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背薊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絨背薊,中藥名。為菊科薊屬植物絨背薊Cirsium vlassovianum Fisch.的塊根。絨背薊分布於黑龍江省。具有祛風,除濕,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
入藥部位
塊根。
性味
味微辛,性溫。
功效
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
相關配伍
- 治風濕性關節炎:絨背薊12克,白酒0.5公斤,浸7日。每服10-15毫升,每日3次,兒童酌減。
- 治四肢麻木:絨背薊10g,千年健20g。水煎服。
- 風寒濕痹:絨背薊10g,黑老虎根、威靈仙各20g,川烏6g,蜈蚣1條。酒浸,每次服10-15ml,每日早晚各服1次。
- 寒疝:絨背薊10g,小茴香、檳榔各15g,草烏3g。水煎分3次沖酒熱服。(2-4方出自《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
用法用量
內服:入湯劑,3-6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春秋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塊根肥大,呈腳指狀互相重疊,鮮時灰白色,多汁,干時黑棕或黃棕色。莖直立,高50-80厘米,上部分枝,表面暗紫色或綠色,有棱。葉無柄;葉片長卵狀披針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2.5-8厘米,寬0.4-2厘米,先端窄尖,基部圓形,邊緣密生細刺,全緣,上面綠色,疏毛生,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氈毛。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單生枝頂,單一或2-4個,徑1.5-2.5厘米;苞片多層;花全為管狀,紫紅色至藍紫色,管狀花的下筒部比上筒部短。瘦果有羽狀冠毛。[1]
生長環境
生於河岸、山坡草地、林緣等處。分布於黑龍江省。
附註
根可提取澱粉,用於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