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丹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丹內戰是當今世界歷時最長的內戰之一,也是產生原因最複雜、衝突解決最棘手的內戰之一。就其進程而言,蘇丹內戰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955年至1972年為第一階段,稱第一次內戰;1983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稱第二次內戰或新內戰。 [1]

蘇丹概述

蘇丹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乍得中非共和國,南毗南蘇丹,東壤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在南蘇丹未獨立之前,蘇丹原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011年初,南蘇丹舉行投票,就是否脫離蘇丹共和國的統治而獨立作出選擇,2011年7月,擁有原來蘇丹75%以上石油產量的南蘇丹正式宣告獨立。2011年10月,美國向南蘇丹等國派遣特種部隊。其實,從2005年1月在美國的干預下,蘇丹各方達成《全面和平協議》的那天起,南蘇丹獨立的結果就已註定。因為在這個「協議」里,蘇丹政府最終同意在經過6年過渡期後,允許南方就是否獨立舉行南方全民公決。1999年8月蘇丹出口了第一船石油,漸變為一個石油出口大國。蘇丹漸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第一次內戰

蘇丹1956年獲得獨立。蘇丹居民分兩部分,北部為大部分講阿拉伯語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南部為大部分信奉原始宗教的土著黑人。從獨立時期起,南北之間就爆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內戰。蘇丹內戰連綿原因很多,在歷史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是非洲黑人的領地;蘇丹是阿拉伯語,其原意就是「黑人的國家」;原始的黑人以部族的方式,生存、繁衍。自公元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向尼羅河兩岸遷徙,遷徙的阿拉伯人帶來了崛起的伊斯蘭文化;從蘇丹北部開始,逐漸將黑人向熱帶雨林、山地、沼澤各種地形盤根交錯的南部地區擠壓。信奉拜物教的黑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從文化和信仰上開始發生衝突,兩方的鬥爭從來也沒有停息過。

1955年蘇丹醞釀獨立,北部的阿拉伯人接管了政權,並將阿拉伯語作為蘇丹唯一的國語,在向黑人占90%以上的南部地區派出的幾百名官員中,只有四名黑人;在英國統治時期,受過英語教育的黑人精英,被排斥在政治決策層之外;原本極度擔心奴隸貿易制度捲土重來的南方黑人,對新生的國家機器徹底失去了信心。「南方獨立運動」開始在黑人組成的南方軍隊中醞釀。

1955年9月,以南方黑人為主的部隊拒絕被調往北方的命令,公開譁變,發動了武裝叛亂。蘇丹軍界的黑人,紛紛逃亡南方,加入了叛亂隊伍,形成了一支足以和政府軍抗衡的武裝力量。剛剛獨立的蘇丹,不是調整政策,緩解民族矛盾;而是非常不明智地採用了鎮壓的手段;於是、蘇丹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第二次內戰

1983年,由於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影響。蘇丹下令取消對南方自治區自治地位,硬要在南方基教地區實行伊斯蘭教法。正在南方任司令的加朗一怒之下,率部起義。打響了蘇丹內戰的第一槍。加朗將自己的武裝按照中國軍隊的名稱命名為「人民解放軍「(PLA)。外界稱為「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

由於蘇丹南方地廣人稀,政府軍兵力不足,分散部署更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加上當地草原、熱帶雨林、山區、沼澤各種地形盤根交錯,地形十分複雜善於打游擊。加朗利用這個特點,在南方的廣大地域打起了游擊戰。

1983年11月7日,加朗率部突襲了重鎮馬爾萬,消滅城中的政府軍。並趁勝包圍納賽爾城,將全城封鎖了7天,占領了一部分城區。蘇丹政府軍與埃及空軍派出米格-21等戰機空襲人民解放軍。當時人民解放軍缺乏防空兵器,加朗為保存實力,撤圍轉移。這場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用少量的高炮擊落政府軍一架直升機。

蘇丹政府軍企圖奪回馬爾萬。加朗指揮部隊擊敗蘇丹政府軍的進攻,政府軍地面部隊損失慘重外,陣亡400多人外,還損失了三架直升機。馬爾萬戰役的勝利讓人民解放軍聲望大振,政府軍中的南方黑人紛紛開小差前來投效。到1984年初,通過收編政府軍的逃兵,人民解放軍達到了5個滿編營共5000人。部隊多為前政府軍正規軍,而且武器精良。人手一枝AK-47自動步槍或RPG-7火箭筒。還從政府軍手中繳獲了不少薩姆-7防空導彈,擁有了防空力量。

1984年2月8日,人民解放軍利用政府軍兵少分散部署弱的缺點。僅2天圍攻就拿下了馬拉卡拉。到了4月,又多個孤立的政府軍據點被人民解放軍攻陷。政府軍派出飛機搜索轟炸人民解放軍,反被擊落2架米格-21。

到了雨季,北方與南方的通路被大水切斷。人民解放軍趁機又奪下了政府軍剩餘的據點,政府軍被孤立在幾個大城市的飛地里。為了給被圍的政府軍送補給,蘇丹政府從外國引起了6架運輸機,其中2架被送給蘇丹海軍作為蘇丹海軍巡邏機。其餘用於向南方空運補給。另外,在向南方運送補給時,蘇丹政府還啟用了C-130運輸機和安-12運輸機。

1985年2月,3500名人民解放軍分兵兩路包圍朱巴。當地政府軍和民兵防衛堅固。人民解放軍屢攻不克。加朗果斷改變策略,趁蘇丹政府軍全力援救朱巴後方空虛之機,率部下乘着豐田卡車,機動突襲了政府軍約博馬和伊羅勒。兩地的政府軍千餘人被全殲,損失巨大。此事驚動了喀土穆,尼邁里因這此失敗下野。

南方人民解放軍趁北方政治混亂之機。加劇攻勢。奪下了更多的政府軍據點,所有躲在據點內的政府軍都被分割殲滅。1985年4月14日,一架政府軍的水牛型運輸機被人民解放軍擊落,機上4名飛行員喪生。

1985年7月起,利比亞的卡扎菲本着「同宗同教「的感情援助蘇丹政府。而人民解放軍沒有外界的支持,仍能獨自擊敗政府軍的圍剿,而且越打越強。

1985年7月,人民解放軍放出警告,因為蘇丹政府用民航客機運送兵員,如果政府軍繼續這一行徑,人民解放軍不得不將民航客機作為打擊目標。1986年8月16日,人民解放軍將警告付諸實施,用從政府軍手中繳獲的薩姆-7導彈擊落一架蘇丹民航客機,機上70人無一生還。 1985年底。蘇丹政府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向南方的認為是親政府的部落放發包括中國56式衝鋒鎗,俄羅斯AK-47等在內的大量武器。想實施南方人打南方人的政策。結果這搬起石頭砸了自已的腳。南方部落拿到武器後就加入人民解放軍。蘇丹政府花巨資購買的武器反過來裝備了自己的敵人。

1986年,政府軍主力集中起來,準備在1986年開年向人民解放軍發動大規模攻勢。不料,人民解放軍先發制人發起攻勢,消滅了阿多克地區的政府軍,隨後他們又重創了朱巴的政府軍。

利比亞見政府軍屢戰屢敗,便希望蘇丹與人民解放軍達成停火。4月4日,政府軍一架水牛型運輸機在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博爾地區被擊落。機上的16名遇難者中有7人是政府負責與人民解放軍官員。這一事件讓調解努力徹底失敗。之後,人民解放軍打下了瓦烏市。

1986年11月,屢敗屢挫的政府軍集中5000人的兵力,配以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發起大規模攻勢。卻又一次敗在加朗的人民解放軍手下。損失數百人,十多輛T-55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

1987年年初,雙方圍繞着瓦烏重組兵力,準備再次展開決戰。5月11日,一架政府軍C-130運輸機被人民解放軍的薩姆-7地對空導彈擊落,機組5人全部遇難。機上的軍用物資被人民解放軍繳獲。由於連戰皆捷,到1987年人民解放軍的兵力已達22000人。

1988年初,人民解放軍發起代號為「光明之星「的大規模進攻。蘇丹政府軍頑強抵抗,還匆忙將從利比亞援助的米格-23戰鬥轟炸機投入作戰。仍不能抵抗人民解放軍的攻勢,朱巴、瓦烏、托里特爾、馬拉卡爾、本秋、烏瓦勒、倫拜克、亞勒、納賽爾、阿庫巴、耶伊、博爾馬里迪、穆那德里等南方各座城鎮均陷入人民解放軍之手。到了7月,加朗宣布,整個南方已被人民解放軍解放。此時南方人民解放軍已有44000多人。

1989年,巴希爾軍政府軍上台。他主張在蘇丹施行比尼邁里更加極端的宗教主義。 到了1991年,蘇丹巴希爾政府得到了伊朗和利比亞這些伊斯蘭反美國家的支持,而蘇丹南方人民解放軍得到了肯尼亞和烏干達、埃塞俄比亞這些基督教國家的支持。黑非洲各國都將加朗視為頂住蘇丹伊斯蘭革命風暴的支柱。

巴希爾在以往的歷次戰爭失敗中引取了教訓,採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整頓軍隊內部,加強宗教極權

1991年4月中旬,巴希爾政府宣布粉碎一次政變,20名軍官被處決。8月中旬,國民黨、民主聯合黨等一批主張伊斯蘭世俗化的軍官準備政變,計劃立即處決巴希爾和宗教領導人圖拉比,宣布取消國家伊斯蘭法。推行面向阿拉伯國家的外交政策。結果被偵破,8月20日,包括10名現役軍官、一批退役軍官和前教育部長巴克里·阿代爾,民主聯合黨領導成員前衛生部長艾哈邁德·巴希爾等人被逮捕。1992年2月,又一起政變被破獲,41名軍官被捕,100餘名指揮官被撤換。

二是花巨資改善軍隊裝備

1991年和1992年,蘇丹政府與中國、伊朗、白俄羅斯等國簽署了一系列軍火協議,耗資4億多美元。購置了大量軍火。除了原先從利比亞蘇聯處得到的T-55坦克、美國M41、M47、M60外,還從中國購進了62式輕型坦克、59式坦克。還有蘇制T-62坦克和大批導彈、機槍、大炮。空軍方面,從中國購買了12架殲-7戰鬥機,從利比亞討來了12架米格-23戰鬥轟炸機,蘇丹政府軍空軍還將老的8架米格-21戰鬥機從單座改造成雙座,以適應於對地攻擊。海灣戰爭時,有大批伊拉克飛機為躲避轟炸逃到伊朗,伊朗將這其中10架米格-23飛機提供給蘇丹。1992年起,伊朗人又提供了22架殲-7戰鬥機。殲-7隻需簡單的維護和保養,十分適合於蘇丹航空技術人員缺乏的國情。蘇丹空軍的殲-7、殲-6、殲-5戰鬥機的維護工作由中國技術人員負責,而蘇制米格-21、米格-23等飛機由白俄羅斯技術人員負責。伊朗人也提供了一些技術和零件。

三是仿效伊朗革命衛隊模式建立民防軍

民防軍由國家工作人員和各地的學生工人組成,共約10萬餘人。除維持治安外,主要協助政府軍對人民解放軍發動「聖戰」。

1991年,人民解放軍內部就是否要向北方進軍,推翻巴希爾政府發生了分裂,以納賽爾派為首的一批幹部認為,本軍隊沒有實力消滅北方政府,而加朗主張北伐。當年6月和7月,一萬多「納賽爾」派脫離加朗。9月初,人民解放軍再度分裂,3位納塞爾派領導人拉姆·艾庫爾、里克·馬歇爾、卡比努·阿爾卡圖向BBC記者談話時宣布脫離加朗,又有1萬人脫離加朗。此時加朗雖仍掌控人民解放軍,但手下的部隊僅有3萬人。

1991年10月,加朗提出「將戰火擴大到北方」。開始北伐。11月,為了北伐後方安全,人民解放軍向被圍在南方最後一座飛地朱巴的政府軍發起圍攻。整個城市遭到猛烈炮擊。該城有2萬政府軍,並防守堅固。人民解放軍儘管重創了當地政府軍,但未能得手。同時,對朱巴北面一個政府軍營地的進攻也失敗了。

巴希爾軍政府準確利用了加朗的失誤和人民解放軍內部的分裂。準備開始反攻南方。

1992年初,政府軍在殲-7等戰鬥機的支援下擊退了進攻達爾富爾州和科爾多凡州的兩股人民解放軍。1992年2月低,利用旱季,兵分3路,開始向南方上尼羅河州、加扎勒河州和赤道州的人民解放軍發起強大攻勢。第1路負責在上尼羅河州沿尼羅河兩岸和蘇丹埃塞邊境進軍。第2路負責消滅加扎勒河州的人民解放軍。第3路負責消滅赤道州西部塔姆布拉的人民解放軍。然後回師直搗該州東部托里特城的人民解放軍指揮部。為保障作戰需要,政府軍開闢了從喀土穆到朱巴的空中橋樑和中部州(原白尼羅河省)庫斯提至上尼羅河州馬拉卡爾的水上通道。

一開始,政府軍進攻較順利。3月9日,波查拉城被拿下,這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個後勤供應中心,4月4日,克位於白尼羅河州、加扎勒河州、赤道州交界處的博爾城。這是加朗的故鄉,也是人民解放軍的革命搖籃。4月10日,11日和16日,先後又攻占艾庫、伊魯勒、馬格里、沙姆比等 7個戰略要地。到7月下旬,又連克數城,包括托里特城。為鞏固成果,蘇丹政府吸取過去「旱季得手,雨季丟失」的教訓,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占領一城,由民防軍負責城防、維持治安、加強宗教宣傳。

巴希爾希望把戰場上的優勢轉為政治上的優勢。1992年6月1日,巴希爾軍政府和人民解放軍代表舉行了軍政府上台以來的第3次直接談判。但軍政府拒絕在極端宗教政策上作出讓步,會談無果而終。

旱季攻勢儘管政府軍奪回了南方各主要城鎮,可是人民解放軍損失不大,主力尚存。許多城鎮都是加朗主動放棄的。雨季一到,政府軍與北方的通道被切斷,馬上主動權就易手到了加朗的手中。7月後,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幾次小規模反攻,消滅幾支政府軍孤立之敵。7月18日,政府軍一架直升機在托里被擊落。兩天後,2架殲-7戰鬥機被人民解放軍防空火力在同一天擊落。同日,一架安-212運輸機被擊落。7月15日還有一架C-130H因天氣惡劣墜毀在朱巴附近。

巴希爾稱:「1993年是決定性的一年,將最後解決內戰。」1992年間,人民解放軍對朱巴發起一系列進攻。給政府軍造成重大損失,但未能奪下該城。1993年開始,先前分裂的納賽爾派人員逐步返回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實力逐步恢復還不斷壯大。1993年巴希爾的最後一年的攻勢根本沒有發生,反而南方的馬拉卡爾和朱巴城被人民解放軍再次包圍。這時,蘇丹因為支持烏干達的邪教恐怖組織「聖靈抵抗軍」。烏干達陳兵兩國邊境,蘇丹不得不將大批部隊調到烏干達和蘇丹的邊界。這樣對付南方人民解放軍的政府軍兵力不足。

1995年6月26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埃塞首都險些遇刺,刺客被擊斃。但主謀是藏在蘇丹的三名埃及恐怖組織頭目。1996年1月31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蘇丹交出3名頭目,並對其制裁。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使館爆炸案發生後,美軍用巡航導彈攻擊了喀土穆一個懷疑用作生化武器實驗的製藥廠。肯尼亞美國使館爆炸案是蘇丹內戰的轉折點,美國原先並不直接支持蘇丹南部的人民解放軍。但美國決定向人民解放軍提供食物、帳篷和探雷排雷器等人道主義物資。蘇丹政府為了躲開制裁,為了讓美國不再支持南方人民解放軍。便將與肯尼亞爆炸案有關的本·拉登及部下驅逐出境,沒收了他的所有在蘇丹的資產。並通知美國總統克林頓,本·拉登飛機飛離蘇丹的時間和航線,美軍如果要將其擊落或迫降隨你們的便。不料,克林頓擔心這樣「不審訊就將本·拉登擊斃會使自己陷入法律糾紛,遭到謀殺指控」。竟令中央情報局座視本·拉登的飛機安全飛到阿富汗避難。另外,蘇丹政府下令關押了蘇丹宗教精神領袖圖拉比。可是美國對蘇丹政府長期支持恐怖組織仍是心懷不滿,繼續向人民解放軍提供非戰爭援助。

從1996年起,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種威力巨大的防空兵器,薩姆-14防空導彈。人民解放軍共從政府軍手中繳獲了約50具薩姆-14。1996年2月26日,政府軍一架C-130被擊落,機上91人全部遇難。3月19日1架米格-21被擊落,僅一天後,又一架安-26飛機被擊落。就在4月10日,一架AB-212被擊落時,蘇丹人民解放軍取得一次戰役勝利,他們消滅了一百多名政府軍並摧毀了得到政府軍支持的烏干達邪教武裝聖靈抵抗軍的總部。

1997年2月,人民解放軍占領了耶伊。該鎮距離朱巴70公里,蘇丹軍在耶伊鎮附近布雷,一架安-24機在投放地雷時被一枚導彈擊中,迫降失敗,墜毀在朱巴機場。

1997年12月,政府軍派出一股特種部隊企圖襲擊烏干達境內的人民解放軍營地,但這次冒險以慘敗收場,70名政府軍特種部隊成員全部被殺。此外,12月9日,一架殲-7被擊落,飛行員喪生。

1998年12月,政府的第一副總統祖貝爾·穆罕默德·薩利赫及26名隨從所搭乘的飛機在納塞爾降落時滑出跑道,落入索巴特河中。 政府軍接下來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進攻,第1師在空軍的支持下企圖破壞人民解放軍在南部加扎勒河州的社會基礎。政府軍野蠻地實施了三光政策,到處燒殺擄掠。數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大批平民在政府軍的進攻、炮擊和轟炸中遇難。恰在當時,蘇丹正發生可怕的饑荒,喀土穆蓄意阻止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從2月4日到3月31日,約10萬平民死於飢餓。這場人道主義災難超過了當時的波斯尼亞。在國際壓力下蘇丹政府同意為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便利。但在以後3年時間內,蘇丹政府的安東諾夫運輸機改造的轟炸機經常轟炸人道主義組織設在蘇丹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學校、教堂和平民目標。這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裝備了防空導彈,空襲代價慘重,政府軍便轉而轟炸民用目標。想通過南部平民的傷亡來迫使人民解放軍作出讓步。

2001年4月4日,蘇丹國防部長及13名高級官員所乘的客機因沙塵暴失事。而國防部長易卜拉欣·沙姆斯上校是巴希爾的忠實支持者,在政變中立下過汗馬功勞。而且多年來他一直將全部精力放在南方戰場上,十分熟悉南方戰場。他和13名高官的死使人民解放軍少了一個勁敵,卻是巴希爾政府的一個重大打擊。

2002年1月23日,政府軍在努巴地區的小規模攻擊被擊退,人民解放軍趁勝襲擊了駐紮在烏拉烏施的政府軍據點。作為報復。政府軍的安東諾夫飛機向一個村莊投下6枚炸彈。炸死2名兒童。2月24日,政府軍的兩架米-24武裝直升機向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設在一個村子中的供應中心發射火箭和機槍。17名平民和援助人員被打死,100多人受傷。這一事件引起國際社會強烈譴責,西方國家加大壓力,巴希爾總統被迫宣布停止轟炸平民和人道主義目標,並逮捕審判飛行員,十三名飛行員成了替罪羊被槍決。同時,下令謀求與人民解放軍和解。

2002年3月29日,政府軍南方產油中心克尼爾-迪據點被人民解放軍攻陷。300名守軍戰死6輛裝甲車和一批槍枝彈藥被人民解放軍繳獲。4月25日,一支人民解放軍的百人突擊隊突襲了蘇丹北部希拉的一個機場,摧毀了18架政府軍飛機,包括一些安東諾夫運輸機。並打死32名政府軍士兵,抓走了基地司令易卜拉欣·布沙拉·伊斯梅爾。6月9日,人民解放軍一舉打下東赤道省首府卡波埃塔,200名政府軍戰死。其餘3000名政府軍逃入沙漠,大部分人渴死熱死在沙漠中。該城失守至使南方政府軍與北方大本營之間的後勤補給線被切斷。此後,政府軍在南方各個孤立據點和城市的守軍紛紛投降。南方除朱巴以外重新完全落入人民解放軍手中。最後蘇丹政府同意在南方實現自治。政府軍撤出在南方的最後一個飛地朱巴,人民解放軍隨即進駐。人民解放軍的爭取自治的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

戰爭結果

和平談判

迫於內戰戰場越來越不利於政府軍,以及外交處境孤立,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壓力,2003年7月,巴希爾總統突然宣布放棄一貫堅持的「先停戰、後談判」的立場,同意與蘇丹人民解放軍舉行停戰談判。雙方從10 月30日開始在內羅畢郊區舉行秘密會談。第5天,南方代表提出了加朗設計的「一個國家、兩國政府」的邦聯方案:把蘇丹國土均分為南北兩部分,北為「北蘇丹國」,南為「南蘇丹國」;政府軍撤出南方,成立一個民族團結政府;南方實行自治的過渡期為2年,最後由南方各部族就南北分合問題舉行民意公決。但政府方面拒絕「邦聯方案」,雙方的首次停戰談判就此擱淺。

蘇丹副總統塔哈和該國南部反政府武裝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領導人加朗於2005年1月9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正式簽署了一項包含關於過渡期軍事安排的協議、財富分配與國家權力分配的協議以及全面停火協議等全面和平協議。該協定的簽署,宣告了這場非洲歷時最長的內戰的結束,千百萬蘇丹人有了回歸家園創造新生活的機會,不僅如此,期待中的和平將賦予蘇丹這個石油蘊藏豐富卻滿目瘡痍的國家振興的機會。

該全面和平協議共由8個附屬協議組成,都是和談雙方在過去兩年裡陸續達成的。協議規定,內戰雙方正式停火後,蘇丹將經歷為時6年的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後,蘇丹南部省份將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過渡期內雙方將在中央和地方權力部門共同分享權力。其中,來自蘇丹政府的人員占52%,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人員占28%,國內其他政治派別占20%。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領導人加朗將在過渡期內擔任蘇丹第一副總統。過渡期內,雙方還將平分以石油為主的國家財富資源。

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索馬里吉布提、阿爾及利亞等國總統、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澤納維以及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長助理呂國增等多個國家的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蘇丹公投

2011年1月9日,蘇丹將迎來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公民投票。如果投票通過,這個國家將一分為二,南部地區大約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將有可能獨立。蘇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員會2月7日在喀土穆正式宣布蘇丹南部公投的最終結果,在1月舉行的蘇丹南部公投中,98.83%的選民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1.17%的選民支持國家統一。 [2]

蘇丹南部公投委員會主席伊卜拉欣·哈利勒在當晚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的最終結果,根據該結果,有379.25萬名選民投票支持分離,4.48萬名選民支持統一。蘇丹總統巴希爾7日早些時候已經宣布承認和接受蘇丹南部公投的最終結果。

根據蘇丹北南內戰雙方2005年達成的《全面和平協議》(《內羅畢協議》),蘇丹南部地區舉行的公投,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宣布獨立,成為非洲大陸第54個國家。

視頻

處於內戰邊緣的南蘇丹


南蘇丹:最年輕國家陷入內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