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脊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脊柱,(英語: spine )是人體骨骼框架的重要部分就是脊柱,因為脊柱向上連接頭顱,向下連接骶骨和髖關節,人才能在框架下直立行走。脊柱包括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骨,頸椎有七塊骨頭,胸椎有十二塊椎體組成,腰椎由五塊椎體組成。骶椎也是五塊椎體組成,還有尾椎。在脊柱中間為椎管,脊髓就是通過脊柱椎管大腦延髓向下到骶骨。脊髓非常重要,脊髓損傷病人就會癱瘓,所以脊柱是非常重要的骨性支柱。[1]脊柱就是支撐着人身體的老百姓所說的大梁骨。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五節融合在一起的骶椎和尾椎構成的。借韌帶和關節和椎間盤相連接而成的。脊柱具有支撐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進行運動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脊柱有4個生理彎曲,頸部的生理彎曲是向前凸出的,胸部的生理彎曲是向後突出,腰部的生理彎曲是向前凸出,骶尾部的生理彎曲是向後突出。這些生理彎曲在人行走的時候有減震的作用。[2]

脊柱位於背部中央,構成人和脊椎動物的中軸。人類脊柱由24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骶椎5塊癒合成1塊骶骨)和1塊尾骨(尾椎4塊癒合成1塊尾骨)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內部有縱形的椎管容納脊髓。脊柱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側面觀,有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這些彎曲增加了脊柱的彈性,起緩衝作用。脊柱彎曲的出現與人類直立姿勢相適應。胎兒的脊柱僅有一個突向後方的彎曲。頸曲、腰曲突向前是出生後形成的,胸曲和骶曲與胎兒時脊柱彎曲方向相同。兒童脊椎骨周圍的肌肉、韌帶比較柔弱,如果經常姿勢不正,就可能發生脊柱彎曲異常。兒童常習慣於在脊柱呈後凸或脊柱側彎的狀態下看書,使身體單側肌肉緊張性增高,久而久之脊柱兩側肌肉的緊張度不能平衡發展,以致形成姿勢脊柱後凸或脊柱側凸。這種姿勢性脊柱異常,影響體態、體力,減低脊柱的彈性,學習工作時易出現疲勞。這也常是青年服兵役和從事某種專業受限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姿勢性脊柱異常,如果在早期稍加注意,保持端正的坐、立姿勢,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仍可恢復正常。若不及時糾正,形成了固定型脊柱彎曲異常。[3]

脊柱是人體的第二條生命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體當中占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體的神經系統中,中樞神經是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12對腦神經及31對脊神經。脊柱得病(錯位),不但壓迫了脊柱的31對脊神經根,引起我們的頸肩背腰腿痛、四肢麻痛,還會影響到內臟神經傳導障礙,從而引發內臟疾病,稱之為脊柱相關疾病。

脊柱相關疾病分析介紹

第一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頭部血液供應,腦垂體,頭皮,大腦,臉部骨骼,內耳及中耳,交感神經系統。可能產生的症狀:頭痛,神經質,失眠,頭部發冷,高血壓,健忘,慢性疲勞症,眩暈,偏頭痛,眼花,面癱,低熱。第二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雙耳,視神經,聽覺神經,額竇,乳突,舌,前額。可能產生的症狀:額竇炎,過敏,耳鳴,耳周邊疼痛,眩暈,視力下降,斜視,耳聾,偏頭痛,胸悶,心動過速,排尿異常,高血壓,失眠。第三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臉頰,外耳,面部骨骼,牙,三叉神經可能產生的疾病:三叉神經痛,神經炎,座瘡,粉刺,濕疹,咽喉異物感,胸悶,頸痛,牙痛,甲亢。第四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鼻,唇,嘴,咽可能產生的疾病:流鼻涕,失聰扁桃體腫大,咽喉異物感,胸悶,肩痛,牙痛,打嗝,甲亢,第五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聲帶,腺體,咽喉可能產生的疾病:咽喉炎,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炎,眩暈,視力下降,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上臂痛或下肢癱軟,過敏性鼻炎,神經衰弱。第六頸椎 對應身體部位和區域:頸部肌肉,肩,扁桃體可能產生的疾病:上肢疼痛,慢性咳嗽,肩頸疼痛,心律失常。第七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甲狀腺,肩關節,肘關節。可能產生的疾病:滑膜炎,畏寒,甲狀腺疾病,低血壓,心律失常,上肢後側及尺側麻痛。

第一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前臂,包括手,腕及手指,食管,氣管。對應的能產生的疾病:哮喘,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手及前臂疼痛,上臂後側痛,左上胸痛,心慌,心悸。第二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心,包括瓣膜及心包,冠狀動脈。可能產生的疾病:心臟和胸部疾病,氣喘咳嗽,心悸。第三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肺,大腸,支氣管,乳房可能產生的疾病:支氣管炎症,肺炎,流感,心悸,肩痛。第四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膽囊,膽總管。可能產生的疾病:膽囊疾病,膽結石,乳房痛,氣喘,打嗝。第五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肝,腹腔神經從,總循環系統。可能產生的疾病:肝疾病,血壓異常,關節炎。第六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脾)胃。可能產生的疾病:胃部疾病包括胃痙攣,消化不良,胃痛,腹脹,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第七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胰腺,胃, 十二指腸。可能產生的疾病:潰瘍,胃炎,肋間痛。第八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脾臟,可能產生的疾病:抵抗力下降,肝及胃部不適。第九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腎上腺。可能產生的疾病:過敏麻疹,上腹脹痛,糖尿病,高血壓,發燒。第十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腎臟、膀胱。可能產生的疾病:動脈硬化,慢性疲勞,腎炎,腹脹,卵巢炎,糖尿病,前列腺,高血壓,心臟病,膀胱炎,膀胱結石及其他泌尿與生殖系統疾病第一十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腎,輸尿管,膀胱。可能出現的症狀:皮膚粉刺,丘疹樣改變,濕疹,癤子,胰腺炎,排尿異常,尿路結石,小腹部不適,血壓異常,內分泌失調等。第十二胸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小腸、淋巴系統可能產生的疾病:風濕病,不育症,胰腺炎,糖尿病,腎炎,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低下等。

'第一腰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大腸,腹股溝環。可能產生的疾病:便秘,結腸炎,腹瀉,腎臟區痛,排尿異常。第二腰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闌尾 、腹部、大腸、大腿。可能產生的疾病:痛經,呼吸困難,靜脈曲張,胃脘痛,腹痛,糖尿病,內分泌失調。第三腰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男女性器官:子宮、膀胱、附件、輸精管、睾丸。可能產生的疾病:排尿困難,月經紊亂,性功能障礙,膝關節疼痛,兩側腰痛,腹痛。第四腰椎 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前列腺 坐骨神經。可能產生的疾病:坐骨神經痛,腰痛,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痛,背痛,腹痛。第五腰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小腿踝足。可能產生的疾病:下肢血液循環降低,踝部無力,足冷,大腿無力,腿抽搐。

骶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股骨、臀部。可能產生的疾病:骶骨關節痛,脊柱側彎。尾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直腸、肛門。可能產生的疾病:痔瘡,瘙癢症,坐下時脊柱疼痛,肛裂[4]

脊椎四個生理彎曲介紹

脊柱的生理彎曲:有四段,第一段是頸椎,是向前凸出的,第二段是胸椎,是往後凸出的,第三段是腰椎,是向前凸出,第四段是骶椎,是向後凸出。人體在生下來的是,是沒有生理彎曲的,在後面漸漸站立步行了後,就漸漸形成了生理彎曲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頸前區、胸椎後區、腰椎前區和骶尾椎的後區。這四個優美的生理弧度呈S型。那麼為什麼不長直了,而要長一個S型的形狀呢,這是因為我們的人體在行動的時候需要減震的功能。從這四個生理彎曲,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個彈簧的功能,那麼同時吸收這些震盪的能量,同時它有保護的作用,這樣四個生理彎曲起了不同作用,我們的頸椎朝前彎曲是為了托住我們的頭顱,胸椎要往後彎曲,這是因為它的前方有心臟,有肺,縱隔等重要的這些器官。腰椎往後生理彎曲是因為我們在坐的時候,站立行走的時候我們的重心實際上是落在我們骶骨前面的,大概7米的地方,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體的重心。[5]

整個脊柱大概都有4個生理彎曲,在不同的階段出現的生理彎曲的情況不一樣。頸椎向前、胸椎向後、腰椎向前、骶椎向後形成整體S形的生理彎曲。並且根據各自的解剖結構特點,頸椎和腰椎的活動度最大,出現疾病病變的情況也非常多。如經常低頭玩手機,伏案工作,長時間坐着開車,經常在電腦面前工作,都容易導致出現頸椎病和腰椎病。病變過程當中,都會有本身序列節段的生理曲度的改變,比如常見頸椎病就可以導致頸椎的生理曲度變直。腰椎病可以導致整個腰椎椎間隙變窄,腰椎間盤突出的基礎就是這麼來的,脊椎分為頸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各部分的脊椎都是有自己生理彎曲的。頸椎的生理彎曲是向前的,而胸椎的生理彎曲出現向後的弧度,而腰椎的生理曲度出現向前的彎曲,而骶椎會出現向後的生理彎曲,所以脊椎生理彎曲存在,迎合了身體正常的力量傳導。如果出現了致姿勢良或者外傷以後,很容易導致脊椎的生理彎曲出現改變,就會引起脊椎部位有明顯的疼痛。特別是在低頭、彎腰活動時,疼痛會明顯的加重。嚴重了以後還容易導致脊椎周圍的韌帶、關節囊過度的受到牽拉,引起痙攣、勞損、僵硬甚至鈣化,還容易導致脊椎部位骨質退變、[6]生理彎曲主要呈S形,來配合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引起的脊柱部位的受壓,以及減輕脊椎部位震盪的作用。一般是由頸椎、胸椎、腰椎及骶尾椎組成,正常情況下,頸椎有向前的生理彎曲,而胸椎出現向後的生理彎曲,腰椎會出現向前的生理彎曲,而骶尾椎出現向後的彎曲,所以呈S形。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夠避免引起脊柱後側椎管內的脊髓受力,避免引起病人出現脊髓的震盪,導致四肢的酸麻、脹痛,增生和椎間盤突出的情況。[7]

脊柱從側面看有四個生理彎曲,但是從後面看,脊柱是直的,從上到下就是直線,不應該有任何弧度,如果從後面看或者從前後看,兩側出現了弧度不直,這時候就稱為脊柱側彎。脊柱側彎有多種原因可以導致,大體概括為兩大類,一個是功能性的脊柱側凸和結構性的脊柱側凸。功能性脊柱側凸也就是代償性的脊柱側凸,特點就是沒有脊柱內部的結構破壞,畸形姿勢不正,還有時候某些器官的畸形代償形成的,比如下肢不等長,這時候骨盆可能傾斜,還有的時候出現了腰椎間盤突出,為了緩解疼痛,病人出現一種代償性脊柱的側彎,這種彎度比較小,這類叫功能性側凸。還有結構性的脊柱側凸。結構性脊柱側凸是指脊柱骨骼或者是肌肉,或者神經性的病理改變本身導致的側凸,比如先天性脊柱側凸,就是由於先天的脊柱畸形,如先天性半椎體、脊柱縱裂、脊髓縱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或者蝴蝶椎等等導致的畸形是先天性脊柱側凸。還有由於胸廓本身疾病,比如胸廓或膿胸,做完手術以後,或者放療出現了後遺症或其他的骨病,比如脊柱的結核或者是脊柱腫瘤,這種側凸也可以有,叫骨源性脊柱側凸。還有神經源性的脊柱側凸,比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還有神經纖維瘤病、脊髓空洞症繼發的,伴發的脊柱側凸。還有肌源性的,包括肌病,肌營養不良導致的脊柱側凸,最常見的就是特發性脊柱側凸,就是原因不明的脊柱側凸。[8]

脊柱側彎又稱脊柱側凸,它是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的序列異常。正常人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幹兩側是對稱的,如果從正面看兩個肩膀不等高或者從後面看後背左右不平,就應該懷疑有脊柱側彎,這個時候就需要做脊柱的全長項來判斷,如果正位向上發現脊椎向一側傾斜大於10°以上就可診斷為脊柱側凸。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什麼明顯的臨床症狀,外觀上也看不到明顯的畸形,嚴重的脊柱側凸會影響嬰幼兒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使身體變形,嚴重的會影響到心肺功能,累及脊髓甚至造成癱瘓。輕度的脊柱側彎可以觀察,通過隨訪來觀察下一步的發展,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疾病,脊柱畸形是指脊柱的冠狀面、矢狀面或橫斷面發生彎曲或變異,常見脊柱側彎與脊柱後凸畸形。脊柱側彎有非結構性脊柱側彎與結構性脊柱側彎。非結構性脊柱側彎的患者,脊柱結構正常,經過矯正治療,脊柱側彎可恢復。結構性脊柱側彎的患者,脊柱已發生不同程度的結構改變,矯正效果不加。神經損傷、神經纖維瘤、神經肌肉疾病可引起結構性脊柱側彎。正常脊柱都有一定的生理彎曲以緩衝人體重量以及平時物理運動產生的震動對脊柱的震盪。正常脊柱的生理彎曲從側面看有四個,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彎曲。其中,頸椎,腰椎向後突,胸椎,尾椎向前突。生理彎曲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對脊柱的穩定性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可能出現脊髓神經症狀,需要人為干預治療。因此從青少年期就一定要養成學習和工作的端正姿勢,走路要保持昂首挺胸,生理彎曲是頸,腰向前。胸,骶向後彎曲,這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9]

脊柱支持和保護功能介紹

支持和保護功能:人類脊柱由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幹、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是構成人體骨架最重要的結構。整個脊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頸椎、胸椎、腰椎、骶尾椎,這四個部分就構成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第一個,由頸椎組成的,就像拉弓射箭一樣,第一個生理彎曲是一個正向的弓形,由於頭部需要相對自由的活動完成生活工作,所以頸椎是有一定活動範圍的,完成低頭抬頭搖頭等動作。第二個,由胸椎構成的,與頸椎彎曲方向正好相反。由於胸椎與肋骨以及胸骨連接構成胸廓,胸椎相對被肋骨加以固定,基本不能活動,可以保持胸腔內的壓力。第三個,由腰椎組成的,與頸椎彎曲方向相同。第四個,由骶骨尾骨構成的,彎曲方向與頸椎相反。[10]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於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於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後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上肢藉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上下肢的各種活動,均通過脊柱調節,保持身體平衡。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彈簧,能增加緩衝震盪的能力,加強姿勢的穩定性,椎間盤也可吸收震盪,在劇烈運動或跳躍時,可防止顱骨、大腦受損傷,脊柱與肋、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臟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運動功能。[11]

脊柱結構組成介紹

脊柱結構組:由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一塊骶骨(由5節骶椎融合而成)和尾骨組成。各椎節之間由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由中間的膠凍樣髓核組織和四周的纖維環所組成。椎間盤、各椎節的骨性結構、韌帶組織和肌肉共同形成脊柱的穩定結構,脊髓包括有上行至腦和由腦發出的傳導束,支配四肢和軀幹的運動和感覺。神經根從脊髓發出,將脊髓的神經信號傳導到肌肉,並將感覺形成的神經信號傳到到脊髓。骼是由多塊骨連接而成,骨和骨之間的連接叫骨連結,有的骨連結是不能活動的,如腦顱骨各骨之間的連結,有的稍微能活動,如椎骨前方椎體間的連結,還有一種是能活動的,即一般所說的關節,如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等,關節是骨連結的主要形式,骨骼肌的兩端較細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屬‍於結締組織),分別附着在相鄰的兩塊骨上,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外面包有結締組織膜,裡面有許多血管和神經,能夠收縮和舒張.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縮的特性,運動時,肌肉的收縮、舒張牽引着骨繞着關節運動,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槓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正常人的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個部分。頸椎有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個,共汁33個脊椎骨。成年人的5個骶椎長在一起成為骶骨,4個尾椎也互相融合成為尾骨;因此,實際上可以活動的椎骨僅26個。它們通過周圍的肌肉、韌帶相關節囊組成一個能活動的、並有強大的支撐力量的中軸。它起着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並將頭頸與軀幹的負荷傳導到骨盆的作用。[12]

脊柱是身體的支柱,位於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脊柱分頸、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長,能活動,好似支架,懸掛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較固定。身體的重量和所受的震盪即由此傳達至下肢,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構成,是一相當柔軟又能活動的結構。隨着身體的運動載荷,脊柱的形狀可有相當大的改變。脊柱的活動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相關脊椎骨關節突間的和諧,脊柱的長度,3/4是由椎體構成,1/4由椎間盤構成。脊柱的前面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臟鄰近,非但保護臟器本身,同時尚保護至臟器的神經、血管,其間僅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聚集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亦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亦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亦可繞過股骨小轉子至臀部,脊柱的後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彼此借韌帶互相聯繫,其淺面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捫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在脊柱前後兩面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即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僅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即可引起截癱。[13]

脊柱的運動介紹

脊柱的運動:要有很好的穩定性,同時還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才能夠更好的參與身體各個部分的運動不但要有很好的穩定性,同時還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這樣它才能夠更好的參與身體各個部分的運動,脊柱是上邊的椎體相對的比較小,下邊的是逐漸的一個增大的狀態。從正面看,我們的整個脊柱的椎骨從上到下逐漸的由小到大,這個和脊柱的負重特點是有聯繫的。因為頸椎只承擔頭部的重量;往下到了胸椎,它不但承擔頭部重量,而且還要承擔整個胸腔臟器,比如心肺的重量;那麼再往下到了腰椎,它除了承擔上面的這些臟器重量以外,還有腹腔的臟器。所以說從上到下它是逐漸的不斷增大的一個趨勢,也就是說它的負重能力是越來越強。從側面看呢,我們的脊柱它也不是一個完全直立的一根棍,它有四個生理彎曲。生理彎曲又稱為生理弧度,其中它的頸段和腰段向前彎曲,胸段和骶段向後彎曲。胸段和骶段的彎曲在嬰兒出生後就存在,而頸段和腰段是隨着嬰兒的抬頭和站立以後逐漸形成的曲度。這就是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的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生理曲度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功能適應的過程。也就是說,從小孩兒能夠在床上爬到抬頭,到能夠坐一坐,最後到站起來,在這個從坐到站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另外兩個生理曲度。

從站立到走路,到跑,直到最後人的完全成熟,能夠完成各種各樣的高難動作,這本身對於生理曲度就存在着很大的依賴性。為什麼呢?因為脊柱的彎曲基本上起到了一根彈簧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有利於直立的姿勢,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增加脊柱的彈性,更好的吸收衝擊載荷,這樣就能夠很好的緩衝在行走和跳躍時對人體產生的震盪。所以,脊柱的生理彎曲對於胸腹腔臟器,重要的是頭顱以及脊髓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沒有這個生理彎曲的存在,我們在完成各種各樣運動,比如跳躍和各種各樣具有衝擊能量活動的時候,我們的腦、脊髓、心肺和腹腔的消化道器官恐怕就很難平安無事了。所以這幅圖就告訴我們,四個生理曲度就使我們的脊柱像一根彈簧。它不但能夠緩衝衝擊,同時也能夠擴大脊柱的功能適應範圍。這樣就是說,它不但能夠吸收自身的生理性載荷,同時即使再額外給它附加一些其他的負荷,也是能夠勝任的。比如說舉重運動員可以在一瞬間舉起自身重量2倍、3倍,甚至 4 倍的重力。如果沒有脊柱生理曲度在這方面發生作用,恐怕很容易就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損傷了。

正因為脊柱有這4個生理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大彈簧,加大了緩衝震盪的能力和穩定性,所以在跳躍或劇烈運動的時候,我們才能夠避免那些運動性的損傷,同時椎間盤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震盪,防止顱骨和腦部受到損傷。除了吸收能量和減震的功能,脊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撐功能。脊柱是人體軀幹的支柱。它位於頸、軀幹和骨盆的正中。所以我們又把它看成人體軀幹的中軸,它起到支撐頭顱和構成支撐胸腔、腹腔、盆腔臟器的骨幹,同時也是上下肢的一個支持者。這樣也只有這條支柱的健康,我們才能夠「站直了,別趴下」。脊柱的另外一個保護功能就是對於我們胸腔、腹腔和盆腔臟器的保護作用。脊柱與肋骨、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重要的生命臟器,如心臟、肺、肝臟都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胸廓完整、胸廓健全,才能使我們呼吸和循環這兩大系統能夠在一個非常平穩環境當中去實現,不然就很可能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生命現象的危機。比如說一旦胸廓發生損傷,常見的肋骨骨折,把胸膜戳破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出現氣胸。

脊柱預防

什麼是頸椎病?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造成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或壓迫相鄰脊髓、神經、血管和食管等組織,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徵。統計表明,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歲左右則達50%,70歲左右幾乎為100%,可見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發生緣由

腦力勞動者的頸、肩、背常常有酸痛、麻沉的感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職業病」。有學者曾統計指出,人們的頭的重量約占體重的4.7%,約在5-10公斤之間。長期坐着讀書,伏案工作,會使頸、肩部肌肉處於牽拉,緊張狀態,久了便會產生疲勞、僵硬、痙攣,甚至小關節變形,從而刺激神經,產生痛、麻、沉的症狀。有人從小坐姿不正確,脊柱的生理曲線發生改變,形成側彎、駝背等,可加重上述症狀。不良的工作體位,不僅容易在工作中疲勞,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是頸椎病發生、發展與復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常被人忽視的問題。

如何預防

1、坐姿正確:要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鬆,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鬆弛。2、活動頸部:應在工作30分鐘左右,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後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範圍為準。使得頸椎關節疲勞得到緩解。3、防寒防濕:防風寒、潮濕,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時受風寒侵襲。頸椎病患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4、預防感染:積極治療頸部感染和其他頸部疾病。5、抬頭望遠:當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於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甚至誘發屈光不正。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後,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於頸椎的保健。6、睡眠方式:睡覺時不可俯着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低。枕頭:中央應 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並保持略後仰,不要懸空。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着看書。不要對着頭頸部吹冷風。7、避免損傷: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頸部預防保健操

1、按摩放鬆頸部梳頭或按摩頭皮:用雙手五指按住頭皮。從前向後按摩。使頭皮感覺酸脹。重複做15-20次。抓拿頸肩部:用手掌大拇指指腹部與四指相對用力,抓拿頸、肩部,使肌肉感到酸脹,每個部位重複做15-20次,從頸根部抓至肩部。2、運動頸部頭頸做前後、左右及旋轉運動:要求肩部放鬆。頭部運動時要緩慢。每次運動頭都要回到中間的位置。共有3組動作,每組重複15-20旋肩及縮肩運動:頸部放鬆,頭保持中間位置。慢慢把雙肩由後向前旋轉幾次,再反方向旋轉幾次,再儘量向上聳肩抬起。維持5秒後,放鬆。重複做15-20次。3、增強頸部肌肉的鍛煉前後肌群鍛煉頸前曲肌群鍛煉:將手放在額頭上,慢慢將頭部向前壓,手持續阻擋頭部壓來的力量;頸後伸肌群鍛煉:將手放在腦後,頭部向後壓。其餘步驟同前。頸部肌肉鍛煉時,不宜用力過猛,不宜突然放手減壓,一定緩慢。否則會造成肌肉的損傷。4、伸展肩背部肌肉雙下肢交替呈現弓步站立。雙上肢上、下交替,同時用力帶動肩部向後擺動。每側連續擺4次。重複做15~20次。5、頸部自我牽引頭在中間位置。雙臂交叉放在胸前並向下用力,頭向後平行回縮,下巴內收,維持6秒後,慢慢放鬆,重複做15-20次。[14]

正常人的脊柱

正常人體的脊柱:由26塊椎骨組成,其中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腰椎下方有骶椎和尾椎各1個,骶尾骨與骨盆相連,嬰幼兒時期椎骨有32-33塊,隨年齡增長,5塊骶椎融合成一塊骶骨,尾椎融合成一塊尾骨。每塊椎骨之間有椎間盤隔開,使椎骨間具有一定活動度,正常人脊柱分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個部分。頸椎有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個,共汁33個脊椎骨。成年人的5個骶椎長在一起成為骶骨,4個尾椎也互相融合成為尾骨;因此,實際上可以活動的椎骨僅26個。它們通過周圍的肌肉、韌帶相關節囊組成一個能活動的、並有強大的支撐力量的中軸。它起着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並將頭頸與軀幹的負荷傳導到骨盆的作用。[15]

脊柱結構的正常解剖,一般見於教科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脊柱的結構。有的患者檢查過後,很是茫然,如腰椎L3-L4椎間盤突出,總是問個不停,不知道病因,更有甚者不知道腰椎在哪兒?人在出生後一年,胸腰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是在第2年融合,骶椎較晚,約在7~10歲融合。正常人有24個椎骨,即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腔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出生3個月就會形成永久性彎曲,18個月學走路時,出現前凸彎曲,使身體在腰部以上直立。這樣就出現了4個矢狀面彎曲,這幾個彎曲部位,也是經常發病的部位,尤其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背痛的發病基礎。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構成,骨皮質薄。椎管錐孔之間的一條椎管,用以保護其中的脊髓。腰3的橫突最長,是腰背肌肉的着力點,棘突是由左右椎板匯合而成的。各椎骨之間靠椎間關節及許多韌帶連結,椎間盤是連接各椎體的主要結構,是由位於中央的髓核和周圍包繞着的纖維環構成。脊柱的血液供應,是穿椎弓供應椎弓根,橫突和棘突。脊柱的神經供應是脊柱的返支(竇椎神經)的作用,刺激竇椎神經可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經痛。腰骶關節與骶髂關節是脊柱連接骨盆和下肢,並將軀幹所承受的力傳遞到下肢的交接點,作用在於穩定和有效的傳達動力,腰背痛可分為原發痛和繼發痛,牽涉痛或感應性痛,以及神經性痛三種。具體病種可分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椎弓崩裂、胸腰椎骨折、椎管狹窄症、胸腰椎結核症、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及椎管內腫瘤、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症、退變滑脫、化膿性脊柱炎、腰骶畸形、小關節紊亂、頸肩痛和風濕勞損所致的腰背痛。[16] 脊柱內包裹着脊髓,並在各個椎體間的雙側發出神經,控制軀幹與四肢的感覺、運動以及大小便,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脊髓,維持人體活動和承載負荷。正常的脊椎,像竹子一樣一節一節的。從正面和背面看,都應該是成一條直線的。從側面看則有4個生理彎曲:頸椎和腰椎向前凸;胸椎和骶椎向後凸,如果靠牆站立時,後腦勻、肩胛部、臀部接觸牆壁,頸部和腰部應有一掌的空隙。這就是脊柱端正的標誌。正確的站立姿勢應使頭、頸、軀幹和腳縱軸在一條垂直線上,也就是挺胸收腹和兩臂自然下垂,這樣人的體態就能優美、挺拔,人也顯得精神和自信。[1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