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外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細胞外液是指人體內存在於細胞外的體液。主要包括組織液(組織間隙液的簡稱)、血漿(血液的液體部分)和淋巴、腦脊液等。占體液總量的三分之一。[1]人體內的細胞外液,構成了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叫做人體的內環境。
目錄
簡介
人體內占體重5%的血漿和占體重15%的組織間液,稱為細胞外液。細胞外液也包含淋巴液、腦脊液等組織間隙液。
細胞外液的成分
組織液的成分
(1)水:含量最多。如血漿中含90%~92%的水。
(3)無機離子:Na+、Cl-、K+、Ca2+、HCO3-、HPO42-等。
(4)有機化合物:脂類、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維生素等。
(6)細胞代謝廢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血漿的成分
(1)水和無機鹽。
(3)消化吸收後的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4)細胞代謝產生的物質: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5)經血液運輸的各種激素。
(6)電解質:血漿中的電解質由陽、陰離子組成。陽離子主要為鈉離子,陰離子主要是氯離子。
細胞外液的本質
細胞外液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細胞外液間的關係
(1)細胞浸浴在組織液中,兩者之間只隔着細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細胞膜的物質,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交換。
(2)組織液和血漿間只隔着毛細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在兩者間進行交換。
(4)組織液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細淋巴管僅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無基膜和外周細胞,細胞覆瓦狀扣合,管壁通透性大於毛細血管,一般不容易進毛細血管的大分子物質,蛋白質、細菌、癌細胞等易進入其內)。
(5)淋巴經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最後經淋巴導管注入左、右靜脈角。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取決於溶質微粒的數目。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來自細胞外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質微粒,但有百分之九十來自鈉離子和氯離子。
細胞外液的檢測
參考值
用占體重的百分比表示:
21%~26%(硫氰酸鈉法)
14%~18%(菊糖法)
男 15.3%~18.8%(硫代硫酸鈉法)
女 15.3%~21%(硫代硫酸鈉法)
方法學變異
各種物質測定所得細胞外液間隙有所不同,有菊糖、蔗糖、甘露醇、硫酸鹽及硫代硫酸鈉所得結果較低,而用溴化物、硫氰酸鹽、同位素鈉及氯所得結果較高。實驗證明:菊糖和硫代硫酸鈉不能進入膠原結締組織,而氯和鈉離子能迅速擴散進入之。
臨床意義
(1)升高見於產生胸、腹水的疾患和局部組織水腫;心、肺、腎衰竭及全身性水腫。
(2)減低見於:
①缺水性脫水:失水大於失鹽造成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水從細胞內轉移至細胞外,初始期細胞外液容量降低,繼之可導致細胞內液減少。
②缺鹽性脫水:失鹽大於失水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腎臟排水,引起細胞外液容量減少。[2]
參考文獻
- ↑ 細胞外液是什麼有來醫生
- ↑ 細胞外液(人體內存在於細胞外的體液)石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