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線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紡線車 |
紡線車是用來把棉花紡織成棉線的一種簡易的勞動工具。由紡線車紡織出來的線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老粗布,
又名老土布,手織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是淳樸的勞動人民用原始的紡車,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當今社會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它所具有的純棉質地、手工織造、民族圖案、古老民間工藝等特點顯的尤為珍貴。
中文名紡線車
外文名Spinning vehicle
用 途用來把棉花紡織成棉線的一種工具
特 點是淳樸的勞動人民用原始的紡車
起 源新石器時代
地 點北方黃河流域
歷史發展
據考古發掘發現,遠在新石器時代,在中原的文化遺址中就有「紡綸」出土,可見當時就有了原始的紡織工具被人們所利用。早在商周時期,
北方黃河流域就已出現了一種木質紡織工具——腰機。它在使用時席地而坐,結構極為簡單。而漢代斜梁機的出現,則標誌着紡織技術的逐漸成熟
漢代斜梁織機上卷經軸經木、綜、躡等關鍵部件均已具備,使用時可以手腳並用,大大加快了紡織速度。在如今看來這種織機結構過於簡單原始,
但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歐洲直到6世紀才出現,13世紀才被廣泛運用。
早在元明之際,隨着棉花在黃河流域的大量種植,勤勞的中原人民將傳統的葛、麻、絲、織繡工藝揉於棉織工藝,形成棉錦,清代老土布曾作為貢品晉獻朝廷,
成為大內御用之物。土布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代表,它的發展是黃河文化的見證。如今,仍然有成千上萬的農家婦女還在唧唧復唧唧,用神奇的雙手續寫着土布古樸華美的樂章。
織造工藝
老粗布的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
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全部採用純手工工藝。在紡織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老土布工藝能流傳下來,堪稱奇蹟。勤勞的農家婦女能靠22種基本色
線可以變幻出1990多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千變萬化、巧奪天工,每道工序里還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產品包含着多少繁複的勞動,更讓人嘆為觀止。
色澤與圖案
手織布的圖案意境,是靠各種色線交織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來體現,而不是具體的事物形象,通過抽象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
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侓,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間接的,因而更具有藝術魅力。老粗布用色大都以紅綠搭配,黑白相間,藍黃穿插,圖案色彩明快;
染色大都為藍、槐黃、榴黑、豆灰、泥紫,色調古樸典雅。通過抽象圖案的重複、平行、連續、間隔、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
多種基本紋樣經過農家婦女的巧手組合,再加上經緯紗線色彩的不同變化,為我們織出錦繡視界。其特點是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圖案變換多端,風格粗朴豪放。
產品特點
老粗布有着機織布不可比擬的優越性,產品具有無污染,透氣性好,吸汗,富有彈性,柔軟舒適,冬暖夏涼,不倦邊、調節新陳代謝、有效防禦紫外線,
不起靜電,抗輻射,與肌膚親和力強等特點,又因其線粗紋深,整個布面形成無數個按摩點,對人體皮膚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屬純天然綠色保健棉織品,
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由於老粗布採用純棉紗為原料,全部工藝採用純手工製作,產品為綠色環保產品。
工具介紹
脫棉器:用於將採摘下來的棉花脫去棉子。其結構簡單,人工手搖或腳踏操作,通過皮與鐵互相滾動,擠壓棉花,使棉子分離出來。
彈棉弓及輔助工具:用於將脫去棉子的棉花中纖維鬆開。由彈棉弓、小橙、擊棰組成。紡紗車:用於將彈制好的棉花紡成棉線,
由人工手搖,可日紡八兩絞車:用於將紡成好的沙錠絞成數股,便於漿洗。
釺經:紡織之前,通過人工來回跑走將棉線拉直成經,其結構為木板和釘子組成。
腳踏織布車:用紡錘紡織麻、葛,效率很低,紡線的拈度也不均勻,但自古至西漢都是如此。經過勞動人民不斷實踐,發明了手搖單錠紡車,
後經不斷改進,單錠變成了多錠,又由手搖改成腳踏,紡織效率大大提高。通過腳踏、手推、拋梭一系列動作,將棉線紡織成布。傳統農村男耕女織",每晝夜能紡2斤紗。
織粗布的主要工序
織粗布工序有技巧。先是給經線上漿,即用麵糊將經線漿一次。麵糊過稠,經線就脆,易斷線;麵糊過稀,經線就松,也易斷線。其次是牽線,
即上經線,牽線用手執線,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牽出的經線鬆緊不一,織布時易被梭子打斷。再是挽縐,縐扣的長短要一致,才能使上下經線截然分開,
梭子來往暢通無阻。織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腳踏。織布用的繩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緊;推得輕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
最後是修整布。先將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將布密閉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噴漿摺疊,放到石上捶扁。經這幾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