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山藥 |
中文學名: 紅山藥 |
紅山藥[1],中藥名。為薯蕷科紅山藥DioscoreaglabraRoxb.,以根入藥。具有解毒止痢、活血通經、止血的功效。主治痢疾、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月經不調、崩漏、外傷出血。
別名
入藥部位
塊莖。
性味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痢;活血通經;止血。主痢疾;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月經不調;崩漏;外傷出血[2]。
採收加工
秋、冬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根莖,洗淨,切片曬乾。
用法用量
10-50g,配伍其它藥;外用適量,撒傷口。
形態特徵
光葉薯蕷纏繞草質藤本。根莖短粗,由此生出多個長圓柱狀塊莖,直生或斜生,斷面白色,有時漸變淡黃色,外皮易脫落,干時呈纖維狀。莖無毛,右旋,基部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通常為卵形,或為長橢圓狀卵形至卵狀被針形或披針形,長5-17(-24),寬0.5-10(-13)cm,先端漸尖或尾尖,有時突尖,基部心形至圓形或截形,少數箭形或戟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9。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1-14cm,通常2-5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呈圓錐花序,長8-70cm,有時花序單生或2至數個簇生於葉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近圓形,長約lmm,內輪為倒卵形,較小而厚;雄蕊6,內彎;雌花序同雄花序,外花被片近圓形,內輪為卵形,質厚。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長1.5-2.5cm,寬2.5-4.5cm;種子着生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9-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3]。
資源分布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250-1500m的山坡、路邊、溝旁的常綠闊葉林下或灌叢中。
紅山藥的食用
炒紅山藥的做法 :
步驟1:山藥去皮,洗淨,倒入熱鍋中炒制。
步驟2:山藥很難熟,要蓋鍋蓋大約15分。注意鍋中水不要幹了。
步驟3:起鍋。
小貼士:燒的具體時間取決於火候,山藥需要翻炒比較久才香。如果市場上買好的山藥,這樣炒起來也是很好吃的。不需要其他多餘的佐料,自然美味[4]。
視頻
農村小伙下廚做紅山藥燉排骨,一家人圍着火爐吃,過着神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