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茴香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茴香屬(學名:Foeniculum Mill.)是傘形科下一個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味。莖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葉有柄,葉鞘邊緣膜質;葉片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呈線形。復傘形花序,花序頂生和側生;無總苞片和小總苞片;傘輻多數,直立,開展,不等長;小傘形花序有多數花;花柄纖細;萼齒退化或不明顯;花瓣黃色,倒卵圓形,頂端有內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圓錐形,花柱甚短,向外反折。果實長圓形,光滑,主棱5條,尖銳或圓鈍;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或微凹;心皮柄2裂至基部。[1]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味。莖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葉有柄,葉鞘邊緣膜質;葉片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呈線形。復傘形花序,花序頂生和側生;無總苞片和小總苞片;傘輻多數,直立,開展,不等長;小傘形花序有多數花;花柄纖細;萼齒退化或不明顯;花瓣黃色,倒卵圓形,頂端有內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圓錐形,花柱甚短,向外反折。果實長圓形,光滑,主棱5條,尖銳或圓鈍;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或微凹;心皮柄2裂至基部。

簡介

本屬約4種,分布於歐洲、美洲及亞洲西部。我國有1種。

本屬模式種:茴香 Anethum foeniculum L.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植物功用

本屬茴香,莖、葉作蔬菜,果實含芳香油及脂肪油,入藥,有驅風祛痰、散寒、止痛之效,也是主要調香料之一。

代表種

茴香(本草綱目) 蘹萫(唐本草),小茴香(中藥名稱)。草本,高0.4-2米。莖直立,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多分枝。較下部的莖生葉柄長5-15厘米,中部或上部的葉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為闊三角形,長4-30厘米,寬5-40厘米,4-5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1-6厘米,寬約1毫米。復傘形花序頂生與側生,花序梗長2-25厘米;傘輻6-29,不等長,長1.5-10厘米;小傘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纖細,不等長;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圓形,長約1毫米,先端有內折的小舌片,中脈1條;花絲略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果實長圓形,長4-6毫米,寬1.5-2.2毫米,主棱5條,尖銳;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省區都有栽培。

嫩葉可作蔬菜食用或作調味用。果實入藥,有驅風祛痰、散寒、健胃和止痛之效。

性狀:乾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稜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 效用:葉與果實有強烈香氣,可作為香料,在醬汁、魚類、色拉料理可增進食物之美味;種子抽取精油作為香料可供調味、調酒、糖果及香水之原料。種子亦作藥用,有健胃、整腸、驅風、袪痰等功效。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髮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50~60%、小茴香酮18~20%。尚含:α-蒎烯、α-水芹烯、莰烯、二戊烯、茴香醛、茴香酸、愛草腦。另含順式茴香醚,對聚傘花素。

此外,含脂肪油約18%,其脂肪酸組成中,洋芫荽子酸占60%、油酸22%,亞油酸14%、棕櫚酸4%。尚含大於C18的醇和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等所成的蠟,豆甾醇,7-羥基香豆精等。

苦茴香的果實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含茴香醚80%,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愛草腦。

茴香的藥理作用:茴香油可作驅風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後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動正常化,縮短排空時間。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後蠕動又降低,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此種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藥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經反射性的。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實驗性結核中,茴香醛並無抗結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黴素之效力。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體,故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炮製:茴香:簸去灰屑,揀去果柄、雜質。鹽茴香:取淨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有焦香氣味時,用鹽水乘熱噴入,焙乾。一法:以淨茴香加鹽水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乾。(每茴香100斤,用食鹽3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性味:辛,溫。

  1. 《藥性論》:"苦辛。"
  2. 《唐本草》:"辛,平,無毒。"
  3. 《本草經疏》:"味辛平,甘,無毒。"
  4. 《江西草藥》:"性溫,味辛。"

歸經:入腎、膀胱、胃經。

  1. 《湯液本事》:"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2.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3. 《本草經疏》:"入足大陰、陽明、太陽、少陰經。"

功能主治:溫腎散寒,和胃理氣。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

  1. 《千金·食治》:"主蛇咬瘡久不瘥,搗敷之。又治九種瘺。"
  2. 《唐本草》:"主諸瘺、霍亂及蛇傷。"
  3. 《開寶本草》:"主膀胱、腎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
  4. 《日華子本草》:"治干、濕腳氣並腎勞頹疝氣,開胃下食(』食』一作』氣』),治膀胱痛,陰疼。"
  5. 李杲:"補命門不足。"
  6. 《傷寒蘊要》:"暖丹田。"
  7. 《玉揪藥解》:"治水土濕寒,腰痛腳氣,固瘕寒疝。"
  8. 《本草求真》:"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
  9. 《隨息居飲食譜》:"殺蟲辟穢,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10. 《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治慢性氣管炎。"
  11. 《吉林中草藥》:"散寒止痛。治疝氣,腎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遺尿。"

參考資料