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卮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藝苑卮言》,中國古代詩文評論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藝苑卮言》8卷,為《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說部七種之一,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收有本書。本書詩文並論,以詩為主。論文方面,認為一切見於文字記錄的書面語言,都應該看成是史。但其中有「實」有「華」。認為文學作品必須是「五色錯綜,乃成華采」,「經緯就緒,乃成條理」。詩歌藝術推崇格調說,同時認為格調本於才思。「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由此而進入藝術意境的探討。指出張(籍)、王(建)樂府善於徵事言情,而缺點是「境皆不佳」。何謂佳境呢?「遠近之間,遇境即際,興窮即止,坐不着論宗佳耳」。就是說,境是一種成熟的藝術構思在適當情況下恰到好處的表現。意境離不開才思,而不以騁才極思為能事;能融化一切材料,而要看不出融化的痕跡。如何才能達到佳境呢?不反對由功力以求工,但必須「由工入微,不犯痕跡」;也不否認法,他認為《詩三百篇》和《古詩十九首》都極自有法。要「由工入微」,而不尺尺寸寸,停留於一字一句之法,由是,主張學詩應從學習古人入手,然而必須是「漸漬汪洋」,最後歸之於「一師心匠」。只有出自心匠,才能「氣從意暢,神與境合」,隨物賦形,無施不可。否則即便是善學古人,能夠左右逢源,取之無礙,然而「招之而後來,麾之而後卻」,終究是古人的東西。
本書的偏頗在于堅持「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排斥中唐以後的作家作品。對此,作者在晚年也有所悔悟。本書的理論,不但在當時影響很大,後世也極為推崇,胡應麟甚至將王世貞與李白、杜甫作比。
作者介紹
作者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弇州山人。明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遷青州兵備副使,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京師與李攀龍、宗臣、謝榛、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稱七子(後世稱為「後七子」),為首領,獨主文壇20年,地望位顯,海內文人多奔其門下。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續稿》207卷,《讀書後》8卷。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