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祭祀中》出自《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1]
原文
北郊 明堂 辟雍 靈臺 迎氣 增祀 六宗 老子
是年初營北郊,明堂、辟雍、靈台未用事。遷呂太后於園。上簿太后尊號曰高皇后,當配地,郊高廟。語在《光武紀》。
北效在雒陽城北四里,為方壇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別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壇上,地理群神從食,皆在壇下,如元始中故事。中嶽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營內。海在東;西瀆河西,濟北,淮來,江南;他山川各如其方,皆在外營內。四陛DD3C及中外營門封神如南郊。地祇、高后用犢各一頭,五嶽共牛一頭,海、四瀆共牛一頭,群神共二頭。奏樂亦如南郊。既送神,瘞俎實於壇北。
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五帝坐位堂上,各處其方。黃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犢,奏樂如南郊。卒事,遂升靈台,以望雲物。
迎時氣,五郊之兆。自永平中,以《禮讖》及《月令》有五郊迎氣服色,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於雒陽四方。中兆在未,壇皆三尺,階無等。
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及因賜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縑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八佾舞《雲翹》之舞。
先立秋十八日,迎黃靈於中北,祭黃帝后土。車旗服飾皆黃。歌《朱明》,八佾舞《雲翹》、《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謁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於壇,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廟,名曰貙劉。語在《禮儀志》。
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玄冥。車旗服飾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章帝即位,元和二年正月,詔曰:「山川百神,應祀者未盡。其議增修群祀宜享祀者。」
二月,上東巡狩,將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堯於濟陰成陽靈台。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壇兆。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禮。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顯宗於明堂,各一太牢。卒事,遂覲東後,饗賜王侯群臣。因行郡國,幸魯,祠東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四月,還京都。庚申,告至,祠高廟、世祖,各一特牛。又為靈台十二門作詩,各以其月祀而奏之。和帝無所增改。
安帝即位,元初六年,以《尚書》歐陽家說,謂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中故事,謂六宗《易》六子之氣日、月、雷公、風伯、山、澤者為非是。三月庚辰,初更立六宗,祀於雒陽西北戍亥之地,禮比太社也。
延光三年,上東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事。順帝即位,修奉常祀。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文罽為壇,飾淳金釒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也。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加號寧朔將軍。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