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古村(闕惠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人.古村》是中國當代作家闕惠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人.古村
秋色染紅楓葉的時候,我踏上了探秘「中國最美鄉村」的旅程。
看好天氣,打點了行裝,我們取道武漢轉奔江西上饒,乘着時代的高速列車,近千里程半日達。婺源,真是一個無法用語言盡數其美的地方,漳村,篁嶺,彩虹橋,嚴田,石城,江嶺,月亮灣,這些都是攝影發燒友能拍出大片的地方,嚮導說婺源是一個「起早貪黑」的旅程。
還真是,踏着夕陽餘暉,漳村的板凳橋迎來了一批「武裝到牙齒」的攝友。霧罩漳溪,板凳橋似乎很明了遊客「沖它而來」的心理,早早地收拾得體,靜臥溪中,驕傲地等待着聚光燈頻閃時刻的到來。板凳橋其貌不揚,但歷數它的身世方知它的名氣。橋長120米,橋面70公分。全由筆直的圓杉木削成正方的木槓拼湊,共有23條形如板凳的長條組成,因其條數與長度在當地首屈一指,故揚名。
拍石城晨曦則是要「凌晨我們踏上小道」。在山道上蜿蜒,只見山腰星星點點的光亮都向着觀景台匯聚,眾人都為了共同的目標—領略「霧鎖徽建「的仙境。
惟有攀篁嶺賞「曬秋」可免卻早出晚歸的辛苦,但一定要頂着日曬才能圓滿。天遂人願,那天我們得以褪去棉襖身着單件毛衣結結實實地「嗮」了一把。在村民用紅辣椒拼出懸掛的巨幅五星紅旗下,俯視村中階梯狀曬台晾曬的篁菊,紅椒,白蘿蔔,金玉米,點綴其間的粉牆黛瓦,這樣的真實,這樣的不加修飾,大自然就是一個高明的設計師,為勤勞的人民回饋了一幅精美絕倫的風景。看着這樣的情景,我的耳邊會自然地迴響起「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婺源,不僅有令我們肅然起敬的景,更有令我們無限崇敬的人。
理坑是婺源的偏僻山村,它以「理學淵源」自居,因村人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且人才輩出,先後出過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
在一位「老三屆」長者的引領下,我們才有進入這個古村的底氣。透過那一幢幢氣度非凡,名冠一方的府邸,當下的我們仍被深深地震撼。
這位先生擔任古村講解二十餘年。他個頭不高,體型偏瘦,雙目炯炯。遺憾的是他牙齒無幾,「口齒不清」。但講起門樓,牌匾,」三雕「倒是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入木三分。
進村口就是一個大牌樓,門楣書四大篆字「宏開閥閱「,他說僅此可見當時村人的雄心和眼界。據說村中古建有120多處,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大夫第「「尚書第」 「都諫第」「司馬第」 「官廳」 「花廳」「天官上卿」 「雲溪別墅」,是徽建「三雕」精湛工藝的典型代表,被視作徽派建築藝術的博覽園。「三雕」圖案寓意雋永,有花開富貴,有步步生蓮;有福壽平安,有和氣生財;有吉祥祝福,有耕讀傳家;有母儀天下,有九世同堂;有梅花香自苦寒來,有馬到成功。
走在古村的青石板上,穿行於這些名人院堂,猶如穿梭於時光隧道。遙想那些年,那些人是怎樣地嘔心瀝血,挖空心思在這些建築上做足文章,「三雕」既精雕細刻,又飽含深意,使它不僅僅起着裝飾作用,還具備教化功能。通過暗喻、借用、文字諧音,傳遞着,表達着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願。真正做到了把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起居。
從婺源古村,我們能真真切切地領悟到教育於無聲處的強大作用。也就找到了它之所以不愧為「理學淵源「名份的根源了。[1]
作者簡介
闕惠玲,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幹部。宜昌市作協會員,市美協會員,市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