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緣婆羅門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膜緣婆羅門參(學名:Tragopogon marginifolius Pavl.)是菊科婆羅門參屬植物,根粗,垂直直伸,總苞片8枚,披針形,先端漸尖,生長於海拔850-1400米的荒漠礫石地,分布於新疆(石河子、烏魯木齊、霍城、伊寧)等地。
- 中文名膜緣婆羅門參
- 拉丁學名Tragopogon marginifolius Pav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鴉蔥亞族屬婆羅門參
- 屬種膜緣婆羅門參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俄羅,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垂直直伸。莖直立,高12-40(60)厘米,自基部或自中部分枝或不分枝,有溝紋,無毛或有時在頭狀花序之下有柔毛。基生葉和中下部莖葉寬披針形,皺波狀,寬1-2 (3)厘米,最寬處在中部以下,半抱莖,邊緣白膜質,先端漸尖;上部莖小漸小,與基生葉及中下部莖葉同形。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膨大。總苞圓柱狀鐘形,長2-4厘米。總苞片8枚,披針形,先端漸尖。舌狀小花紫色。邊緣瘦果長1.1-1.3厘米,有縱肋,有肋成翼狀,沿肋有尖銳的鱗片,向上突然收縮成粗喙,喙長7-9毫米。冠毛淡黃色或淺紅褐色,長2.5厘米。花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50-1400米的荒漠礫石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新疆(石河子、烏魯木齊、霍城、伊寧)。俄羅斯歐洲部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季節
一般採用春播秋收北方地區5-6月播種,10月下旬收穫,收穫後進行窖藏。南方地區6月份播種,10月下旬成熟,植株可在露地過冬,隨時食用隨時挖收。為了延長供應期,也可採取春種夏收的栽培方式。
施肥
在播種前一年深耕,使土地充分晾曬,耕作層要在50厘米上下。播種前施入基肥,每畝用腐熟的牛馬糞或其它廄肥2500kg,深施40-50厘米。
管理
播種後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覆蓋稻草等保墒防干,勤澆水。播後大約10-12天出苗,揭去覆蓋物。待幼苗長成後間苗,2-3次間苗後,最後定苗時株距也分別為35×25厘米,間苗時要注意區別幼苗和雜草。生長期間應及時中耕,拔除雜草,一般在封壟前中耕2-3次。在肉質根增長前期進行2-3次追肥。在肉質根增長中期每畝可追施硫酸銨5千克。夏季生長中要注意排除田間積水,施肥要避免濃度過大,並要離根部稍遠一些,以免燒根。
採收
婆羅門參的根部極耐寒,只要在冬天不十分寒冷的地區,可以露地過冬或去除葉片梢部,鋪上一層覆蓋物過冬。在冬天寒冷的地區,可將根部挖出,貯藏於冷窖中,下墊濕沙子,留幾寸葉片,可長期貯存。但貯藏時間如果過長,其牡蠣鮮味將顯著減少。
病蟲防治
葉斑病
病害診斷:只為害葉片,葉片發病以下部老葉發病為多。在葉片上產生長圓形、長條形病斑。病斑邊緣不整齊,黑褐色,邊緣色深,中央色淡。病斑外圍常褪綠,枯黃。重病時病葉提早枯死。致病菌為一種鏈格孢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叢生,常1-3根一叢,淡青褐色,直或彎曲,有1-3個隔膜,頂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狀,淡褐色,有3-7個橫隔膜,1-3個縱隔膜,頂端胞細長,無色。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起越冬菌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引起田間發病。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灌溉水傳播。分生孢子萌發產生芽管,由傷口侵入,也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病勢在田間發展較慢,但在溫濕度條件適宜時病害也會迅速發展。病菌要求高溫、高濕條件。病菌在10-32℃範圍內均能生長,最適溫度24-26℃。要求90%以上相對濕度,有水滴存在時才有利於分生孢子的萌發。
防治措施:⑴精細整地,適時播種或定植。密度不宜過大。⑵施足糞肥,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尤其是鉀肥。合理灌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注意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⑶適時培土,疏掉下部老葉、黃葉。發現病葉及時摘除深埋。⑷發病初期及時噴布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
下級分類
頭狀婆羅門參 Tragopogon capitatus S. Nikit.
長莖婆羅門參 Tragopogon elongatus S. Nikit.
纖細婆羅門參 Tragopogon gracilis D. Don
中亞婆羅門參 Tragopogon kasahstanicus S. Nikit.
膜緣婆羅門參 Tragopogon marginifolius Pavl.
黃花婆羅門參 Tragopogon orientalis L.
蒜葉婆羅門參 Tragopogon porrifolius L.
婆羅門參 Tragopogon pratensis L.
北疆婆羅門參 Tragopogon pseudomajor S. Nikit.
紅花婆羅門參Tragopogon ruber S. G. Gmel.
沙婆羅門參 Tragopogon sabulosus Krasch. et S. Nikit
西伯利亞婆羅門參 Tragopogon sibiricus Ganesch.
準噶爾婆羅門參 Tragopogon songoricus S. Nikit.
高山婆羅門參 Tragopogon subalpinus S. Nikit.
代表植物
婆羅門參
二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圓柱狀。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縱溝紋,無毛。下部葉長,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基部擴大,半抱莖,向上漸尖,邊緣全緣,有時皺波狀,中上部莖葉與下部葉同形,但漸小。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植株含少數頭狀花序,但頭狀花序生枝端,花序梗在果期不擴大。總苞圓柱狀,長2-3厘米,總苞片8-10枚,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3厘米,寬8-12毫米,先端漸尖,下部棕褐色。舌狀小花黃色,干時藍紫色。瘦果長灰黑色或灰褐色,長約1.1厘米,有縱肋,沿肋有小而鈍的疣狀突起,向上急狹成細嚎,喙長0.8-1.1厘米,喙頂不增粗,與冠毛連結處有蛛絲狀毛環。冠毛灰白色,長1-1.5厘米。花果期5-9月。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主病後體虛;小兒疳積;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葉3-12g;根15-30g。外用:適量,搗汁搽。
食用
婆羅門參的肉質根以鮮食為佳,風味由於牛蒡,有濃郁的牡蠣香味,可以烤、燉、炸或作湯等。其中以切薄片掛蛋糊油炸味道鮮美,似鮮炸牡蠣。其根皮有切口時會溢出白色汁液,易迅速變褐,故需即切即做。除鮮食外,還可以儲藏與加工。其嫩葉可做沙拉或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