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古尋跡(楊成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古尋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自古尋跡》中國當代作家楊成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古尋跡

說起千山的名人軼事,更是存在諸多史實和傳說,即使無證可考的也要反覆提起,也許隨着研究的深入,真能為這些歷史典故找到確切出處。一些當地學者也都曾經尋得蛛絲馬跡,比如跟唐王和薛禮有關的拴馬石,與王爾烈相關的木魚石等等。跟康熙帝有關的歷史資料一直很充分,但又說他東巡路過千山,去過五大禪林的五座寺院卻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幾個寺院雖然都具規模,但相對比較分散,分布在千山的不同溝壑之中,想一併走到完全沒有可能。去過龍泉寺和祖越寺卻是歷史史實,其它寺院是跟這兩個相近的寺院一樣,僧人按人頭都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倒是真的。

如果說名人是遊人循跡的重點,其實如果有機緣的話,還可以從千山的碑、塔、銘、甚至石中探尋到更多的史實,那麼另外一個時間更早的、同樣值得追溯的歷史名人還有李洪願。「李洪願(1094-1161年)金代東京(今遼陽)渤海人,金太祖第三子完顏宗輔的側室,金世宗完顏雍的母親。在遼陽出家,法號為『通慧圓明大師』,後因『人事紛紜,疲於應接』,來到千山靈岩寺正觀堂靜修,死後葬於遼陽。世宗即位後,尊諡李氏為貞懿皇后。據考證,正觀堂位於今鞍山千山祖越寺東南小山山頂。」這是遼寧省博物館佛教展廳里,牆上的展板一段關於她的文字記載。

依1981年開始的文物普查時,在1982年6月7日,遼陽首山東王莊農戶藏主姚氏報送市文保部門的《通慧圓明大師塔銘》(現館藏於遼陽博物館)也有此相關記載。「通慧圓明大師,即金世宗完顏雍之母李洪願,金皇統五年(1145年)五十二歲入遼陽大清安寺為比丘尼,法號通慧圓明大師。尊諡為貞懿皇后。《金史》雖有傳,但不詳細,有存疑,《塔銘》可校《金史》之誤。」碑銘共計有501字,記載了李洪願的出身家世、寡居後出家、死後安葬追封等事。乃其子完顏雍任東京留守時於正隆六年(1156年),為其母李洪願李氏即通慧圓明大師建塔的塔銘。內容彌補了金史文獻的漏記,也豐富了《金史·睿宗貞懿皇后傳》。其銘文為北平李彥隆撰書,李為李氏親屬當時為屬下掌判刑案的六品推官。

說的是遼金太祖完顏旻即完顏阿骨打統治時期的1116年之後,金兵統領了東京遼陽府,為了鞏固籠絡地方政權的需要,詔令聯姻。在此背景之下,渤海大戶桂州觀察史李候之女李洪願,遠嫁上京比她小兩歲的阿骨打第三子、時任職至左副元帥後被追封為許王的完顏宗輔(1096—1135)作次妻。其子金世宗完顏雍(1123年―1189年)登基後為其父改名為宗堯,並追封廟號「睿宗」,天會十三年(1135年),完顏宗輔征戰途中病世,其母寡居時41歲,那時完顏雍也只有12歲。李洪願不願接受女真人續婚族人的舊俗,潛心撫養兒子成為大業之才,文以漢人儒家思想文化培養兒子的禮儀仁孝品德,同時武又教導其傳承世襲民族的驍勇善戰,直到完顏雍16歲從軍後。完顏雍為人寬厚善良有勇有謀,常隨族人們四處征戰,得到將士們的擁戴,將士們都很推崇他,據說「國人推為第一」。因此金熙宗完顏亶皇統年間就以其為宗室子授光祿大夫,獲封葛王,亦為兵部尚書。

李洪願在完顏雍從軍後出宮返回遼陽故里,修心靜養期間結得佛緣。便於寡居十年之後的1145年,趁金熙宗完顏亶出巡訪遼陽之際,當面提出申請自願剃度出家為比丘尼。金熙宗也信奉佛教,認為皈依佛門的出家之路也是這位族裡長輩遺屬的最好歸宿。因此不但答應請求如其所願,還破例為此賜內府撥款巨資白銀30萬兩,為其在遼陽修建大清安禪寺。金熙宗更是親賜李洪願法號「通慧圓明」大師,並賜紫色(僧為紅色、尼為紫色)袈裟一襲。還親筆御敕題寫了金字匾額「大清安禪寺」,高掛於廟門之上,並於西北另建「垂慶寺」尼院供其獨居。等到1155年以後,完顏雍出任東京留守時,得以與已出家10年的母親相見,母子倆往來於官邸與寺院之間。

後因「人事紛紜,疲於應接」,通慧圓明大師來到千山靈岩寺(今祖越寺)正觀堂靜修,大起浮圖,擴大了千山靈岩寺及佛教的影響,因此當時的靈岩寺也稱皇家寺院。在靈岩寺遺址內,當年金世宗完顏雍探母時住的建築「蟄龍亭」尚存。正觀堂位於鞍山千山祖越寺東南小山山頂。至今從遺址上看,祖越寺的建築群曾經非常壯觀,有七個建築群落構成七層殿,大約有60餘幢廟堂。明代嘉靖年間,山洪暴發將大部分廟宇沖毀。

1161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通慧圓明大師圓寂,葬於垂慶寺塔園。根據《金史·睿宗貞懿皇后傳》記載:「後自建浮圖於遼陽,是為垂慶寺。臨終,謂世宗曰:鄉土之念,人情所同。吾已用浮圖法置塔於此,不必合葬也。我死勿忘此言。世宗深受遺命,乃即東京清安寺建神御殿,詔有司增大舊塔,起奉慈殿於塔前,敕禮部尚書王兢為塔銘,以敘其意。」同年的農曆十二月十九日,完顏雍登基稱帝是為金世宗,尊諡通慧圓明大師為貞懿皇后。將其生前寢園改稱「孝寧宮」。第二年,又增修了李氏葬身塔,塔前建「奉慈殿」。

據金史書記載,金代御史王寂曾於明昌辛亥年(1191年),二次南巡時曾到過千山靈岩寺考查。他對通慧圓明大師時居住過的靈岩寺做過考證,證實完顏雍多次到千山靈岩寺看望其母。他在《鴨江行部志》里是這樣記載的:「是時世宗尚居潛邸,末幾留守遼陽,凡伏臘休沐躬詣焉,問安視膳或留信。」就是說其母在哪裡寺院修行,完顏雍就到哪裡寺院去時常探望。在現在千山的靈岩寺遺址內,當年金世宗曾經住的建築遺址「蟄龍亭」尚存。位於寺無憧塔南約1000米處,八寶琉璃井西約500米孤峰之上。

另外一個佐證也來源於靈岩山舊址,1997年在千山靈岩寺遺址施工時,意外發掘出30餘萬枚,77種錢文的古錢珍寶幣,歷史跨度在兩漢至金代之間。通過仔細清點分類,種類大致分為兩漢時期、唐代、五代十國、宋代、遼、西夏、金代等朝代古錢珍寶幣等等,這批窖藏古錢珍寶幣出土在千山靈岩寺遺址內,而靈岩寺興盛於遼金時期,元末明初因暴發山洪被沖毀。從當時出土情況可以分析出,兩大缸古錢幣都是穿串整齊碼放就掩埋在寺僧居住的寮房內。縱觀各種史實資料記載中提示,靈岩寺舊址出土數目如此異常之多的窖藏古錢珍寶幣,一定與史上通慧圓明大師有關。要說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孝敬母親在千山靜修,每次去免不了要捐巨資護法,給靈岩寺尼眾日後開銷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否則依照當時其它各寺院現狀,僧人日常都難以為繼,更不會存有大量錢幣盈餘的道理

實地走訪靈岩寺,金代建築風格的雙塔還完整地保留着,也稱千山雙塔。位於千山靈岩寺後山觀音殿後。無幢塔南,南台東南側。雙塔東西並峙,相距不過十米,塔身均為六角七級密檐實心石塔,為千山粗粒花崗岩石建築,雕蓮花瓣,其建築風格與無幢塔相同,也是同時期所建,塔面上方已風蝕看不出任何雕飾,塔座歷經維護維修,現圍有圍欄。比照建塔精緻程度應該為寺院當家尼師舍利塔,而十三級的無幢塔應該是更久之後的寺院當家師高僧大德的舍利塔,所以等級還是制式都相對高級一些。後山一空處,至今還堆積着大量同時期的青色磚瓦殘片,有紋磚、布紋瓦片、遼白瓦片、褐釉瓷片等,還有幾塊雕刻細微石蓮瓣紋的經幢殘件,2018年相對刻有完整圖案的殘片被收藏於寺內妥善保管。現在靈岩寺的當家師也是一位在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

千山就是如此神奇地蘊含着陳年史話,無論何時接近都能引出一段曠世傳說。山石有靈,古樹有春,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名人志士締造各自的傳奇。如果不是工作的原因,很難知道這些淹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千山歷史,也正是由於工作的原因,才知曉我們了解的千山僅僅是皮毛,甚至於我們今生都難以走遍各個山頭,儘管說起來是屈指可數。但是勾連起來的歷史古蹟以及相關的人和事,那就可能涉及的是要踏遍萬裏海疆、回溯到千年前。[1]

作者簡介

楊成菊,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遼寧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