開,所以這次祭奠父母之事,不像以前那樣,從謀劃到實施,許多事情都是大哥大嫂親為,我們跟着跑跑腿也就罷了。這次我和小弟都有了明確的分工,我主要負責碑文、祭文、祭聯、點主、開光等文字事宜,榮弟和大侄兒全盤負責,二哥三哥全力協助,妹妹和嫂嫂還有弟媳們協助飯食的供給等。

其實大哥回到老家後的二十多天時間裡,天天都在為祭奠之事忙碌,只有他自己心裡知道。大哥一向對眾姊妹們家事了解甚透,知道各家的難處與不便,因此大哥回到家後,起早貪黑的擠時間剷除院子及房前屋後的雜草,平整院子空地並種上小日月玉米及蔬菜,倒騰各個房間的雜物及糧食,別人還以為大哥這個秋天一下子不上銀川了,連大嫂也沒有看懂。這就是我的大哥,一個實實在在用行動說話的人,永遠讓人捉摸不透,他從來不會說出自己的拳頭裡握得是什麼,只有事情過後才能看到他的拳頭裡握得是什麼,「事實勝於雄辯」在大哥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靠掃盲認識幾個字的大哥和不識字的大嫂把兩個褓襁中的孫男孫女,拉扯的乾乾淨淨、精精爽爽、白白胖胖,生活有規律,行為受約束,安全有保障。讓熟悉或不熟悉大哥大嫂的鄰居、路人、醫生、護士、售貨員等,都瞠目結舌、刮目相看。如果能把大哥大嫂的育孫經歷記錄下來,一定會使一本暢銷的帶孫全書,這是後話不提。

2020-07-20

(二)碑文的確定與立碑的籌備

7月14日的中午我自駕車從吳忠返回定邊,途徑鹽池在榮弟家小憩,進一步落實有關祭奠諸事,晚上10點多我到家,疲憊中思考碑文的內容。由於碑文有300字的限制,加之寫化學符號的手,着實不好抄筆。

一個晚上半睡半醒,15日的早上有了腹稿。第一稿為記敘形式,內容多,形式也不滿意。第二稿正文改成半押韻五言式,文尾還是直述形式,文字還有400餘字。第三稿全改成半押韻五言式,字數正好300字。第四稿第五稿又做了個別文字上的修改,還是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總體感覺過於通俗實在,沒有高雅大氣之感,但也無能為力了。與此同時,小侄兒斐斐也寫了一份,修改了二次,感覺氣勢上不錯,個別字詞也不滿意,又不是押韻式,不好排版雕刻,只能留存。

15日的下午睡了一個好覺,準備16日再修改修改。無奈16日學校因換屆選舉之事、所有教職工一直到中午12點才陸續談話放行,還未進門小許師傅催着要碑文底稿排版,榮弟也打來電話要我馬上出發,草草吃了點稀飯略作準備後,隨即過鹽池同榮弟直奔吳忠小許處。

16日下午五點多到吳忠小許處,直接前往石碑存放處實地觀看了石碑的底座、飛檐、龍頭,碑芯、旁側、前嵌,組裝後的高度應在二米五左右,總體感覺大氣上檔次。隨即返回小許處傳送了碑文、父母生辰與忌日、子嗣姓名與排序等,回到黃沙窩已是晚上八點左右,再計劃再落實再出發。

17日的早上與小許不斷進行微信溝通,校正碑正文文字,還是發現了幾處問題進行了改正。17日的上午,我和榮弟及二哥又到小許處,拉上小許到石碑地再次查看排版與實際落實情況,並對碑文個別字又做了最後的修改定稿。

17日的中午我們在九公里的商店買了立碑所需的全部七零八碎,在吳忠九公里的北市場碰見了二妹,買備餐料就容易多了,在二妹的參謀下,買齊了蔬菜、肉蛋、瓜果、祭品等,因上山立碑全部是本家和嫡親,家裡家外大概在三十人左右,雖說用餐人數不多,但吃飯之事不是小事、一點也不敢馬虎。

17日的下午,榮弟確定好了上山的人員,聯繫好了上山及拉碑的車輛,準備好了鐵鍬、羊鎬、繩索、撬棍,裝好了五大桶水泥用水,還有鞭炮、蒸饃、春餅、煙酒、飲用水等雜七雜八,只怕少了一樣耽誤了立碑之事。

17日的晚上,榮弟又聯繫了段家小藺為18日忙廚,段文冬我有時戲稱為「六弟」,只要是我們家的事,沒有不積極幫忙的,這次說到廚房缺人,段文冬夫婦就愉快答應,十分難能可貴。我們又去了舅舅饒文慧家,對舅舅明天上山負責技工表示感謝!

晚上我們本想略微小聚,一方面長久沒在一塊聚聚了,另一方面也是對親親們多次無私的助力與援助,想表達一點心意。請到的人大都推辭有事沒有來,很使我們遺憾!來了二個表親還滴酒不沾,我們兄弟幾人喝了幾盞,也都休息,明天上山立碑是大事!

2020-07-20

(三)上山立碑

18日的早上六點半左右,已基本吃過飯準備出發。上山的人有:舅舅饒文慧,何世清、黃俊雄、黃俊梁三個親表親,我們兄弟5人,還有小弟文保龍、侄兒文彥平、文嚴成、外甥嚴斌,加上呂陰陽和小許,共15人。由於車輛人數的限制,幾個想上山的嫡親沒能去成,同樣表示感謝,特別要提到的是何世清表哥,由於身體原因,本不打算勞煩,能主動要求上山,讓我們深受感動。再次詮釋了「打斷骨頭連着筋,血脈本是一家人」的親親大觀。

18日天氣陰晴正好,微風送爽。抬碑、護碑、運碑、一路上山都極為順利。焚香化碼奠酒、祭奠過天地父母后,陰陽經緯劃線破土、鞭炮告示清淨。完成奠基禮儀後,首先進行了底座地基的加固與凝固,之後順利的立起了高大壯觀的大理石石碑。精雕細刻的隸書正文及碑文遒勁有力,正文合着一個「老」字,寓意福壽綿長、天長地久、經驗老道、天地不老……金色的文字金光熠熠,大氣雅致,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立碑主要分為四步:1.首先挖開長約2米、寬約1.5米、深約0.7米見方的土方,然後擺好石塊,用水泥砂漿澆灌後,再在上面鋪一厚層水泥砂漿,找好水平,放上千斤左右的底座,再找好水平,讓自然凝固約半小時。2.眾人合力嵌入碑芯和旁牆及前嵌,用繩索捆好撬緊,八人合力抬起800斤以上的飛檐,調正好方向,再合力舉起沒過碑芯頂端,嚴絲合縫嵌入其中,再找好水平,戴好龍頭,用快干膠粘合。3.將底座四周再用水泥砂漿澆灌平整,放正支穩固定好供桌。再用細軟纖維紙蘸白酒擦洗淨碑體,用兩條紅色綢子被面連接在一起,裹住上半身及飛檐,用膠帶固定。4.陰陽誦經謝厚土,眾人清淨雜物,最後打掉蹤影痕跡,再次焚香化碼奠酒、謝過打擾天地父母之罪,立碑就算完成了。

立碑共用去水泥二袋,沙子20小袋約500公斤有餘。底座基礎的預處理工程量不小,舅舅饒文慧始終如一、小心翼翼、一絲不苟的支穩每一個石塊,抹實每一鏟水泥,把握好三維水平,用心處理好每一個環節,使基礎與底座牢固粘貼合二為一。表哥何世清搶着背沙子、活泥鏟灰、抬碑搬磚,一刻也閒不住,是我們深受感動。所來的15人,人人都凝心聚氣,邁力合力,在此表示誠心的感謝!

中午12點就地謝過陰陽與小許師傅後,平安返家。吃過午飯後,我們誠心想謝謝上山助力的親們,黃俊梁、文保龍既勞心費力,還出車和燃油,舅舅帶着傷殘的腿更是辛苦有加。但他們都拒絕了我們的二盒煙或一瓶酒,再次讓我們汗顏。親親是一種說不明、道不清、理還亂的感情,親親是無價的,關鍵的時候還得看親親、靠親親。再次謝謝所有參與立碑的親親的親們!

下午我和榮弟驅車前往麻黃山,專程看望了惠姨娘、李姑姑,饒前塬的兩個舅舅。之後驅車到白棘灘大妹家略作歇息,驅車過鹽池返回定邊。

幾日的奔波,身體儘管很疲乏,晚上還是久久不能入睡。李姑姑和小舅的身影一直在眼前縈繞,李姑姑抱着一根羊鏟、淚流滿面的場面,使我想到李姑父還不如李姑姑健康,一台大型的吸氧機每天要吸氧八九個小時,身體之痛加上失去愛子之痛,其痛怎能承受?小舅一雙能工巧匠的手,而今一隻手的手指全沒有感覺還捲曲不能伸展,庸醫誤人!還是人自誤!誰能說的清?

唉!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手機顫動了,翻看時,兩條違章記錄已發送來了。還好,不是12分。想着想着,便進入了夢鄉。

2020-07-20

(四)祭奠

祭奠的日子最終確定在2020年古歷六月十四至六月十六。六月初六之前我主要校正《憶·父母》、《憶·爺奶》、《行禮單》三本祭奠紀念冊,並增寫了後記一二三,初六日下午過鹽池與榮弟和弟媳完成了雙面打印及封面設計,初七日裝訂成冊,初十日十一日又增添了部分內容,完成了剪貼裝訂,我的主要任務告一段落。榮弟夫婦從立碑之後就開始着手聯繫購買物品,六月初三日和六月初十日兩次到吳忠,與大哥二哥商議祭奠各個環節及所需物品。大哥、二哥、三哥、及三個嫂嫂都在為祭奠忙前忙後。大家都怕漏掉一個環節或一件物品,都誠心忙碌、都希望祭奠達到預期的效果。

六月十四日上午,我們姊妹8人和部分親戚都到了,三個舅舅來了,老家老鄰居徐向斌和外甥劉俊峰來了。祭奠陰陽三人也在1點剛過也到來,開始門貼、經房等前期準備,2點過一點,預訂的紙活也拉來了,隨即進行了靈堂的設置和8幅西瓜幡的懸掛,我又增添了兩副大輓聯及12幅父母遺照。設置好靈堂及懸掛等,隨即進行了招亡、迎靈、入室、安座、祭拜等議程。六月十四日中午的飯菜是米飯炒菜、下午是喬面活絡,十四日的道場有:設壇、啟經、招亡等。十四日誦讀的經文主要是常清靜經。晚上我們兄弟商議了十五日的採買及後廚等事宜後,我們兄妹進行了守夜祭拜。

十五日的喬面活絡從早上8點到12點,下午的飯菜是四涼四熱外加麻辣燙及羊肉,平均每人半斤羊肉的分量,來客超過100人。十五日親戚中主要來人有,梅寺外家李春國和李祥先生、老家老鄰居徐向前、徐向聰、老父親的乾兒子與兒媳徐潤昌夫婦、乾親喬得文、外甥劉俊林、劉俊雨的二女婿、文家大院內外親戚大都到來了。十五日除了誦經道場外,10點半開始領羊,用時不到1小時。下午3點開始集中三獻禮儀式,預計2個多小時的儀程,由於下雨影響,不得不簡化到50分鐘左右完成。晚上7時左右到10時左右,進行了3小時左右的破獄過橋等大型道場儀式。11時左右陰陽與部分滯留親戚用餐、達12點之過。守夜自然不能忘記。十五日的道場有:開壇、取水、發碟、上廟、破獄、過橋、誦經等。十五日誦讀的經文主要是百斗真經。

十六日的蕎面活絡從早上8點到11點半點,中午12點開始正待,來客超過230人。十六日親戚中主要來人有,大嫂的親舅舅蔡文玉、父親的乾兒子小孫先生、莊前莊後的鄰居等,3點過梅寺李春光先生從靈武向吳忠趕來,沒有來得及吃飯,直接上山祭奠。十五日除了誦經道場外,9點半開始「點主穿神」,用時約1小時。下午3點開始拉紙活上山,誦經仍在繼續。下午5點左右在山上舉行了「開光點眼」儀式,包括祭皇天后土、祭塚、淨碑、揭碑、祭碑、開光點眼、宣讀碑文祭文、撒彩放食、焚文化紙、五彩祥雲等祭奠儀式。

7時半左右回到家中吃便飯蕎面活絡,一邊送客一邊祭拜,誦經和道場繼續進行,至8點半左右倒幡結束。十六日上午的道場有:揚幡、張榜、誦經、供午,下午的道場有拜懺、放食、辭靈、送靈、倒幡、清淨等。十六日誦讀的經文主要是三官真武東獄救苦經。

2020-08-09

(五)文明祭祀誠心待客

我們的家族世代都是貧困人家,我們小時候及父輩以上大都過着饑寒交迫的生活。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生活逐漸改善,剛剛擺脫貧困達到溫飽水平,距離小康還要繼續奮鬥,還要走相當長的路。

祭奠父母,是為了不忘父母的苦勞功績,傳承父母的精神,因此,這次祭奠我們本着響應黨的政策和防疫精神,儘可能少請人,簡化祭奠程序,傳統有特色、隆重不譁眾、取精不取寵。在不浪費的前提下,保證來客喝好吃好感覺好。充分照顧孝眷的心情,去掉一些繁文縟節的禮儀,為此我們在某些方面做了替代和改進。

三周年的祭奠不能完全說是喜白事,不能沉浸在深悲氣氛之中,不能人為製造悲哀的氣氛。為了讓人們心情自由地表達,我們決定不發放孝布,我們兄弟也不帶孝布,讓「孝」在心中、「笑」在心中。整個過程,只有三個妹妹在重要的祭奠場合才身着原來的孝衣,反而增添了一道亮麗的「孝」的風景。整體環境氣氛,自由而不深沉、隆重而不陋俗、歡快而不歡喜、真誠而不虛假、傳統而不墨守、循規而不雜亂、文明而不迷信,受到了親戚和來客的好評!

在一些環節上我們也做了改進和調整。為了防止火災發生,更為了照顧來客的心境,我們將焚香化紙的場地從屋內移到了屋外,並配上較軟的沙發墊子。非嫡親或不堅持要點紙的來客,我們直接領在二哥的院中茶水飯食招待。堅持要點紙的親戚或來賓,我們事先要求接客陪跪孝子只燒一張冥紙,減少跪地時間。如果我在場,我會立即喊「叩頭、好了」,對個別不方便跪地的女嘉賓,我會說,點一張紙,鞠個躬就行,即時就喊「鞠躬、再鞠躬、好了。」當然對於我們的男女外家、重要的嫡親、父母的老鄉鄰、同年朋友等,我們一點也不敢馬虎,按照傳統的三拜三叩首叩拜迎送。三獻禮、點主穿神、開光點眼及供午、破獄、過橋等一些大型道場活動,既要中規中矩、也要嚴肅活潑,既要傳統禮儀、也要靈活變通。要與時俱進,要充分體諒孝眷及來客的心理感受及實際情況。

為了使賓客吃喝有較好的感受,我們最大程度延長十三日下午、十四日上午、十五日上午流水飯的時間。我們供給的飲料有瓶裝水和低度數飲料,滿足不同賓客的口味。十四日下午和十五日正待的羊肉加大份量,煙酒也比較上檔次,以示我們誠心祭奠誠心待客。

十五日山上回來後,我們及時為賓客提供便飯,讓大家都能食飽而歸。最使我感動的是:弟媳已經給幾個舅舅姨姨、每人都準備了一份節餘的饊子等小禮包,「禮輕人意重」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在母親已經離去12年的這個特殊場合上,更有人情味、親情味、價值意義更大。大院的兒女都應該記住思考這一幕,知識會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會使一個人變得更強大,知識也會使一個家族由弱小變得強大,願文家大院越來越好![1]

作者簡介

文占祥,大專文化,陝西定邊人,中學化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