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述 | |
---|---|
出生 |
1580 曹州府鄄城(今鄄城縣什集鎮北王召村) |
逝世 | 1625年 |
國籍 | 中國明朝 |
職業 | 明朝大臣 |
蘇述(1580-1625年),明朝大臣。字紹尼,號彭符,曹州府鄄城(今鄄城縣什集鎮北王召村)人。 [1]
基本簡介
蘇述(1580-1625年),明朝大臣。字紹尼,號彭符,曹州府鄄城(今鄄城縣什集鎮北王召村)人。明朝萬曆丙午舉人,丁未進士,隨後出任河南濬縣縣令,在任職期間建造了著名的江北「石頭城」,後出任陝西巡案、浙江道監察御史。 [2]
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文人出身的蘇述曾率軍平定了雲貴叛亂,為國家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朝廷為褒揚其功,特敕建功牌坊一座,以榮耀鄉里。[3]
村南三公里左右有一村曰北王召,高中時期騎自行車赴菏澤上學曾經此村,記得村中有一座古老的建築,只覺好奇,但不知為何物,後來方知為一牌坊,近日回老家於是專程前往尋訪。
蘇述御史牌坊
蘇述 | |
---|---|
由村北進入村子,老遠既見牌坊橫跨於街心大路之上,巍巍矗立,但和一般的牌坊有所不同,直覺告訴我這應該是座殘缺的牌坊,走近觀望果不其然,上部至少缺失了中間「聖旨」匾額、坊頂及兩翼部分。
村中老人告訴我,民國初年,本地受黃河水患,沙泥淤積,牌坊被掩埋,只露一人多高的坊頂部分,1937年曹州大地震,坊頂被震落,後又受日軍破壞,建國後,黃河水患,震落的坊頂等部件被拉去填黃河決口了。
2003年村中蘇氏族人籌資將牌坊挖出,牌坊方重見天日,使世人領略其英姿,惜坊頂遺失,恐再無歸來之日。
牌坊橫樑上石板陽面刻「萬曆丁未科蘇述」,陰面刻「浙江道監察御史蘇述」,牌坊當為御史蘇述所建,故當地人稱其為「御史牌坊」。
蘇述,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明泰昌元年(1620)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天啟元年(1621)任陝西巡按,官階二品。天啟二年屆滿,回京後復命去雲貴犒賞邊軍。朝廷為褒獎其功,耗巨資為他修了這座牌坊,並加封為資政大夫。
當地蘇氏,在明代乃官宦之家,顯赫當朝。明朝中後期,蘇氏出仕做官者比比皆是,族譜記載頗多。始祖蘇克明是元朝蒙古貴族皇室成員,曾封為義王,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孫。
元朝末(公元1368年),明將徐達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廷北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義王與其叔父淮王留守京城。為形勢所迫,淮王命義王逃離京城。義王后到濮州隱居。招募鄉兵,一方面維持地方秩序,一方面進行屯墾,以軍力控制州縣,以耕田立業紮根。
在濮州戍城守土,治安平寇,後被編為朝廷的正規軍,1371年在此建「平山衛」;二世蘇義先後任濮州知州(從五品),平山衛指揮使(正三品);三世蘇亮贈尚書,「性和易,好施予,尤尊釋氏之教,家頗厚產,積開元錢鑄大士像,以常稔田二百畝瞻僧之需……人呼之為菩薩公。『』
四世蘇恩,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後加贈為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五世蘇祐,明正德八年舉人,嘉靖五年進士,初任廣東道監察御史,巡撫保定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宣大總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右都御史,最後官至兵部尚書,正二品。
五世蘇純,以貢生做大程縣縣尉,升洧川知縣,正七品;五世蘇琦,以貢生任潞州判官,從七品;六世蘇淞,平山衛指揮使,正三品;六世蘇守毅,明嘉靖十三年中舉,任易州知州,從五品;六世蘇濂,鴻臚寺署丞,後升為光祿寺署正,從六品;六世蘇澹,嘉靖二十八年舉人;六世蘇潢,河南布政使都事。
從七品;六世蘇湖,以貢生任鴻臚寺署丞,正九品;六世蘇池。以貢生做武剛州吏目,從九品;七世蘇燧,平山衛指揮使,正三品。
八世蘇光泰,萬曆十七年進士,通政大夫,河南布政使,從二品;八世蘇光勛,武舉人。直到清代,仍有族人在朝為官。蘇金鉉,順治十七年中舉,任兵部主事,正六品;蘇灝,雍正十年中進士,任刑部主事,正六品。
當地蘇氏作為蒙古後人,其歷史淵源距今雖已六百餘年,且居住在漢文化較為發達的黃河流域的齊魯大地,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但是在他們的心理上,蒙古風俗仍占有重要位置。
現在,儘管他們着短衣、食糧薯、說漢語、學漢字,但這些都是表層文化,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仍具有蒙古文化的特質。他們代代無聲無息的傳承着「冶鐵祭祖」、「敖包祭祀」、「忌過中秋」、「族外通婚」等那些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