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白酸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緬甸白酸枝 |
中文學名:緬甸白酸枝 界:植物界 黃檀屬、 豆目系列植物 |
簡介
緬甸白酸枝:別名白酸枝_緬甸酸枝_奧氏黃檀,為豆目、豆科、黃檀屬、豆目系列植物,原產於亞洲中國(雲南德宏)、緬甸、泰國、越南、老撾。野生於低海拔混交林。1897年命名。白酸枝是酸枝木中的一種,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白酸枝,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過程中發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故名酸枝。白酸枝沒有紅酸枝紅,油性沒紅酸枝大,色彩接近草花梨,有時極易與草花梨相混淆。從材形上看,白酸枝材較大,紅酸枝材較小,價格比紅酸枝便宜一半左右。。
即為我們俗稱的白酸枝木,木材具光澤、強度高、硬度大、結構細、略均勻、抗蟲、耐腐蝕,紋理直或交錯。加工略困難,但精加工後木材表面光滑。用途廣泛,主要用作高級紅木家具、工藝品雕刻、裝飾單板、運動器材等。
顏色分類:粉色_綠色 莖形分類:直立 葉序分類:互生 葉形分類:橢圓 光照需求:中強
開花季節:春季 培育難度:中等 適宜溫度:25℃±4℃ 酸鹼範圍:6±.5(PH)
緬甸白酸枝植物特徵
中至大型喬木,株高通常為18-25m。樹幹胸徑50cm左右,最大可達2m,有低板根。該樹種為擴展樹冠,葉片為簡單的羽狀葉,沿着小枝交替排列的。小葉13-17片,互生排列,有片頂生小葉。
緬甸白酸枝種植方法
喜光樹種,但在陰坡長勢更好,常分布於石灰性及中性沖積土壤。原生地年均氣溫20-24℃,極端低溫2-7℃,年降雨量80-170cm,空氣相對濕度60-85%。常與西南樺、麻櫟、余甘子、攀枝花等伴生。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造林質量,全部採用植苗造林。種植季節在7月。植後3個月內,進行查苗、補苗,發現缺苗及時補齊。造林完成後,幼苗的管護是關鍵環節。為促進苗木生長,採取適度的鬆土除草措施。幼苗在8月和10月各進行鬆土除草1次。
緬甸白酸枝繁殖方式
播種季節1-2月。種子採集後,採用濕沙催芽,播種前10-15天進行沙床消毒。播種採用撒播和條播,待種子發芽出土,揭草,同時搭遮陰棚,及時拔草、追肥、間苗。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苗高10cm時,於陰雨天或晴天下午將苗移至營養袋中,移苗後要適時淋水,保持土壤濕潤,及時做好補植、遮陰工作,幼苗開始木質化後,除去遮陰網進行煉苗。煉苗20天後即可出圃,出圃時,苗木高度15-25cm。
緬甸白酸枝開花形態
兩性花小,總狀小花序,小花基部淡紫色,隨着時間推移顏色變成粉紅色,花期快過的時候變成白色。莢果成熟時棕色,每花一個豆莢果實薄而扁平,每個豆莢含有2-3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