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管理前沿》書中收錄的大部分論文來自於《華爾街日報》、《公司》、《外交》、《福布斯》、《哈佛商業評論》等著名報紙和雜誌,可以說,每篇文章都展現出德魯克先生深邃的洞察力。從人類社會和管理實踐悄悄發生的細微變化中,德魯克先生髮現:知識工作者將是未來企業的主宰,目標是激勵員工工作的最佳動力,績效是衡量管理者工作表現的最好砝碼,等等。這些觀念的提出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在今天也同樣是年輕的。《管理前沿》的書名叫《管理前沿》,顧名思義,也就是德魯克先生對未來企業成功經營的策略和方法的預測,其中每一篇論文都體現了德魯克一貫的前瞻視角。《管理前沿》共分為經濟、人、管理和組織四部分。在這四部分中,我重點向大家推薦後面三部分的內容。後面三部分的內容沿襲了德魯克先生有關管理的一貫主題——創新知識工作者,其中不乏精彩的論點和言論,值得大家仔細研讀。舉個例子,在實踐中,人力資源配置是一個通常風險很高,同時危害很大的決策,在全世界的組織中,大約1/3的人事決策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那麼,這其中是不是就沒有規律可循了呢?德魯克先生通過敏銳觀察,總結出一些非常實用的原則(見第13章「選拔人才的基本原則」)。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11.19~2005.11.11),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魯克思想的影響。 彼得·德魯克1909年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祖籍為荷蘭,後移居美國。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的文化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著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原文摘錄
如果創業活動僅限於高科技範圍—歐洲人—正試圖這麼做隨着重工業的減產和自動化,失業率會持續增加。沒有哪個政府(特別是民主政府),有可能繼續讓這些屬於過去的境況不佳的巨人,順從於前途並不確定的高科技企業。很快,政治現實就會迫使改府放棄對高科技的支持,把國家所有的資源用於保護、資助和挽救現存的企業,特別是那些有着強大工會組織的重工業企業。要求政府這樣做的壓力,正迅速積累起來。 由於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法國共產黨於1983年退出了政府。弗朗索瓦·密特朗總統自己所屬的社會黨,特別是其內部強有力且呼聲很大的左翼,也對總統的高科技政策甚感不滿。此外,該政策還越發遭到許多大企業僱主的反感。實際上,法國的右派在1986年的議會選舉中就試圖重新奪回多數權,制定了一個與密特朗政府工業政策完全相反的政治綱領,要求法國優先考慮現存工業的就業問題,拋棄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持。 在聯邦德國,要求支持老企業以維持就業、停止對新興企業提供信貸和資本的呼聲也越發高漲。銀行一直受到來自其主要客戶一即現有企業的某種壓力,希望它們不要再為任何可能的競爭者提供資金,而在聯邦德國,銀行是投資和借貸的主要渠道,甚至是惟一的渠道。即使在英國,瑪格麗特撒切爾首相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一特別是來自她所屬的保守黨下院議員的壓力,這些人害怕在下次選舉中失去席位— 要求她忘掉所有關於鼓勵高科技企業的宏偉計劃,轉而扶植衰落中的傳統工業。 如果沒有一個廣闊的創業性經濟土壤,高科技企業就行不通。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還有另一個更微妙但也可能更重要的原因: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高科技企業就像是高山之巔,它必須坐落在大山之上:這座大山就是遍布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中的中等技術、低端技術和非技術性創小業企業。 在美國,每年要成立60萬家公司,大約是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繁榮期的7倍。但這其中只有1.5%的企業一也就是一年1萬家——是高科技公司。剩下59萬家的新辦企業,包括從非技術性的——如新辦外國飯店或垃圾收集和處理服務——到諸如特種非金屬鑄件的小型自動化鑄造廠等中等技術企業。然而,要是沒有這些企業,高科技投資就會胎死腹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