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系統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系統學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系統學」是提煉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共同基礎理論而形成的一門學科。系統科學的功能是提供把握複雜性的方法論。

建立系統科學基礎科學的這種系統學是提煉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共同基礎理論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建立系統科學基礎科學的系統學是由中國學者錢學森所倡導。系統學以系統論為前導和基礎,但並不同於系統論。與系統論相比較,系統學的內容,一方面表現為它是更高層次上的理論科學,因此它是對運籌學、信息論、控制論等技術科學的提煉。另一方面表現為它的綜合性,它不僅建立在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的基礎之上,而且也廣泛地吸收了如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理論等新興的系統理論的基本思想。因而,系統學思想即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均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成為科學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學科。但作為一門完整的學科,系統學正處在形成和更加系統化的過程之中。

發展過程

系統學的發展,一是系統哲學、二是系統邏輯、三是系統科學、四是系統應用、五是系統工程。美國E·拉茲洛著《進化─廣義綜合理論》發展了系統哲學,比利時普利高津著《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闡述了生物進化與熱力學的關係。中國曾(傑)邦哲著《結構論-泛進化理論》(1986-1994年)探討系統的結構、功能與演化關係,1996年中科院《轉基因動物通訊》第8-10期轉載其中文章「自組織系統的結構理論」,論述系統的結構邏輯(structurity)的3公理(恆在、存在、演在公理)、6原則(泛穩定、泛互作、泛結構、泛相對、泛組織、泛慣性原則)、5原理(相容性、適存性、波動性、交匯性、協變原理)和3定律(整合律:組元協同整合為系統、系統結構協調組元;調適律:組元、系統互作而形態結構適應改變、趨向系統穩態;組構律:組元組合而層級分化、組元分化而結合成系統整體),並應用系統學於生物科學而發展系統醫藥學、系統生物工程學等。系統科學誕生於 20世紀 40年代, 不同人從不同側面研究系統,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名稱命名自己參與的學科。其結果, 有些相近的名稱所指學科內容大不相同 ,有些研究的內容接近甚至相同卻冠以不同的名稱,相當混亂。到 20世紀 70年代, 這種混亂局面開始影響系統科學整體的發展, 才引起系統科學界的關注 ,一些學者試圖清理這一局面 。其中,最成功的是錢學森,他按照三個層次一架橋樑的模式來梳理 , 終於「將`人各一詞, 莫衷一是' 的情況澄清為 `分門別類,共居一體 ' 」 , 給系統科學提出一個清晰的結構框架 。填補基礎科學層次的空白 ,建立系統學,這個認識就是此一梳理工作的直接結果之一。

特徵

1.系統學本質上是研究功能行為和動態的

系統學從本質上說是研究客體對象的功能、行為和動態特徵的。它不深究這這是什麼東西?而要研究「它做什麼?」換言之,系統學的方法主要是一種注重功能和行為前研究方法,不深究客體對象的基質構成的發展變化的原因。它不僅在靜態中考查系統客體,』而且也在運動和發展中國進行考查。至於物質實體是什麼,平常的物理、化學定律是否適用,是無關宏旨的。在某些場合,用這樣的動態方法可以揭示出某些關係和事實.

2.系統學的顯著特徵是研究對象的相對性

同一組要素有時被當作一個系統,有時又被當作不過是系統的一個部分或子系統,這取決於我們的研究目的。例如,我們研究一個工廠企業,如果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企業運轉情況、找出差距,改革不合理規章制度,考查人、財、物、信息等的利用情況等,以便採取措施更好地完成各項生產指標,那麼就把該企業作為一個系統看待。但如果我們是站在企業所隸屬的廳、局或部等上級立場上,來研究一個廳、廳我部所屬的企業構成是否合理,各企業領導班子配備是否適當,產品價格、資金分配、計劃指標是否合理等,那麼同一個企業就被看作是構成廳、局或都這個系統的一個要素(即組成部分)。

3.系統學便於研究複雜系統

對於那些以複雜著稱的系統『,系統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我們知道,複雜系統在生物界和人類社會是司空見慣的。當所研究的系統很複雜時,系統方法更顯出它的威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