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范當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范當世(1854年-1904年),初名范鑄[1]、字肯堂[2]無錯[3],號無錯[4]江蘇省通州直隸州(今江蘇省南通市)人,清朝文學家。

吳汝綸學生,朱銘盤同門。范當世為江蘇通州諸生,善於詩歌,著《范伯子詩文集》[5],有弟范鍾范鎧,有子范罕、女婿陳衡恪。其繼室姚倚雲桐城派姚鼐的侄曾孫女。

生平

近代詩文家。初名鑄,字無錯,改名當世,字肯堂,號伯子。江蘇通州(今南通)人。歲貢生。曾入李鴻章幕。出張裕釗門下,並從吳汝綸游,續娶姚瑩孫女姚倚云為妻,故與桐城派淵源較深。從張、吳學古文,取法桐城,但不為所拘,以清硬勝。陳三立贈詩謂可「躋列張、吳行,承傳追冥漠,墜緒獲再昌」,而謂其「歌詩反掩之」。

論范當世詩學觀念的形成

范當世(1854-1905),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初名鑄,字銅士、無錯,號肯堂,排行第一,人稱范伯子,是晚清詩壇的一員健將。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以「天猛星霹靂火秦明」屬之,錢仲聯《近百年詩壇點將錄》以「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屬之,嚴迪昌《清詩史》稱「在清末堪稱名家,而且詩藝確實高的有范當世」[1](P1077),其人在當時就蜚聲詩壇,獲得時人崇高的評價,他也自視甚高,對其詩歌藝術有着良好的自信。究其根源,首先,范當世的家學為其詩歌藝術提供了良好的生長土壤;其次,他的師承為其詩學提供了寬闊的成長空間;最後,在與各方文學之士的交遊切磋中,他的詩藝與詩學漸趨成熟,在晚清詩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家族詩教門風清咸豐四年(1854),范當世出生於通州范氏四步井老宅。范氏家族是通州的一個文儒世家,為北宋名臣范仲淹次子范純仁(忠宣)一脈①。

范當世研究綜述

晚清文壇錯綜、新舊雜陳難辨,桐城派作為清初的文派大宗,待至晚清仍實力不減。晚期桐城派人物紛紜,而江蘇的范當世乃是一重要代表,而且其又是同光體在江蘇的重要一枝。所以對於范當世的研究極具有典型性,藉以窺探晚清詩文的發展脈流。范當世(1854—1905),初名鑄,字銅士、無錯,號肯堂、伯子。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早年與弟范鍾、范凱齊名,號稱「通州三范」。肯堂與同鄉張謇交好,先後師從劉熙載、張裕釗,又與一時聞人吳汝綸、陳三立等游,吳汝綸奇其才,以為「當今文壇無出肯堂右者」,後與桐城姚氏婚姻,又應吳汝綸之薦任晚清大僚、直隸總督李鴻章西席。然布衣一生,守高不仕,所做詩古文,得桐城正傳真脈,而激發同光聲氣,成就極高。後世對於范當世的研究角度廣泛,各有建樹。二十世紀早期研究范當世的學者有劉聲木、汪國垣、徐昂等,後期有黃樹模、沈雲龍、馬亞中、陳國安、章品鎮、季本奕等,均有成果發表。

范當世的詩學主張及其對詩壇的影響

相對於流派紛紜錯綜、新舊雜陳難辨而一時五光十色的晚清文壇而言,被視為桐城派晚期在江蘇的重要代表,也是同光體在江蘇的重要代表的范當世似乎並不耀眼。但是作為一個與桐城派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的同光體詩人,范當世自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來,學界對桐城派詩論與同光體詩論的關係多有注意,惜尚未見到專文探討。1鑑於范當世「文學桐城,詩肖宋人」的雙重身份,對其詩學主張進行研究清理似可成為探討桐城詩論與同光體詩論關係的一個切入點。范當世(1854棗1904),江蘇通州(今南通)人,原名鑄,字無錯,後改名當世,字肯堂,號伯子,著有《范伯子詩集》19卷,《范伯子文集》12卷。范當世沒有專門的論詩著作,其詩學觀主要體現在其談詩論文的詩作及古文創作中。他在當時文壇的影響也不在其詩論,而主要在於其詩歌創作和古文創作。但是,在對自己長期創作實踐經驗的體會總結和對當時詩壇的評論思考中,范當世逐漸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詩學觀。[6]

參考文獻

  1.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1196
  2.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6791號
  3.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1196
  4. 初月樓聞見錄等四種-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 ,12卷 ,605
  5.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86):「裕釗門下最知名者,有范當世、朱銘盤。當世,字肯堂,江蘇通州諸生。能詩,汝綸嘗歎其奇橫不可敵。著范伯子詩文集。銘盤,字曼君,泰興舉人。敘知州。其學長於史,兼工詩古文。著晉會要一百卷,朝鮮長編四十卷,及桂之華軒詩文集。」
  6. 范當世, CNKI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