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惡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惡鳥
原圖鏈接

苦惡鳥苦惡鳥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一屬。苦惡鳥的別名很多,古人稱它為「姑惡」,又名苦鳥。北方人稱為苦哇鳥,又稱苦娃子。它是秧雞的一種,廣東人稱為水雞。苦惡鳥是水鳥,動物學家稱它們為「中國種的白胸水雞」,是中國民間傳說最多的野鳥之一。它的土名叫來叫去總離不了「苦」字,就與這些民間傳說有關。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一屬,身體短胖。體形大小似秧雞。嘴短,其長度約為跗跖的2/3。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翅較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短,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第2枚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跗跖細長,其長度短於中趾連爪。體羽黑色,紅眼睛,嘴為黃色,腿的顏色桔紅非常鮮艷。


形態特徵

苦惡鳥是鶴形目秧雞科的1屬。體長270~300毫米,體重200~300克。上體近灰黑色,面部和下體純白,尾下覆羽呈栗色;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為短;跗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共有5種,主要分布於東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中國有 2種。本屬以白胸苦惡鳥為典型代表。

生活環境

苦惡鳥是出產在南方的鳥,從我國的福州以南,直至緬甸印度南洋都有,因此香港也是它們的棲息地之一。它們有時在夏天會從炎熱的南方飛到長江一帶去避暑。這時正是它們不停「苦苦」地叫着的季節。這也就是沿江各省發生關於苦惡鳥各種傳說的由來。苦惡鳥的傳說雖多,但平常總不大容易見到。這是因為它們不喜歡高飛,又不棲息在樹上,而是藏身在河邊或低洼地方的草叢中。雖然喜歡不停的苦叫着,但是一聽到有聲響,就寂然貼伏在草叢裡不動,所以很難有機會見到它們,只有偶然在稻田或低地上覓食,無意被人撞見了,它就一溜煙竄入草叢中,這時才有機會可以看見,但有許多人,又不會知道這就是有名的苦惡鳥。

種群分布

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向東到中國東部,台灣琉球群島,向南經東南亞和菲律賓到大巽他群島,北部種群在分布區南部越冬,西部種群在阿拉伯越冬,近來向北擴展到日本。

紅腳苦惡鳥為鶴形目秧雞科中型涉禽,分指名亞種和華南亞種,後者分布於我國.據<中國鳥類志>記載,紅腳苦惡鳥在我國僅分布於貴州、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數量較少,不常見.

科屬分類

苦惡鳥它是秧雞的一種,秧雞屬鶴形目秧雞科。鶴形目(Gruiformes)秧雞科(Rallidae)的10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公分(4寸);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公分(18寸)。棲於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許多種是為人愛獵的鳥類,受驚時勉強起飛,飛一個短距離,又落到地面。細瘦身體使它便於穿過蘆葦和沼澤草叢。體羽主要為暗灰褐色。許多種類具有隱晦的橫斑。短嘴種類常被稱為田雞(crake)。在美國為人捕獵的有︰王秧雞(Rallus elegans)大小如小雞,紅褐色;長嘴秧雞(R. longirostris)色更灰;維吉尼亞秧雞(R. limicola)紅褐色,體長約25公分(10寸);還有花田雞(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和黑田雞(Laterallus jamaicensis)數量太少,個體太小(約15公分),人們對它不感興趣。長腳田雞(Crex crex)廣布於歐洲。數量雖不多而分布範圍更廣(伸展到非洲北部)的是水秧雞(Rallus aquaticus),體細瘦而有淡紅色的長嘴。幾個不能飛行的種類分布於離陸地的海島上︰呆秧雞(Atlantisia rogersi)僅見於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Tristan da Cunha)群島中的伊納克塞瑟布爾(Inaccessible)島;水雞屬(Gallirallus)的兩個種(有些人認為只是同一種G. australis)分布於新西蘭,體大小如小雞。英語中,蹼雞和水雞有時亦稱rail。

物種分類

  • 白胸苦惡鳥[1]又名白胸秧雞或白面雞,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每窩產卵6~9枚。卵土黃色,上布紫褐色和紅棕色的稀疏縱紋和斑點。在中國南方每年可產2~3窩。雛鳥為早成性,孵出後即能離巢,但仍與親鳥一起活動。白胸苦惡鳥的普通亞種夏季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的東部地區繁殖,偶見於河北省和山東省。在福建、廣東、台灣、雲南各省為留鳥。肉味鮮美,為獵禽之一。


  • [[紅腳苦惡鳥]體長28厘米,色暗而腿紅。上體全橄欖褐色,臉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鳥灰色較少。體羽無橫斑。飛行無力,腿下懸。虹膜-紅色;嘴-黃綠;腳-洋紅。叫聲拖長顫哨音,降調。分指名亞種和華南亞種,後者分布於我國。印度次大陸至中國及印度支那東北部。紅腳苦惡鳥在我國僅分布於貴州、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福建、香港,數量較少,不常見。繁殖在多蘆葦或多草的沼澤。在中國南方的山區稻田為地區性常見鳥。性羞怯,多在黃昏活動。尾不停地抽動。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異名區分

苦惡鳥屬於鶴形目秧雞科的一屬,它是秧雞的一種,廣東等地人稱為「水雞」。在種類的區分上有一定難度,在此亦將水雞種類歸納於此,便於參考。

  • 紫水雞,體大(42厘米)而壯,紫藍色,紅色的嘴特形大,除尾下覆羽為白色外,整個體羽藍黑色並具紫色及綠色閃光。具一紅色的額甲。 虹膜紅色;嘴紅色;腳紅色。咕咕咯咯叫個不停;另有帶鼻音的號角聲wak。分布於古北界至非洲、東亞地區、澳大利亞及大洋洲。亞種poliocephalus為雲南西南部的罕見繁殖鳥,可能在西藏極東南部也有分布。雲南西部、廣西及香港有迷鳥越冬記錄。棲於多蘆葦的沼澤地及湖泊,在水上漂浮植物及蘆葦地中行走。有時結小群到漫水的開闊草地、稻田或火燒過後的草地上活動。尾上下抽動。
  • 烏水雞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水雞,身體烏黑色,與我國的黑水雞比較相似,但體型較大,大小與白骨頂相當,兩脅沒有白色細紋,腿紅色。與白骨頂也比較相似,並可能混群在一起,但可以從嘴、骨頂和腿的顏色將二者區分開。叫聲急促重複的「krurk」聲。烏水雞和黑水雞幾乎是鑲嵌分布,黑水雞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唯獨不產於大洋洲,而烏水雞則是大洋洲的土產。烏水雞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南部比較常見,在澳大利亞北部則比較罕見。烏水雞出沒於各種不同的濕地環境中,最喜歡邊緣有茂密植物的開闊淡水水域,在城市公園的水塘中也能見到。繁殖通常在南部繁殖於9~11月,北部繁殖於1~4月。在蘆葦或近水的植物中築不很隱蔽的巢,產卵4~10枚。
  • 黑水雞,中等體型(31厘米),黑白色,額甲亮紅,嘴短。體羽全青黑色,僅兩脅有白色細紋而成的線條以及尾下有兩塊白斑,尾上翹時此白斑盡顯。 虹膜紅色;嘴暗綠色,嘴基紅色;腳綠色。響而粗的嘎嘎作叫pruruk-pruuk-pruuk。除澳大利亞及大洋洲外,幾乎遍及全世界。冬季北方鳥南遷越冬。亞種indica繁殖於新疆西部,包括天山;指名亞種繁殖於華東、華南、西南、海南島、台灣及西藏東南部的中國大部地區。越冬在北緯32°以南。多見於湖泊、池塘及運河。棲水性強,常在水中慢慢遊動,邊在水面浮游植物間翻揀找食。也取食於開闊草地。於陸地或水中尾不停上翹。不善飛,起飛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長一段距離。
  • 紅冠水雞,全身黑色,體型圓胖的秧雞科鳥類了。嘴基部及前額呈紅色,雙腳為黃綠色,嘴尖黃色;在它們的臀部兩側,有大型的白色斑塊,它們就是台灣濕地常見的紅冠水雞。紅冠水雞是普遍的留鳥,活動以魚塭、水田及紅樹林等大面積的濕地或水塘,雖然外表和不會游泳的雞非常相像,但可是游泳高手。在遊動時,紅冠水雞的頭部會不停的地向前伸展,而白白的尾部也會規律地擺動,看起來,就好像是只游在水面的黑水鴨子。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常見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叢中穿梭。飛不高,少飛翔。活動於消晨和黃昏,以水生小動物、昆蟲、植物種子為食。

民間傳說

關於苦惡鳥的中國民間許多傳說,可以歸納成兩大類。一類是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蘇東坡、陸放翁等人都有詠姑惡詩,可見宋朝已經有了這傳說。另一類傳說則與這恰恰相反,說是不孝婦所化。相傳有盲目老家姑,兒子出外,媳婦厭惡她,又欺她年老目盲,以蚯蚓拌飯給她吃,騙說是鰍魚,後來給兒子回來看見了,趕走媳婦,她就化為苦惡鳥,要苦叫整夜,才可以在河邊得到一條蚯蚓來充飢。苦惡鳥的形狀像一隻瘦瘦的母雞,腳長尾短,全身約十一二英寸長,頭尖嘴長,嘴端綠色,嘴角有一段紅色,背上是灰色,胸上白色。我國向來說苦惡鳥是一種黑色的鴉狀水鳥,大約就是匆促一瞥之間所獲得的不正確的印象。香港新界一帶水田和小河的岸邊有很多苦惡鳥,時時要出來覓食,我們如果到郊外去旅行,只要略為留意,很有機會可以見得到。苦惡鳥喜歡夜裡叫,聲音單調遲緩,「苦哇——苦哇」,時常整夜叫個不停。 這些傳說都很悽惻,反映了中國舊禮教和封建家庭的生活陰暗,再加上它的叫聲確是「苦哇苦哇」的很淒涼,所以在黃梅天氣一聽到這種水鳥的叫聲,使人愀然不樂。

繁殖方式

繁殖期5-9月。此期有明顯的領域性。巢營於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灌水的水稻田內,位置較為隱蔽,不易發覺。用蘆葦、茭白、昌蒲或稻葉纏成,巢內墊有細草、植物纖維及羽毛等,呈淺盤狀或杯狀,常距水面0.5-1米,有的遠離水邊。巢外徑約26厘米,內徑約14厘米,巢高約27厘米,巢深6-12米。每巢4-6枚,卵呈橢圓形,淡黃褐色,密布深黃褐色或紫色斑點,鈍端較為密集。卵的大小約為42×38毫米,卵重約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為20天。兩性輪流孵卵、餵養和照顧幼鳥。雛鳥絨羽、嘴及腿均為黑色,常由親鳥帶領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