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芥子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芥子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乾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
【藥材歷史考證】
芥的始載本草為《名醫別錄》。
《本草經集注》云:「似菘而有毛,味辣。」
《新修本草》云:「此芥有三種,葉大子粗者,葉堪食,子入藥用,熨惡注至良;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其子但堪為齏爾;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一種葉大,子白且粗,名曰胡芥,啖之及藥用最佳,而人間未多用之。」
《本草拾遺》云:「白芥生太原。如芥而葉白,為茹食之,甚美。」
《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極辛辣,此所謂青芥也。……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藥者最佳。」
《本草衍義》曰:「芥似蕪菁,葉上紋皺起,色尤深綠為異。子與苗皆辛,子萬甚,多食動風。……又白芥子,比諸芥稍大,其色白,入藥用。」李時珍曰:「芥有數種。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皺葉芥,大葉皺紋,色尤深綠,味更辛辣。二芥宜人藥用。」
李時珍又曰:「白芥處處可種,但人知蒔之者少爾。以八九月下種,冬生可食。至春深莖高二三尺,其葉花而有丫,如花芥葉,青白色。莖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風大雪,須謹護之,乃免折損。三月開黃花,香郁,結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黃白色。又有一種莖大而中實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雖是芥類,迥然別種也,然人藥勝於芥子。」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芥子相符。白芥,又名胡芥,其始載本草為《新修本草》,此後的諸家本草均認為以白芥子入藥為佳。
【植物形態鑑定】
1.白芥:
一年生草本,高達75~10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硬單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大頭羽裂,長5~15厘米,寬2~6厘米,有2~3對裂片,頂端裂片寬卵形,長3.5~6厘米,寬3.5~4.5厘米,常3裂,側裂片較小,葉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兩面粗糙,有柔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1.5厘米;莖上部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4.5厘米,葉緣有缺刻狀裂齒,葉柄長3~10毫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具多數花,果期長達30厘米,無苞片;花梗長5~14毫米;萼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毫米;花瓣4,淡黃色,倒卵形,長8~10厘米,具短爪;雄蕊6,4長2短;雌蕊1,由2心皮組成2室。長角果圓柱形,長2~4厘米,具粗硬毛,果瓣2,每果瓣有3~7條平行脈,果端喙呈劍狀,稍壓扁,長6~15毫米,每室有種子1~4粒。種子球形,直徑1.5~2.5毫米,淡黃白色。花果期6~8月。
2.芥: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幼時常具刺毛,老時無毛,有辣味,無肉質膨大的塊根、塊莖或葉柄基。莖直立,有分枝。基生葉寬卵形至倒卵形,長15~35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形,大頭羽裂,有2~3對裂片,或不裂,邊緣均有缺刻或牙齒,葉柄長3~9厘米;莖下部葉較小,有短柄,不抱莖;莖上部葉狹披針形,長2.5~5厘米。總狀花序頂生,花後延長;花梗長4~9毫米;萼片4,淡黃色,長圓狀橢圓形,長4~5毫米;花瓣4,黃色,倒卵形,長8~10毫米,爪長4~5毫米;雄蕊6,4長2短;雌蕊1。長角果線形,長3~5.5厘米,寬2~3.5厘米,果瓣僅有1條中脈,果端有6~12毫米長的喙;果梗長5~15毫米。種子球形,直徑1~2毫米。花期3~5月,果期5~6月。
【藥材性狀鑑定】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摺疊的子葉,有油性。氣微,味辛辣。
2.黃芥子較小,直徑l~2毫米。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藥材顯微鑑定】
1.白芥子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為黏液細胞,有黏液質紋理;下皮為2列厚角細胞;柵狀細胞層為1列石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外壁菲薄。內胚乳為l列類方形細胞,含糊粉粒。子葉及胚根薄壁細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黃芥子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切向延長;下皮為1列菲薄的細胞。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粉末約1克,置硬質試管內,加固體氫氧化鈉1小粒,酒精燈上灼熱,融熔,放冷,加水2毫升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毫升,加5%鹽酸酸化,即有硫化氫產生,遇到新制的醋酸鉛試紙,顯有光澤的棕黑色。(檢查異硫氰苷類)
2.取亞硝基鐵氰化鈉1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述樣品濾液1~2滴,顯紫紅色。(檢查異硫氰苷類)
【生境分布】
白芥原產歐洲。我國遼寧、山西、山東、安徽、新疆、四川等省區均有引種栽培。芥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採集加工】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飲片炮製】
1.芥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炒芥子:取淨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黃色有香辣氣。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辛,溫。歸肺經。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內服:3~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外敷有發泡作用,皮膚過敏者忌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防潮。 [1]
【鑑別要點】
白芥子與黃芥子形狀相似。主要區別點是前者種子灰白色而粒較大,具細微網紋;而黃芥子則色黃(少數紅棕色),粒較小為異爾。
【名典鑑別】
①梁•陶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其子可以藏冬瓜。又有莨(音浪),作菹甚辣。」
②唐•蘇恭曰:「芥有三種:葉大子粗者,葉可食,子入藥用;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子但作齏;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西戎來。」
③宋•蘇頌曰:「芥處處有之。有青芥,似菘,有毛,味及辣。紫芥,莖葉純紫可愛,作齏最美。有白芥,見本條。其餘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錄。大抵南土多芥。相傳嶺南無蕪菁,有人攜種至彼種之,皆變作芥,地氣使然耳。」
④明•李時珍曰:「芥有數種: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皺葉芥,大葉皺紋,色尤深綠,味更辛辣。二芥宜入藥用。……四月食者,謂之夏芥……其花三月開,黃色四出,結莢一二寸。子大如蘇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過為芥醬,以侑肉食,辛香可愛。」
⑤清•《本草從新》:「白芥子。辛溫入肺,北產者良。」
【快速鑑別】
1.白芥子:種子近球形,直徑2~2.5mm。表面呈灰白色至淡黃色,光滑,放於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網紋,一端具圓形淡褐色種臍。去掉種皮可見肥厚子葉2片,油質,相互縱向摺疊,胚根包藏於其間。氣微,味辛辣。
2.黃芥子:種子似上種而較小,直徑1.2~1.8mm。表面呈鮮黃色至黃棕色,少數為暗紅棕色。氣微,味極辛辣。研碎加水浸濕後,有特異辛烈臭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