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終身教育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包括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方式,既有學校教育[1],又有社會教育;既有正規教育,也有非正規教育。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終身教育思想成為很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
概念由來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來,短短數年,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近30年來關於終身教育概念的討論可謂眾說紛紜,甚至迄今為止也沒有統一的權威性定論。這一事實不僅從某一側面反映出了這一嶄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關注和重視的程度,同時也證實了該理念在形成科學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釋與嚴密論證尚存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差距。
幾個終身教育的概念: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係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
——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應該是個人或者集團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過每個個人的一生所經歷的一種人性的、社會的、職業的過程。這是在人生的各種階段及生活領域,以帶來啟發及向上為目的,並包括全部的正規的(formal)、非正規的(non-formal)及不正規的(informal)學習在內的,一種綜合和統一的理念。
——R.H.戴維(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
第三種較具權威性的觀點是由1972年起就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部長的E.捷爾比提出的。捷爾比認為:「終身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以後教育及訓練的統和;它不僅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之間關係的發展,而且也是個人(包括兒童、青年、成人)通過社區生活實現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構成的以教育政策為中心的要素。」
——E.捷爾比(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部長)
這三種觀點在表達和側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終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種教育的總和。
在這裡,我們想引用國際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作的定義:「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世界上沒有一個非終身而非割裂開來的永恆的教育部分。換而言之,終身教育並不是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一個體系的全面的組織所根據的原則,這個原則又是貫穿在這個體系的每個部分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終身教育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終身教育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指開始於人的生命之初,終止於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既包括縱向的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也包括橫向的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終目的在於「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
終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斷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對終身教育這個概念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揭示,終身教育固然要重視使人適應工作和職業需要的作用,然而,這決不意味着人就是經濟發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職業需要之外,終身教育還應該重視鑄造人格、發展個性,使個人潛在的才幹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發展推廣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終身教育已經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許多國家在制定本國的教育方針、政策或是構建國民教育體系的框架時,均以終身教育的理念為依據,以終身教育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為基點,並以實現這些原則為主要目標。在當今社會,若要說到何種教育理論或是何種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動,則無疑當數終身教育。
產生背景
1.新時期社會的、職業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人們必須更新知識觀念,以獲得新的適應力。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術革新及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這一巨大變化不僅表現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經濟結構、過程及功能方面,甚至還影響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面對的是全新的和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若要與之適應,人們就必須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武裝自己。終身教育強調人的一生必須不間斷地接受教育和學習,以不斷地更新知識,保持應變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時代、社會及個人的需求,因此終身教育理念一經提出,就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就理所當然了。
2.人們對現實生活及自我實現要求的不斷高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逐漸從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脫出來。電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們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的拖累,現代人也開始擁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外部條件的改善,使人們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期望通過個人努力來達到自我完善。要實現高層次、高品質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學校教育是難於達到的,只有依靠終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3.人們要求對傳統學校教育甚至教育體系進行根本的改革,從而期望產生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以來,學校在擔負培養和塑造年輕一代的責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會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來,學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與日俱增。如兒童大量逃學現象、校園暴力、考試競爭的激化、以及學校因競爭造成的差別擴大和偏重學歷造成的學校與社會嚴重脫節等等。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希望能從根本上對舊有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提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機結合,教育開放的終身教育必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實現方式
按照教育階段分為:嬰兒、幼少年、青壯年、中年、老年五大階段。按照教育方式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成人教育)三種教育方式,三種教育方式在個體終身學習實踐中的體現。按照教育體制又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學)、中等教育(中學)、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五個教育階段;其中中等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初級中學、高級中學;高等教育有三種教育方式分別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自考)。出於本能,個體在其一生中參加各種使之生存發展的教育、學習活動,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生命終結。在五大階段中每個階段接受教育、參加學習的情況都各有差異。嬰兒階段主要接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向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學習,這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學習,屬於不正規教育的範疇。幼少年階段繼續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並逐步接觸所在社區和學校,接受系統的正規化的學校教育,啟蒙人生,增長學識。因此,個體在這一時期接受正規和不正規兩種教育方式。青壯年階段仍然接受家庭、社區和學校教育,逐步趨向成熟,並開始接觸社會。隨着傳統的一次性學習任務的完成,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在這一階段。個體為了滿足就業和轉崗的需要。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接受再教育,學習與工作交替進行。因此受到正規、非正規、不正規三種教育。中年階段為了事業有成,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一切學習領域都被充分占領,同時接受不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老年階段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進入垂暮之年,在這個階段,為了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個體將繼續利用家庭、社區、學校和大部分社會學習空間,主要通過不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兩種方式接受新知識,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為社會發揮餘熱,以實現「老有所為」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 ↑ 學校教育工作管理細則參考範文,瑞文網,2017-05-30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官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