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聿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聿賢 | |
---|---|
胡聿賢 | |
出生 | 1922年10月12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湖北武昌 |
民族 | 漢 |
母校 | 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
職業 | 地震工程學家 |
研究領域 |
地震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在中國開創了工程地震學 |
胡聿賢[1]
地震工程學家。1922年10月12日生於湖北武昌。1946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49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學位,1952年獲博士學位。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致力於地震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在中國開創了工程地震學。自60年代初率先領導研究了場地條件對地震和震害的影響,主要結論已應用於中國抗震規範。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概率法將國際通用概率法與中國先進的地震預報法相結合,已為中國最新地震區劃圖所採用。從烈度、距離或震級換算缺少地震記錄地區設計地震動的方法已在中國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中廣泛採用。在中國首先將隨機振動理論應用於地震工程。90年代又開展了城市震害預測與防災減災的研究。
教育背景
- 1942-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 1948-1952年 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土木工程系留學,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 194~1948年 任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
- 1952~1955年 任美國紐約一家橋樑工程公司高級設計工程師。
- 1956~1986年 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後改名工程力學研究所),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 1986年 任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1991年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
- 1993年- 任國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2]
致力於地震學與工程學的結合,在中國開創了工程地震學。自60年代初率先領導研究了場地條件對地震和震害的影響,主要結論已應用於中國抗震規範。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概率法將國際通用概率法與中國先進的地震預報法相結合,已為中國最新地震區劃圖所採用。從烈度、距離或震級換算缺少地震記錄地區設計地震動的方法已在中國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中廣泛採用。在中國首先將隨機振動理論應用於地震工程。
主要獎項
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項 |
---|---|---|
1988年 | 場地條件對地震動及震害的影響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85年 | 結構振動的輸入反演計算方法 |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88年 | 抗震設計概率基礎研究 |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0年 | 地震工程學專著 | 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
1999年 | 核電廠抗震設計規範的研究和編制 |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